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铜活化木质素活性炭的制备与性能
邱亚茹, 兰鲲, 陈常东, 王芳芳, 陆彩云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5): 1-7.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5.001
摘要1913)   HTML36)    PDF (1657KB)(165)    收藏

以木质素磺酸钠和二水合氯化铜为原料,在N2氛围及不同的合成条件下,采用浸渍活化法煅烧制备了活性炭改性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手段研究了所制备样品的结构和表面形貌;以质量浓度为20 mg/L的K2Cr2O7溶液为研究对象,通过二苯碳酰二肼显色法,检测溶液中的Cr(Ⅵ)质量浓度并计算了所制备的活性炭改性材料的吸附容量。结果表明,当Cu质量分数为20%、煅烧温度为700 ℃时,样品的吸附性能最好,吸附容量为72.2 mg/g;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单层吸附和准二级动力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钻地层压力监测技术在深层⁃超深层井的应用
张兴华, 倪朋勃, 吴昊晟, 孙源, 刘士彬, 殷赛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5): 61-65.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5.009
摘要1854)   HTML6)    PDF (1702KB)(93)    收藏

渤海X区块Y构造存在多套压力系统,沙河街组及上部地层为沉积欠压实性地层,采用dc指数的地层压力监测方法监测了地层压力;中生界潜山广泛分布中酸性火山岩,为非沉积欠压实地层,采用Sigma指数的地层压力监测方法监测了地层压力。实钻结果表明,在砂泥岩为主的地层剖面压力监测中,dc指数的地层压力监测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非砂泥岩为主的地层剖面压力监测中,Sigma指数的地层压力监测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两者的配合应用为钻井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Sigma指数的地层压力监测方法在深层?超深层井中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深层?超深层井随钻地层压力监测的准确性。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随钻地层压力监测结果与实测地层压力结果相吻合,Sigma指数的地层压力监测方法在深层?超深层井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功能型防腐涂层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孙亚雄, 曹凤婷, 王铁钢, 李涛, 陈勇, 曹金鑫, 刘艳梅, 范其香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5): 72-81.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5.011
摘要1851)   HTML9)    PDF (1686KB)(209)    收藏

金属腐蚀是普遍存在且无法逆转的破坏性行为,随着服役环境越来越苛刻,金属部件的腐蚀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其耐久性已无法满足工程应用的实际要求。因此,设计兼具不同功能的长期防护涂层、提升金属部件服役的耐久性迫在眉睫。涂层的最初属性是为金属基体提供强有力的阻隔性能,随后涂层逐渐被赋予了自修复功能。在阻隔/自修复涂层的研究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离子交换、疏水性和智能自预警等具备双/多功能特点的涂层。综述了作为研究主流的阻隔/自修复双功能涂层、其他型双功能涂层(离子交换/自修复涂层、疏水/自修复、自预警/自修复)以及多功能型防腐涂层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双/多功能涂层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正交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石蜡降解混合菌的降解条件研究
李阔, 王慧, 杜胜男, 王卫强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5): 22-30.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5.004
摘要1788)   HTML6)    PDF (1653KB)(88)    收藏

微生物作用于原油除蜡是一种高效简约的方法。为进一步提高微生物的石蜡降解率,混合两种菌株L和K配制了石蜡降解混合菌;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影响混合菌降解的因素(培养温度、培养基初始pH、盐质量分数、V(L菌)/V(K菌));采用Box-Behnken方法设计四因素三水平实验及响应面优化,并建立数学模型,探究了混合菌降解石蜡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4种单因素的影响大小顺序为V(L菌)/V(K菌)>培养温度>盐质量分数>培养基初始pH,其中一次项、二次项以及个别交互项对石蜡降解率影响显著;混合菌降解石蜡的最优条件:培养温度为37.2 ℃、培养基初始pH=7.3,培养基盐质量分数为1.2%,V(L菌)/V(K菌)=1.0∶1.6,石蜡降解率可达58.67%;混合菌在优化条件下作用于原油,生物降解率为41.38%,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储层特征及渗流特征研究进展
赵玉龙, 强贤宇, 张芮菡, 朱斌, 刘香禹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5): 44-53.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5.007
摘要1754)   HTML8)    PDF (1821KB)(236)    收藏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资源因其储量丰富、潜力巨大,已成为全球能源供应的重要战略资源。然而,高温高压环境、复杂的孔喉结构,以及微观孔隙、宏观孔隙、溶蚀孔洞和裂缝等多介质的共存,使传统的勘探和开发技术难以应对其复杂性。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储层描述和渗流研究面临精确表征、复杂渗流实验和建模等难点。为此,详细阐述了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特征表征与渗流特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关键难点;系统总结了储层微观结构的精细刻画方法和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属性地震表征技术;探讨了多尺度表征在复杂储层中的应用与成效,并梳理了当前储层识别与描述的主要技术路径及其发展趋势;重点汇总了高温高压条件下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渗流特性研究,涵盖了多尺度渗流理论和气-水两相渗流机理,并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讨论了渗流研究中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为深层?超深层油气藏开发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生物降解高抗冲PLA/PBAT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江闻欣, 张广翔, 杨可, 赵桂艳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5): 31-37.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5.005
摘要1719)   HTML5)    PDF (1717KB)(129)    收藏

采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增韧聚乳酸(PLA),制备了全生物降解高抗冲PLA/PBAT复合材料;为改善PBAT与PLA之间的界面相容性,采用熔融接枝的方法制备了PBAT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PBAT-GMA)相容剂;研究了相容剂质量分数对PLA/PBAT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BAT-GMA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大幅提高;当PBAT-GMA质量分数为30%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达到64.8 kJ/m2,断裂伸长率为289.9%;PBAT-GMA上的环氧基团与PLA的端基发生反应,可有效改善PLA与PBAT之间的界面相容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eO 2@UiO⁃66光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
张琳, 宫晓杰, 李丽华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5): 8-14.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5.002
摘要1668)   HTML16)    PDF (1731KB)(166)    收藏

盐酸四环素(TC)对环境的污染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光催化降解TC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使用共沉淀法制备CeO2,溶剂热法合成CeO2@UiO-66复合催化剂,对制备的催化剂分别采用FT-IR、XRD、SEM、EDS等手段进行表征,同时研究了CeO2物质的量、催化剂质量浓度和H2O2质量分数对TC的光催化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功地合成了CeO2@UiO?66;当CeO2物质的量为25 mmol、TC溶液质量浓度为20 mg/L、催化剂质量浓度为0.2 g/L、H2O2质量分数为2%时,CeO2@UiO?66光催化效果最佳,在紫外灯照射70 min,TC降解率达到98%以上。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可知,空穴和·OH是光催化过程中的主要贡献者。此外,经过6次循环,复合光催化剂对TC降解率仍能保持85%以上,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步合成Co@CNT/CN纳米复合材料及其析氧性能
张文才, 陈雅娟, 石小红, 牟水江, 唐静, 李维军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5): 38-43.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5.006
摘要1667)   HTML9)    PDF (3398KB)(112)    收藏

通过简单的一锅共沉淀法,以双氰胺、葡萄糖和硝酸钴为原料,最终获得了Co@CNT/CN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电化学测试等手段,研究了碳纳米管(CNTs)对Co单质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o@CNT/CN纳米复合材料可以在煅烧温度为850 ℃的条件下得到;具有碳纳米管的Co@CNT/CN材料存在特殊的导电性,可促进Co单质的分离,降低团聚现象的发生,从而获得较高的电催化活性,其电催化活性明显高于其他样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花瓣状SnSe/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氧还原性能
王亚男, 孟楚楚, 裴笠然, 王栖桐, 李君华, 钱建华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6): 42-50.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6.006
摘要1620)   HTML8)    PDF (5271KB)(72)    收藏

采用微波法一步实现氧化石墨烯还原与SnSe的原位负载及界面组装,成功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负载花瓣状SnSe复合材料(SnSe/rGO)。通过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分析手段对SnSe/rGO进行表征,并研究了rGO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电催化氧还原反应(ORR)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nSe与基体rGO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并以Sn—C和Sn—O—C为电荷转移的桥梁;花瓣状SnSe与rGO紧密结合,形成了较为稳固的三维网状结构,支撑催化剂总体结构不坍塌;SnSe/10%rGO催化剂(10%rGO表示rGO的质量分数为10%)具有良好的ORR活性,其极限电流密度为3.79 mA/cm2,起始电压(vs.RHE)为0.85 V,电子转移数为3.10;具有比商业20%Pt/C催化剂(20%Pt表示Pt质量分数为20%)更为优良的电催化长期稳定性:反应20 000 s后的相对电流密度仍能保持81.15%。研究结果为燃料电池用非贵金属阴极ORR催化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富氢甲烷直接火焰冲击加热带钢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
严晓峰, 仇天忠, 岳云辉, 梁嘉瑞, 王通, 胡贤忠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4): 10-17.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4.002
摘要1597)   HTML9)    PDF (3176KB)(140)    收藏

直接火焰冲击加热技术广泛应用于钢铁热处理领域,该技术目前主要用天然气作为燃料。氢气为清洁能源,具有较高的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其与天然气结合会改善燃料燃烧速度并减少碳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的排放。使用Fluent建立直接火焰冲击加热钢板的数值模型,对不同掺氢量、雷诺数及无因次距离条件下直接火焰冲击加热带钢的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掺氢量从0增加到25%时,被加热10 s的靶件钢板驻点温度由385.36 K下降到374.31 K,钢板驻点处的热流密度由154 828 W/m2下降到137 926 W/m2;当雷诺数从13 400增加到33 600时,钢板驻点温度由347.04 K上升到450.90 K,压力从14.93 Pa上升到136.53 Pa,但钢板的温度和压力的均匀性逐渐变差;当无因次距离从25增加到45时,钢板驻点温度由442.42 K下降到344.36 K,压力由106.00 Pa下降到24.81 Pa,且分布更加不均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深井连续管作业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刘少胡, 王锁男, 曲宝龙, 张磊, 黄瑞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5): 54-60.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5.008
摘要1587)   HTML7)    PDF (2011KB)(100)    收藏

在油气开采过程中,连续管作业因具有作业速度快、对地层伤害小、劳动强度低等优势而备受行业关注,连续管作业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从国内外文献发表的情况以及主要研究学者开始论述,回顾了连续管作业的发展过程,并对目前国内现有的相关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目前,连续管作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针对连续管在超深井应用进行的研究很有限。阐述了在超深井连续管下入性、连续管水平段延伸、连续管作业施工参数优化、连续管作业井下安全评估等方面开展的相关研究。根据超深井连续管作业研究现状,建议开展基于数智技术的连续管疲劳寿命实时预警技术、牵引器带动连续管延伸能力、耐高温工具和液体研发等方面的研究,解决连续管在超深井作业的技术难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掺氢比对天然气管道泄漏扩散影响的模拟研究
张准顺, 潘振, 包瑞新, 李洋, 马贵阳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4): 44-50.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4.006
摘要1559)   HTML12)    PDF (1992KB)(215)    收藏

为了研究掺氢比对天然气管道泄漏的影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理论,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直埋高压掺氢天然气管道泄漏扩散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掺氢比不同时掺氢天然气的泄漏状况、体积分数分布状况,以及管道周围土壤压力与气体泄漏速度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掺氢比的增加,大气中掺氢天然气的爆炸半径逐渐减小,管道周围高压区域范围逐渐减小,而泄漏口处的气体泄漏速度逐渐增大;当掺氢比为30%(体积分数)时,大气中的爆炸半径相较于纯天然气的爆炸半径减小了43%,泄漏口处气体泄漏速度增大68%。研究结果可为掺氢天然气管道的安全抢修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对推动掺氢天然气的大规模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环糊精交联的聚(三联苯⁃芴⁃哌啶)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
张鑫莉, 韩龙, 巩守涛, 张凤祥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6): 23-31.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6.004
摘要1508)   HTML3)    PDF (1984KB)(182)    收藏

聚芳基哌啶阴离子交换膜(AEM)具有优异的耐碱稳定性,在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碱性电解水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利用扭曲大体积结构的9,9?二苯基芴单体,制备了聚(三联苯?芴?哌啶)阴离子交换膜(PTDP);在此基础上,引入溴化改性的亲水大体积环糊精交联剂(β?CD?Br7),利用二者共同调控了AEM内的微相分离结构,并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温度为80 ℃时,交联剂质量分数为5%的qPTDP?10?CD5 AEM的电导率为130.2 mS/cm;在温度为80 ℃的1 mol/L NaOH溶液中浸泡2 000 h后,其电导率保持率为94.3%,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当温度为80 ℃时,采用qPTDP?10?CD5膜组装的氢氧燃料电池表现出1 490 mW/cm2的峰值功率密度;在电池耐久性测试中,采用qPTDP?10?CD5膜组装的燃料电池经30 h后,电压保留率为89.7%,表现出良好的电池性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燃料电池用半互穿网络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表征
卢静, 王璐璐, 高慧, 王吉林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6): 51-58.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6.007
摘要1473)   HTML4)    PDF (2450KB)(36)    收藏

通过构建基于咪唑官能化溴代聚苯醚(ImF?BPPO)与季铵化聚乙烯醇(QPVA)的半互穿聚合物网络(sIPN)化合物,制备了一系列新型阴离子交换膜(AEMs);系统地研究了QPVA质量分数对复合膜综合性能的影响;利用1H?NMR、FT?IR和SEM对膜结构和复合膜形貌进行了分析,并测试了复合膜的离子交换量、含水率、电导率等性能指标。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系列复合膜相容性较好,无明显相分离现象产生;当QPVA质量分数为40%时,复合膜的含水率和溶胀率分别为58.2%和24.6%,80 ℃时的电导率为67.24 mS/cm,用浓度为6 mol/L的KOH溶液浸泡168 h后,仍能保留初始电导率的90%左右,表明该膜具有良好的电导率和耐碱稳定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oc-苯丙氨酸叔丁酯选择性脱保护工艺研究
汤雯钧, 吕振波, 王锐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3): 17-22.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3.003
摘要1461)   HTML20)    PDF (712KB)(716)    收藏

被保护的氨基酸化合物作为药物分子中间体和功能材料中间体得到广泛使用。Boc保护的氨基酸酯类化合物在脱除Boc保护时的高效性,可为其在整条工艺中的后续转化提供重要的先决条件。以Boc-苯丙氨酸叔丁酯为原料,对其选择性脱除Boc保护基而保留叔丁酯保护基生成苯丙氨酸叔丁酯盐酸盐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或低温条件下,采用酸性条件脱保护的方式,收率可达到82%左右;反应条件简单、温和,工艺设备成本低廉,此工艺具有操作简单、经济实惠和绿色环保的特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碱催化 p⁃QMs的1,6⁃共轭加成合成二芳基甲基(硫)醚
罗金华, 陈阳, 王欣, 李蕾, 王贺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4): 1-9.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4.001
摘要1460)   HTML45)    PDF (1191KB)(189)    收藏

在摩尔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的催化作用下,实现了对亚甲基苯醌(p?QMs)与醇(或硫酚)的溶剂解反应,即p?QMs的1,6?共轭加成反应,以37%~95%的产率制备了一系列二芳基甲基(硫)醚类化合物。结果表明,该反应具有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高效、官能团耐受性良好等特点;该方法易于放大,能以80%的产率得到二芳基甲基乙基醚,为后期的潜在应用与转化提供了可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过程模拟的加氢裂化吸收稳定系统定量风险分析
衣佳琳, 王海彦, 张继国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3): 1-9.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3.001
摘要1430)   HTML42)    PDF (1663KB)(304)    收藏

加氢裂化装置属于甲类火灾危险装置,极易因设备故障引起严重的火灾、爆炸事故,因此应对其进行准确的风险因素辨识和量化分析。将传统的HAZOP(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定性风险分析方法、稳态模拟、动态模拟和故障树(FTA)相结合,以某炼化企业实际加氢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为例,针对该系统内吸收脱吸塔“塔压高”和石脑油稳定塔“塔温高”这两个偏差进行了量化风险分析;借助Aspen Plus过程模拟软件,在危险工况下对其进行稳态和动态仿真模拟,采用FTA方法计算了该危险事故后果的发生概率。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帮助专家了解事故的传播过程,掌握人员安全响应时间,有利于事故的预防和及时处理,有效提高加氢裂化装置的本质安全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DBS与APG1214复配对稠油协同增效的影响
万雯绯, 马贵阳, 臧春阳, 敖迪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5): 15-21.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5.003
摘要1424)   HTML6)    PDF (1980KB)(89)    收藏

利用表面活性剂复配产生的协同效应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原油黏度,是近年来提高石油产品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不同油田开采的原油各组分质量分数不同,需要根据组分质量分数筛选适合的表面活性剂。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月桂基葡糖苷(APG1214)与辽河稠油的界面张力及其乳化性能;通过改变复配比、矿化度、pH研究界面张力,并对乳状液进行了黏度测量。结果表明,在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中,加入适量的无机盐可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形成较稳定的稠油乳状液。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自编码器的汽油分子组成预测
蔡广庆, 胡益炯, 李春澎, 纪晔, 王弘历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2): 1-6.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2.001
摘要1422)   HTML55)    PDF (1782KB)(322)    收藏

汽油分子在线调和技术需要快速获取各种类型组分油的详细分子组成信息。开发了基于自编码器的汽油分子组成快速解析方法,该方法可由近红外光谱直接预测汽油详细单体烃的组成。构建的汽油分子组成自编码器模型可挖掘汽油组成的潜在特征,并利用潜在特征解码恢复原始分子组成。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关联近红外光谱特征信息与汽油组成的潜在特征,并采用加氢汽油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平均绝对误差为0.033。开发的模型将自编码器算法应用在传统的石油化工过程中,对汽油分子在线调和与实时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花状钼酸钴的制备及其好氧氧化脱硫性能
曹雪, 李秀萍, 江进, 任铁强, 赵荣祥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2): 14-21.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2.003
摘要1404)   HTML23)    PDF (1916KB)(293)    收藏

有氧氧化脱硫是一种安全环保的脱硫方法,但是氧气常需要在较为苛刻的条件下才能被激活,合成高效的有氧氧化脱硫催化剂是提高脱硫活性的有效途径。以氯化钴、钼酸铵为原料,以尿素为沉淀剂和结构控制剂,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大比表面积的花状钼酸钴(CoMoO4)。通过FT?IR、XRD、SEM、XPS和N2?吸附脱附技术确定了催化剂的形貌和结构特征;以CoMoO4为催化剂、氧气为氧化剂,氧化脱除模拟油中的二苯并噻吩,考察了温度、氧气流量、催化剂质量以及硫化物类型对氧化脱硫的影响;此外,研究了花状CoMoO4的循环使用性能。结果表明,在最适宜的反应条件下,脱硫率达到98.2%;催化剂循环使用5次后,氧化脱硫活性无明显降低,超氧自由基的形成提高了脱硫活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维碳球的物理性质研究
宫郑, 闫嘉伟, 盖新雯, 宫宇斐, 江泽阳, 白天乐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4): 25-32.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4.004
摘要1396)   HTML6)    PDF (5420KB)(204)    收藏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波函数分析方法,从理论上探讨了三维碳球的光学性质。研究了紫外?可见光(Ultraviolet?visible, UV?vis)吸收光谱中的电子跃迁机制;通过跃迁密度矩阵图(Transition Density Matrix,TDM)和电荷差分密度图(Charge Density Difference, CDD),研究了三维碳球的电子激发特性;对拉曼(Raman)光谱进行了计算,并进一步解释了三维碳球的振动模式;利用静电势(Electrostatic Potential,ESP),研究了三维碳球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基于外加磁场下的磁感应电流,研究了三维碳球的电子离域程度。结果表明,三维碳球的吸收光谱主要在紫外光区域,并且有较强的电子离域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其他三维π共轭分子结构在线性光学和非线性光学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ABAQUS的微织构刀具切削钛合金仿真研究
何艳, 徐子成, 李萍, 刘铭, 高兴军, 凡林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3): 61-69.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3.009
摘要1386)   HTML10)    PDF (4068KB)(304)    收藏

构建无织构刀具和呈微凹坑、平行槽、垂直槽、斜向槽形貌的微织构刀具模型,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研究了微织构刀具对钛合金车削过程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形貌微织构刀具在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力、摩擦系数、切削温度和工件表面残余应力,确定了较优的微织构形貌;研究了切削速度对微织构刀具切削钛合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织构刀具能有效降低切削力、摩擦系数和切削温度,使工件表面残余应力由拉应力转变为压应力,其中垂直槽微织构刀具能最有效地改善切削质量;随着切削速度的提高,切削力和切削温度增大,摩擦系数减小,工件表面残余应力由压应力向拉应力转变并有增大的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图像分块和多头注意力机制的气象识别研究
赵旭峰, 刘琳琳, 曹宇, 叶成荫, 郭宗凯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2): 83-90.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2.013
摘要1341)   HTML16)    PDF (1793KB)(218)    收藏

基于图像对天气现象进行识别,对天气状况的分析至关重要。针对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对各类天气特征难以准确提取且天气现象分类效果差,以及深度学习对天气现象识别的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图像分块和多头注意力机制的天气识别模型。该模型首次将Swin Transformer引入天气识别领域中,采用了窗口多头自注意层与移位窗口多头自注意层相结合的多头注意力机制。结果表明,其区域相关特征提取能力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能够提取图像中复杂的天气特征。采用迁移学习对模型进行训练,将微调模型的全连接参数输入到Softmax分类器,实现了对多类别天气图像的识别,识别准确率为99.20%,优于对比的几种主流方法。因此,该方法可以作为天气识别模块应用于地面气象识别系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LNG冷能的卡琳娜⁃三级有机朗肯循环性能分析
陈旭阳, 杨帆, 姜文全, 郑皓天, 田大微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5): 90-96.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5.013
摘要1337)   HTML7)    PDF (2059KB)(266)    收藏

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中因烟气排量大且温度较高、烟气出口温度过低而易造成工业管道腐蚀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卡琳娜循环与三级有机朗肯联合的动力循环(KC-TORC)模型。以工业烟气为热源、液化天然气(LNG)为冷源,利用热力学仿真的方法构建循环系统,改变烟气出口温度,分析了卡琳娜循环蒸发温度、LNG泵后压力和三级有机朗肯循环(ORC)透平入口温度对热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烟气出口温度为30 ℃、卡琳娜循环蒸发温度为112 ℃时,最大?效率为62.89%;当烟气出口温度为120 ℃、三级ORC透平入口温度为160 ℃时,最大热效率为32.09%,净输出功可达2.04 MW,年度净资产值可达5.773×106美元;KC?TORC在热力学及经济方面具有优势,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添加剂对聚脲润滑脂性能的影响
黎小辉, 张泽, 杨露露, 吴韦岐, 任晓辰, 马伟华, 李广涛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2): 7-13.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2.002
摘要1336)   HTML27)    PDF (2548KB)(403)    收藏

采用直接法制备聚脲润滑脂,考察了五种添加剂对聚脲润滑脂极压抗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五种添加剂均与聚脲润滑脂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且对聚脲润滑脂的胶体安定性等基本无影响,并可增强其热稳定性;添加剂可显著强化聚脲润滑脂的极压抗磨性,含硫磷的复合多效添加剂对聚脲润滑脂极压抗磨性能的提升作用相对较好。研究结果可为聚脲润滑脂极压抗磨性能的改善提供可参考的基础,使其综合性能达到相对最优,从而增强聚脲润滑脂在高负荷、高速机械设备等苛刻工况下的实际使用性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木质素改性ZnO/CeO 2异质结的紫外屏蔽性能研究
宋悦, 吴限, 马诚, 李丽华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3): 10-16.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3.002
摘要1336)   HTML11)    PDF (1608KB)(224)    收藏

ZnO具有强紫外吸收能力,同时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性能,因此限制了其在紫外屏蔽领域的应用。为探究ZnO在紫外屏蔽领域应用的可能性,使用VASP软件构建纳米ZnO/CeO2异质结,并对其进行了电子性能和光学性能的模拟计算;用木质素和纳米ZnO/CeO2异质结,制备了木质素改性的纳米ZnO/CeO2异质结;通过FT-IR、XRD、SEM、UV-Vis-DRS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并以亚甲基蓝为保护对象对样品的紫外屏蔽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木质素改性的纳米ZnO/CeO2异质结在280~420 nm处的光吸收性能优于同等条件下合成的改性前ZnO/CeO2异质结;当紫外光照射70 min时,木质素改性的纳米ZnO/CeO2异质结的亚甲基蓝保留率为77.92%,表明所合成的样品是具有高紫外屏蔽性能、低光催化活性的紫外屏蔽材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轴应力下含交叉裂缝页岩的力学特性及破坏模式数值模拟
瞿恒, 邬忠虎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2): 42-49.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2.007
摘要1323)   HTML12)    PDF (4128KB)(133)    收藏

为研究交叉裂缝对深层页岩力学特性及破坏模式的影响,更好地了解在高温高压耦合作用下含交叉裂缝页岩的损伤演化规律,建立了15组含不同倾角交叉裂缝页岩模型,并对页岩试件的应力?应变关系、损伤演化及声发射特征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页岩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与主裂缝倾角整体呈负相关,并随次裂缝倾角的增大呈上凹的变化趋势;当页岩中存在垂直或接近垂直于加载方向的裂缝时,其抗压强度显著下降;页岩试件的破坏模式在交叉裂缝影响下主要分为“X”形破坏、斜“N”形破坏、斜“W”形破坏、倒“V”形破坏、沿主裂缝贯穿破坏、“V”形破坏与“λ”形破坏;页岩试件的分形维数与主裂缝倾角整体呈负相关,随着主裂缝倾角的减小,分形维数整体趋于增大,相应的试件破坏模式更复杂,内部损伤更剧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智能钻完井装备技术研究进展
李沼萱, 俞庭, 王铭, 陈俊, 刘金, 程涣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6): 73-80.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6.010
摘要1317)   HTML19)    PDF (5240KB)(242)    收藏

我国已成功钻成万米以上超深井,在钻完井装备技术上有了更深入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当前,对提高钻井效率、保障安全性的迫切需求愈发凸显。智能钻完井技术凭借其高钻井效率和安全性的显著优势,成为解决这些挑战的核心技术。通过融合先进的自动化控制、实时数据监测以及机器学习技术三方面要素,可有效地优化钻井操作,提高作业效率,大幅提升钻完井的安全性。综述了智能钻完井装备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自动化控制、实时数据监测、机器学习技术三位一体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了国内外智能钻头、智能导向工具、智能钻杆、智能滑套以及智能钻机等创新设备的发展历程与技术进步。建议未来通过人工智能、智能优化算法以及国内外合作等多极为支撑,实现智能钻完井装备技术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注意力增强型编解码网络的化工过程故障诊断
夏起磊, 罗林, 张垚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2): 63-70.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2.010
摘要1306)   HTML7)    PDF (1687KB)(251)    收藏

化工过程的数据往往含有动态时序特性,传统故障检测对动态信息的使用率较低,限制了故障诊断性能。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增强的编解码网络模型的化工过程故障诊断新方法。编码部分利用LSTM提取过程数据的特征信息,结合注意力机制,更加有效地利用过程数据间的动态信息;解码部分利用LSTM并结合注意力机制提供的上下文向量,为归一化指数的回归提供更加精准的状态信息,最后利用归一化指数回归得到各个样本数据的故障类别概率值。结果表明,注意力机制的引入,提高了模型在时域下对过程动态信息的使用效率。针对本文提出的方法,利用田纳西伊士曼过程数据进行了实验,并与标准的PCA?SVM、DBN和ResNet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诊断故障的效果更加理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磁层析成像管道检测信号空间传递过程的能量变化
刘琳琳, 杨理践, 高松巍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2): 71-76.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2.011
摘要1305)   HTML7)    PDF (1947KB)(210)    收藏

磁层析成像管道检测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埋地和海底管道的无损外检测。该方法基于金属磁记忆原理,通过在管道外测量空间磁场分布中的异常情况来判别应力集中区的危险等级和位置。为了研究磁层析成像法管道检测信号在空间中的分布特征和传递规律,对磁化管道的应力集中区空间磁记忆信号的能量分布和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利用磁偶极子场建立管道内壁应力集中区磁场模型,基于磁能理论对管道外不同提离空间磁记忆信号的磁场能量和磁能密度进行有限元计算,得出空间磁场的分布规律,分析了不同提离磁信号磁能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管道外空气中的磁场能量随着提离值的增加而衰减,在管道外壁至提离值小于50 mm时衰减最快;管道外磁层析成像法检测的磁信号与管道内壁应力集中区信号同源。从理论上解释了磁层析成像管道检测的有效性,为从检测数据中提取有效信号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ANSYS的双卡套接头螺纹密封性有限元分析
袁运栋, 韩建强, 张广建, 余春浩, 郝振东, 代光洪, 依力娜尔·吐尔逊null, 范开峰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5): 82-89.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5.012
摘要1270)   HTML9)    PDF (3304KB)(166)    收藏

卡套接头广泛应用于油气管道等液压气动设备的连接中,其连接可靠性对油气管道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但针对外部工况对油田地面管线卡套接头螺纹受力特性影响的研究未见报道。采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了双卡套接头三维模型;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卡套接头的最大等效应力(Von Mises应力)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屈服极限内,轴向力越大,卡套接头的密封性越好,而内压对管接头密封影响很小,可以忽略螺纹处因应力过大发生粘扣的风险;螺纹参数对密封性能的影响很大;对外径为12 mm、内径为9 mm的卡套接头,最佳螺距为1.5 mm,最佳螺纹圈数为7。研究结果可为卡套接头的结构性能优化及装配过程中的科学操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孔介质中CO 2埋存机理物理模拟实验评价
阮洪江, 张乔良, 刘峰, 鲁瑞彬, 陈珍妮, 张捷方, 吴畅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2): 36-41.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2.006
摘要1245)   HTML12)    PDF (1638KB)(182)    收藏

为了弄清高温高压多孔介质中CO2的埋存机理,采用室内物理模型,对多孔介质中CO2埋存机理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评价。结果表明,CO2溶解埋存主要受温度、压力和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CO2溶于地层水后与岩石中的矿物发生矿化反应,反应前后岩石矿物质量分数发生显著变化;气水交替驱可有效地延缓CO2的突破,提高CO2埋存率,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玻璃纤维质量分数对尼龙6/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冯瑞祥, 马梦绮, 郎学彬, 胡跃鑫, 韩向艳, 徐宏伟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3): 23-29.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3.004
摘要1226)   HTML5)    PDF (2563KB)(182)    收藏

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玻璃纤维(GF)增强尼龙6(PA6)复合材料,系统地研究了GF质量分数对PA6/GF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密度、吸水性和加工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A6/GF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密度和热变形温度均随着GF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而吸水率和熔融指数随着GF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小。形态结构显示,当GF质量分数为30%时,GF在PA6基体中得到了有效的包裹和分散。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大倾角煤层飞矸运移研究
王浩宸, 刘明, 陈杰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2): 77-82.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2.012
摘要1217)   HTML7)    PDF (1998KB)(143)    收藏

针对大倾角煤层工作面底板的不规则性和飞矸形状的多样性,利用工作面底板等高线等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建立真实工作面底板三维网格模型,结合能量跟踪法(ETM)自编C++程序,模拟得到相同质量不同形状的四类典型形状飞矸在实际工作面运移的运动轨迹,以及任意时刻的线速度、角速度和能量变化曲线,分析了形状对飞矸运移规律的影响。为验证本文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与采用Rockyfor3D软件模拟的轨迹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椭球体飞矸的运移能力远大于多面体飞矸;正多面体飞矸比一般多面体飞矸运移距离更远,碰撞的能量损失更小;正多面体飞矸的棱边数与飞矸在碰撞中的能量损失量成反比,多棱边正多面体飞矸造成危险的可能性最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倾角煤层中煤层气井压降传播规律
王小东, 石军太, 王田多奕, 郝鹏灵, 吴嘉仪, 黄红星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3): 45-53.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3.007
摘要1200)   HTML3)    PDF (4085KB)(99)    收藏

新疆局部地区煤层倾角可达50°,与水平煤层不同,大倾角煤层中流体受重力影响较大,且煤层气井压力传播规律具有特殊性,最佳排采井位有待优化。考虑地层水重力效应,建立了大倾角煤层单相排水阶段的压力传播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计算了倾斜煤层中裂缝井在稳定渗流状态下的产水量,并优化了最佳排采井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研究了单井和井组在非均质有界倾斜储层中的压力传播规律。结果表明,在倾角为45°的大倾角煤层中,排采井与上边界和下边界的距离之比为3∶1的位置为最佳排采井位;在定压排采模式下,下倾方向和上倾方向的压力下降幅度差别不大;在恒速降压排采模式下,上倾方向的压力下降幅度远远大于下倾方向的压力下降幅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柔性质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
高伟民, 王吉林, 车全通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6): 32-41.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6.005
摘要1183)   HTML5)    PDF (3864KB)(79)    收藏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在众多新型能量存储与转化装置中,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因具有可将化学能高效、安全地直接转化为电能、应用场景广泛等优点备受关注,而质子交换膜是其核心部件,质子电导率以及机械强度相互制约等问题成为困扰其发展的主要难题。虽然关于质子交换膜单一性能的提高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是其关键技术性能相互制约的问题仍困扰其发展,并影响燃料电池的进一步商业化。发展柔性质子交换膜是解决此技术难题的主要策略。基于此,从柔性聚合物材料、结构优化、柔性添加体设计三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柔性质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期待为突破柔性质子交换膜的性能瓶颈提供启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含水原油在不同管材中的低温集输特性研究
叶文婷, 张江江, 徐沛扬, 苗嘉旭, 庄明璋, 何利民, 吕宇玲, 杨东海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3): 37-44.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3.006
摘要1175)   HTML5)    PDF (2112KB)(110)    收藏

目前,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采出液的流动特性发生变化,使降低集输温度成为可能。然而,关于管道材质对低温集输特性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利用现场实验装置对钢管与玻璃钢管中高含水原油低温集输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管线降低掺水量之后,井口回压上升,实验管道末点的油温缓慢下降;不同掺水量下井口回压上升过程不同,高掺水量下更容易实现低温集输;当掺水量相同时,玻璃钢管的黏壁温度低于钢管的黏壁温度,玻璃钢管低温集输的最低掺水量低于相同情况下钢管的掺水量。对黏壁温度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不同管材的黏壁温度计算模型,计算结果准确度较高,对高含水期油田实际生产中低温集输的可行性判断及其安全运行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典型稠油油藏稠油高黏微观机理研究
刘进祥, 李哲, 郝敬滨, 葛嵩, 王秋霞, 郑伟, 卢祥国, 杨建宏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6): 65-72.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6.009
摘要1173)   HTML5)    PDF (2715KB)(50)    收藏

稠油微观高黏机理研究对高效开发渤海稠油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渤海典型稠油油藏,通过开展原油黏度与温度关系、原油组分和组分极性、杂原子分布和沥青质聚集体结构等研究,探讨了稠油高黏微观机理。结果表明,与渤海N油田(胶质、沥青质质量分数分别为23.25%和6.59%)相比,L油田中饱和烃、芳香烃质量分数较低,胶质、沥青质质量分数(分别为29.95%和9.76%)较高;O、N、S等杂原子质量分数较高,胶质和沥青质相对分子质量也较大,各组分分子的极性较强,胶质和沥青质偶极矩分别达到14.01、17.94 D(N油田的胶质和沥青质偶极矩分别为9.12、12.25 D)。以上均会导致胶质、沥青质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强,分子间缔合作用明显增强,沥青质分子间距更小,聚集体结构更加致密,最终导致原油黏度较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扭转载荷作用下铜纳米线的力学性能研究
王锡芝, 王永棋, 赵孟姣, 姜文全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4): 67-74.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4.009
摘要1165)   HTML8)    PDF (6110KB)(152)    收藏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铜纳米线在不同晶向(I:x[1 0 0] y[0 1 0] z[0 0 1],Ⅱ:x[1 0 1/8] y[0 1/8 0] z[-1/8 0 1],Ⅲ:x[1 0 1/4] y[0 1/4 0] z[-1/4 0 1])、不同晶体内外直径比( α1=1/6,α2=1/2,α3=5/6)、不同孪晶界面个数(0,2,4)下的扭转变形行为,以及铜纳米线在扭转过程中的剪切应力与扭转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改变晶向类型,有助于提高铜纳米线的扭转力学性能;减小晶体内外直径比,可以改善铜纳米线的扭转力学性能;减少孪晶界面个数,对铜纳米线的扭转力学性可起加强作用;铜纳米线的扭转过程分为弹性、塑性和变形破坏三个阶段。研究结果可为高强度铜纳米材料扭转的研究提供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东北须家河深层气藏高效挖潜测试关键技术
范青, 刘生国, 伍强, 杨云徽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5): 66-71.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5.010
摘要1154)   HTML4)    PDF (679KB)(54)    收藏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陆相气藏储量超1 000亿m3,前期主要采用小规模加砂压裂或酸压改造投产,未获得大的产能突破。由于须家河储层致密、高破裂压力导致施工排量受限,加砂难度大,改造效果差。通过开展挖潜井井筒作业保障技术研究,开发了须家河挖潜井井筒治理及精细控压技术,解决了原测试层共存、地压系数差异大导致井筒作业时井控难的问题以及施工作业承压问题。提出了一趟管柱多层挖潜思路,形成了大通径油管组合配套封隔器分段压裂管柱,140.0 MPa与105.0 MPa井口交互式作业可满足超高压大规模加砂作业以及后期生产要求;在YB6、YL15、YL171井应用,成功实现了三口老井的挖潜作业;在YL171井一趟管柱完成须四储层的分层压裂,在71.0 MPa的油压下日产量达到32.5万m3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阿赛线低输量正反输温降规律研究
尚培娟, 韩吉普, 王毅杰, 田静茹, 黄启玉, 周贤胤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6): 59-64.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6.008
摘要1150)   HTML6)    PDF (1167KB)(43)    收藏

利用SPS仿真软件建立正反输仿真模型,对处于低输量工况的阿赛线管道进行正反输运行模拟,并研究了正反输过程中沿线油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反输输量对反输温降的影响。结果表明,正输稳态下沿线油温逐渐降低;反输开始沿线油温先降低后升高,达到稳态后油温逐渐降低;反输进站油温先降低后稍有升高,最终趋于稳定;明确了正反输过程中原油最低温度为存留原油被完全推出管道时的进站温度;反输输量越大,反输过程中的最低油温越高,达到反输稳定状态也更快。通过SPS仿真软件模拟分析得出的正反输工艺温度变化可为确定阿赛线正反输运行方案提供一定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横纵有序微纹理设计的干气密封T型槽微纹理变量分析
王竞墨, 吴仁德, 穆长生, 崔文姝, 丁赫艺, 孙宏伟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3): 70-79.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3.010
摘要1145)   HTML3)    PDF (4703KB)(114)    收藏

为探究有序微纹理设计对干气密封T型槽动压效果的影响,基于气膜润滑原理,采用有限差分法,研究了微纹理排列间距、微纹理长度、T型槽基底长宽增幅、微纹理梯度倾斜角度等有序微纹理变量对密封参数的影响,并对四种微纹理的设计变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T型槽的微纹理变量与T型槽的结构参数一样能改变槽的动压效应,但不改变干气密封槽型的动力学规律; 微纹理变量对干气密封T型槽开启力的影响按微纹理梯度倾斜角度>微纹理排列间距>微纹理长宽>T型槽基底长宽增幅的顺序减小;对泄漏量的影响按微纹理长宽>微纹理排列间距>T型槽基底长宽增幅>微纹理梯度倾斜角度的顺序减小。研究结果对双向旋转式端面气膜密封的优化和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o 4O 10(CH 3O) 6] 2-与[Ag(DPPE) 2] +构筑的杂化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谢文轩, 刘猛, 顾慧豪, 韩凯, 周坤, 谭依凡, 季久玉, 陈宝宽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3): 30-36.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3.005
摘要1137)   HTML9)    PDF (1762KB)(111)    收藏

以多金属氧酸盐(POMs)中的[Mo4O10(CH3O)6]2-为无机建筑块、1,2-双(二苯基膦)乙烷(DPPE)为有机配体、硝酸银为银源,采用溶剂热法和常规合成法相结合的合成方法,通过自组装的方式制备了一种新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Ag(DPPE)2]2[Mo4O10(CH3O)6]·2CH3OH(1)。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1是由同多阴离子[Mo4O10(CH3O)6]2-和[Ag(DPPE)2]+阳离子单元通过静电作用结合而形成的。此外,对化合物1进行了X-射线粉末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等结构分析,并通过热重分析确定其稳定性,通过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测试了其禁带宽度以及甲醇溶液中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化合物1具有良好的光电流响应特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CA-Res2-Unet的遥感图像土地利用现状信息提取研究
孙才华, 曹杨, 于红绯, 陈雪健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3): 89-96.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3.012
摘要1130)   HTML14)    PDF (3916KB)(112)    收藏

遥感图像信息提取与人工智能算法结合是国土资源及环境部门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监测和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针对U-net在遥感图像提取产生的空间信息定位不足和多尺度目标特征分割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在Res2Net头部融入注意力模块取代U-net编码部分的CA-Res2-Unet模型,旨在增强U型网络的空间定位和多尺度特征信息分割能力;通过WHDLD公共数据集和沈抚新区自制数据集,在主流网络和改进模型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较基础模型U-net在WHDLD公共数据集和沈抚新区自制数据集上实验的整体准确率、平均交并比和mF1分数(各类F1分类的平均值)三个评价指标分别提高了0.92%、2.00%、1.58%和1.18%、2.87%、1.91%,所提出方法的图像分割视觉效果和各项定量指标均优于其他主流语义分割网络,可为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垢对蜡沉积物强度及聚乙烯管道清管特性的影响
卢晓东, 陈伟, 尚培娟, 王毅杰, 庞永莉, 谢伟, 曹俊杰, 黄启玉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4): 33-43.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4.005
摘要1117)   HTML8)    PDF (3881KB)(105)    收藏

油井采出原油中含有泥沙、垢等颗粒物,在管输过程中颗粒物与原油中的蜡分子协同沉积,导致管道输量降低,严重时可能造成管道堵塞,影响原油管道安全输送。对掺垢蜡沉积物进行了屈服应力测试实验和显微特性实验;对室内聚乙烯管道进行了清管实验;基于清管实验结果,利用π定理建立了清管效率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碳酸钙垢对蜡沉积物强度的影响存在临界垢质量分数;沉积物中含垢,会提高清管器的蜡层破坏力和清管效率;通过室内实验和第三方文献实验数据,验证了所建立的模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藻生物油对橡胶/SBS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
李晶, 林子博, 孟凡钰, 黄胜晶, 李富云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4): 18-24.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4.003
摘要1114)   HTML6)    PDF (2247KB)(135)    收藏

为了改善橡胶粉与基质沥青的相容性,采用微藻生物油(MB)对橡胶粉进行改性,并与质量分数为5%的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复合制备了改性沥青;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橡胶粉改性前后的变化;采用黏度、荧光、相分离测试,分析了改性前后橡胶在沥青中的分散性;通过动态剪切流变和多重应力蠕变恢复试验,分析了改性沥青的力学性能和耐老化性能。结果表明,MB的掺入提高混合体系中轻组分占比,促进胶粉(CR)在沥青中的溶胀发育,提高了改性沥青的贮藏稳定性、黏弹性和抗车辙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g 2+掺杂对富锂层状氧化物材料Li 1.2Mn 0.54Ni 0.13Co 0.13O 2的影响
解自奇, 谭玉婷, 赵妮, 周明东, 颜文超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2): 22-28.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2.004
摘要1113)   HTML9)    PDF (3536KB)(167)    收藏

Mg2+作为一种电化学惰性的阳离子,由于其离子半径(0.072 nm)与Li+的离子半径(0.076 nm)相近,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取代富锂层状氧化物(LLOs)材料中Li+的位置。然而,Mg2+对LLOs材料晶体结构的影响还存在争议。利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Mg2+掺杂富锂正极材料Li1.2-x Mg x Mn0.54Ni0.13Co0.13O2,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其晶体结构和元素价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Mg2+掺杂导致LLOs材料晶胞参数的增加。通过与Li1.2Mn0.54Ni0.13Co0.13O2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对比发现,Mg2+掺杂有效地提高了LLOs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经过优化后,Mg?0.03样品展现出最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0.1 C倍率下的初始放电比容量为291.9 mA?h/g,首圈库伦效率为78.40%。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ADAMS变胞升降机构构态变换动力学仿真分析
周怀堂, 邓子龙, 耿铁民, 何艳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4): 60-66.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4.008
摘要1105)   HTML9)    PDF (2012KB)(123)    收藏

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道路上常常会出现大小碎石,而大小碎石影响抢险运输车的快速通行。在车辆底盘加装升降机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然而,现有的升降机构升降方式较为单一,占用空间较大,不便安装在车辆下方。此外,还面临着不能随不同的工况进行灵活升降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基于变胞机构原理设计了一种变胞升降机构;建立变胞升降机构的虚拟样机模型,利用ADAMS软件进行构态变换动力学仿真实验,研究了车辆在构态变换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该机构具有变拓扑构型和变自由度的特点,能够根据工况的不同,以不同的构态完成工作任务;针对不同大小的障碍物,该机构可进行一级或二级升高,实现快速越障;该机构具有优异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o掺杂La 1.5Ca 0.5NiO 4+ δ 阴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蒋靖, 宋云峰, 马季, 张雷, 张磊磊, 宋昭远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2): 29-35.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2.005
摘要1095)   HTML8)    PDF (1763KB)(244)    收藏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一种Ruddlesden?Popper(R?P)型富钴的新型层状钙钛矿型阴极材料La1.5Ca0.5Ni0.2Co0.8O4+δ (LCNC),并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LCNC在空气中400~800 ℃下的电导率为4~58 S/cm,优于多数SOFC阴极材料;在800 ℃下测得对称电池LCNC|LSGM|LCNC的极化阻抗为0.16 Ω·cm2,该电极基于300 μm厚La0.9Sr0.1Ga0.8Mg0.2O3-δ (LSGM)支撑的单电池的最大功率密度为527 mW/cm2,且连续工作50 h后单电池性能仅略微衰减;LCNC是一种具有潜力的SOFC阴极材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可见光促进的炔酸酯合成3⁃磺酰香豆素衍生物
王一越, 孙语谦, 陈宝宽, 孙京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24, 44 (6): 10-16.   DOI: 10.12422/j.issn.1672-6952.2024.06.002
摘要1088)   HTML10)    PDF (660KB)(85)    收藏

香豆素类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杂环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通过可见光促进的苯丙炔酸酯与苯亚磺酸钠的反应制备了3?磺酰香豆素衍生物,并研究了其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温和的反应条件下,以苯亚磺酸钠为磺酰自由基前驱体、过硫酸盐为氧化剂,通过串联自由基加成环化策略,可以中等到良好的产率制得3?磺酰香豆素衍生物,为功能化香豆素衍生物的制备提供了一条简洁、绿色和高效的合成路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