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火焰冲击加热技术广泛应用于钢铁热处理领域,该技术目前主要用天然气作为燃料。氢气为清洁能源,具有较高的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其与天然气结合会改善燃料燃烧速度并减少碳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的排放。使用Fluent建立直接火焰冲击加热钢板的数值模型,对不同掺氢量、雷诺数及无因次距离条件下直接火焰冲击加热带钢的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掺氢量从0增加到25%时,被加热10 s的靶件钢板驻点温度由385.36 K下降到374.31 K,钢板驻点处的热流密度由154 828 W/m2下降到137 926 W/m2;当雷诺数从13 400增加到33 600时,钢板驻点温度由347.04 K上升到450.90 K,压力从14.93 Pa上升到136.53 Pa,但钢板的温度和压力的均匀性逐渐变差;当无因次距离从25增加到45时,钢板驻点温度由442.42 K下降到344.36 K,压力由106.00 Pa下降到24.81 Pa,且分布更加不均匀。
针对无人直升机(Unmanned Aerial Helicopter,UAH)在空地协同跟踪过程中的避障和控制问题,提出了新型路径避障规划和跟踪控制设计方法。针对不确定性的线性UAH模型,通过对UAH警示范围内二维环境信息进行处理判断,借助摸墙算法(Wall?Following Algorithm) 提出合适的避障策略,计算避障路径的行进角度以及能够弥补绕行距离的跟踪速度;将所得避障方法拓展至三维环境中,根据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障碍物信息确定UAH飞行角度,从而减小由避障环节所带来的绕行距离;在上述避障算法的基础上,引入人工神经网络(Approximate Nearest Neighbor,ANN)估计模型不确定项,进而结合前馈补偿与最优控制等技术建立了跟踪控制设计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所提避障策略和控制算法有效。
为了研究掺氢比对天然气管道泄漏的影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理论,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直埋高压掺氢天然气管道泄漏扩散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掺氢比不同时掺氢天然气的泄漏状况、体积分数分布状况,以及管道周围土壤压力与气体泄漏速度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掺氢比的增加,大气中掺氢天然气的爆炸半径逐渐减小,管道周围高压区域范围逐渐减小,而泄漏口处的气体泄漏速度逐渐增大;当掺氢比为30%(体积分数)时,大气中的爆炸半径相较于纯天然气的爆炸半径减小了43%,泄漏口处气体泄漏速度增大68%。研究结果可为掺氢天然气管道的安全抢修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对推动掺氢天然气的大规模应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新冠肺炎病毒等疫情受多种复杂现实因素的影响,因此疫情的发展存在不确定性。为了解决基于传染病仓室模型受自身诸多理想假设条件的限制而导致疫情预测结果误差较大的问题,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时序预测模型对疫情发展进行预测,建立了一种基于Transformer模型的Informer模型,并将注意力机制和蒸馏机制应用到疫情数据的时序预测中。以门限自回归(Threshold AutoRegressive, TAR)模型和多种主流的循环神经类时序预测模型作为对比模型,通过仿真实验,对中国、美国和英国的疫情数据当前尚存感染人数进行短期预测,并以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为评价指标,选择最佳模型进行了中长期的预测。结果表明,无论是RMSE还是MAE,Informer模型的指标值都是最优的,表明Informer模型对中国、美国和英国疫情的预测精度比其他对比模型高。最后,使用Informer模型对中国、美国和英国的疫情发展进行了中长期预测。
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提高,中国石化企业供应链稳定性需求日渐攀升,供应链韧性评价已经成为判断石化企业风险应对能力的重要手段。基于双循环背景,通过构建石化企业供应链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对石化企业供应链韧性强度进行评估,确定了供应链韧性水平。结果表明,各石化企业的供应链韧性强度存在较大差异,供应链韧性整体水平偏低。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韧性供应链锻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在摩尔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的催化作用下,实现了对亚甲基苯醌(p?QMs)与醇(或硫酚)的溶剂解反应,即p?QMs的1,6?共轭加成反应,以37%~95%的产率制备了一系列二芳基甲基(硫)醚类化合物。结果表明,该反应具有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高效、官能团耐受性良好等特点;该方法易于放大,能以80%的产率得到二芳基甲基乙基醚,为后期的潜在应用与转化提供了可能。
加氢裂化装置属于甲类火灾危险装置,极易因设备故障引起严重的火灾、爆炸事故,因此应对其进行准确的风险因素辨识和量化分析。将传统的HAZOP(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定性风险分析方法、稳态模拟、动态模拟和故障树(FTA)相结合,以某炼化企业实际加氢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为例,针对该系统内吸收脱吸塔“塔压高”和石脑油稳定塔“塔温高”这两个偏差进行了量化风险分析;借助Aspen Plus过程模拟软件,在危险工况下对其进行稳态和动态仿真模拟,采用FTA方法计算了该危险事故后果的发生概率。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帮助专家了解事故的传播过程,掌握人员安全响应时间,有利于事故的预防和及时处理,有效提高加氢裂化装置的本质安全水平。
汽油分子在线调和技术需要快速获取各种类型组分油的详细分子组成信息。开发了基于自编码器的汽油分子组成快速解析方法,该方法可由近红外光谱直接预测汽油详细单体烃的组成。构建的汽油分子组成自编码器模型可挖掘汽油组成的潜在特征,并利用潜在特征解码恢复原始分子组成。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关联近红外光谱特征信息与汽油组成的潜在特征,并采用加氢汽油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平均绝对误差为0.033。开发的模型将自编码器算法应用在传统的石油化工过程中,对汽油分子在线调和与实时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波函数分析方法,从理论上探讨了三维碳球的光学性质。研究了紫外?可见光(Ultraviolet?visible, UV?vis)吸收光谱中的电子跃迁机制;通过跃迁密度矩阵图(Transition Density Matrix,TDM)和电荷差分密度图(Charge Density Difference, CDD),研究了三维碳球的电子激发特性;对拉曼(Raman)光谱进行了计算,并进一步解释了三维碳球的振动模式;利用静电势(Electrostatic Potential,ESP),研究了三维碳球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基于外加磁场下的磁感应电流,研究了三维碳球的电子离域程度。结果表明,三维碳球的吸收光谱主要在紫外光区域,并且有较强的电子离域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其他三维π共轭分子结构在线性光学和非线性光学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被保护的氨基酸化合物作为药物分子中间体和功能材料中间体得到广泛使用。Boc保护的氨基酸酯类化合物在脱除Boc保护时的高效性,可为其在整条工艺中的后续转化提供重要的先决条件。以Boc-苯丙氨酸叔丁酯为原料,对其选择性脱除Boc保护基而保留叔丁酯保护基生成苯丙氨酸叔丁酯盐酸盐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或低温条件下,采用酸性条件脱保护的方式,收率可达到82%左右;反应条件简单、温和,工艺设备成本低廉,此工艺具有操作简单、经济实惠和绿色环保的特点。
有氧氧化脱硫是一种安全环保的脱硫方法,但是氧气常需要在较为苛刻的条件下才能被激活,合成高效的有氧氧化脱硫催化剂是提高脱硫活性的有效途径。以氯化钴、钼酸铵为原料,以尿素为沉淀剂和结构控制剂,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大比表面积的花状钼酸钴(CoMoO4)。通过FT?IR、XRD、SEM、XPS和N2?吸附脱附技术确定了催化剂的形貌和结构特征;以CoMoO4为催化剂、氧气为氧化剂,氧化脱除模拟油中的二苯并噻吩,考察了温度、氧气流量、催化剂质量以及硫化物类型对氧化脱硫的影响;此外,研究了花状CoMoO4的循环使用性能。结果表明,在最适宜的反应条件下,脱硫率达到98.2%;催化剂循环使用5次后,氧化脱硫活性无明显降低,超氧自由基的形成提高了脱硫活性。
为研究交叉裂缝对深层页岩力学特性及破坏模式的影响,更好地了解在高温高压耦合作用下含交叉裂缝页岩的损伤演化规律,建立了15组含不同倾角交叉裂缝页岩模型,并对页岩试件的应力?应变关系、损伤演化及声发射特征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页岩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与主裂缝倾角整体呈负相关,并随次裂缝倾角的增大呈上凹的变化趋势;当页岩中存在垂直或接近垂直于加载方向的裂缝时,其抗压强度显著下降;页岩试件的破坏模式在交叉裂缝影响下主要分为“X”形破坏、斜“N”形破坏、斜“W”形破坏、倒“V”形破坏、沿主裂缝贯穿破坏、“V”形破坏与“λ”形破坏;页岩试件的分形维数与主裂缝倾角整体呈负相关,随着主裂缝倾角的减小,分形维数整体趋于增大,相应的试件破坏模式更复杂,内部损伤更剧烈。
采用直接法制备聚脲润滑脂,考察了五种添加剂对聚脲润滑脂极压抗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五种添加剂均与聚脲润滑脂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且对聚脲润滑脂的胶体安定性等基本无影响,并可增强其热稳定性;添加剂可显著强化聚脲润滑脂的极压抗磨性,含硫磷的复合多效添加剂对聚脲润滑脂极压抗磨性能的提升作用相对较好。研究结果可为聚脲润滑脂极压抗磨性能的改善提供可参考的基础,使其综合性能达到相对最优,从而增强聚脲润滑脂在高负荷、高速机械设备等苛刻工况下的实际使用性能。
构建无织构刀具和呈微凹坑、平行槽、垂直槽、斜向槽形貌的微织构刀具模型,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研究了微织构刀具对钛合金车削过程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形貌微织构刀具在切削过程中的切削力、摩擦系数、切削温度和工件表面残余应力,确定了较优的微织构形貌;研究了切削速度对微织构刀具切削钛合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织构刀具能有效降低切削力、摩擦系数和切削温度,使工件表面残余应力由拉应力转变为压应力,其中垂直槽微织构刀具能最有效地改善切削质量;随着切削速度的提高,切削力和切削温度增大,摩擦系数减小,工件表面残余应力由压应力向拉应力转变并有增大的趋势。
ZnO具有强紫外吸收能力,同时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性能,因此限制了其在紫外屏蔽领域的应用。为探究ZnO在紫外屏蔽领域应用的可能性,使用VASP软件构建纳米ZnO/CeO2异质结,并对其进行了电子性能和光学性能的模拟计算;用木质素和纳米ZnO/CeO2异质结,制备了木质素改性的纳米ZnO/CeO2异质结;通过FT-IR、XRD、SEM、UV-Vis-DRS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并以亚甲基蓝为保护对象对样品的紫外屏蔽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木质素改性的纳米ZnO/CeO2异质结在280~420 nm处的光吸收性能优于同等条件下合成的改性前ZnO/CeO2异质结;当紫外光照射70 min时,木质素改性的纳米ZnO/CeO2异质结的亚甲基蓝保留率为77.92%,表明所合成的样品是具有高紫外屏蔽性能、低光催化活性的紫外屏蔽材料。
基于图像对天气现象进行识别,对天气状况的分析至关重要。针对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对各类天气特征难以准确提取且天气现象分类效果差,以及深度学习对天气现象识别的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图像分块和多头注意力机制的天气识别模型。该模型首次将Swin Transformer引入天气识别领域中,采用了窗口多头自注意层与移位窗口多头自注意层相结合的多头注意力机制。结果表明,其区域相关特征提取能力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能够提取图像中复杂的天气特征。采用迁移学习对模型进行训练,将微调模型的全连接参数输入到Softmax分类器,实现了对多类别天气图像的识别,识别准确率为99.20%,优于对比的几种主流方法。因此,该方法可以作为天气识别模块应用于地面气象识别系统。
磁层析成像管道检测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埋地和海底管道的无损外检测。该方法基于金属磁记忆原理,通过在管道外测量空间磁场分布中的异常情况来判别应力集中区的危险等级和位置。为了研究磁层析成像法管道检测信号在空间中的分布特征和传递规律,对磁化管道的应力集中区空间磁记忆信号的能量分布和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利用磁偶极子场建立管道内壁应力集中区磁场模型,基于磁能理论对管道外不同提离空间磁记忆信号的磁场能量和磁能密度进行有限元计算,得出空间磁场的分布规律,分析了不同提离磁信号磁能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管道外空气中的磁场能量随着提离值的增加而衰减,在管道外壁至提离值小于50 mm时衰减最快;管道外磁层析成像法检测的磁信号与管道内壁应力集中区信号同源。从理论上解释了磁层析成像管道检测的有效性,为从检测数据中提取有效信号提供了理论依据。
化工过程的数据往往含有动态时序特性,传统故障检测对动态信息的使用率较低,限制了故障诊断性能。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增强的编解码网络模型的化工过程故障诊断新方法。编码部分利用LSTM提取过程数据的特征信息,结合注意力机制,更加有效地利用过程数据间的动态信息;解码部分利用LSTM并结合注意力机制提供的上下文向量,为归一化指数的回归提供更加精准的状态信息,最后利用归一化指数回归得到各个样本数据的故障类别概率值。结果表明,注意力机制的引入,提高了模型在时域下对过程动态信息的使用效率。针对本文提出的方法,利用田纳西伊士曼过程数据进行了实验,并与标准的PCA?SVM、DBN和ResNet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诊断故障的效果更加理想。
石油基废弃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难以解决的问题,而现有的处理方式既耗能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研究发现,大蜡螟幼虫肠道内存在降解塑料的细菌,可有效加快塑料的降解,分离纯化其肠道内菌株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因此,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聚苯乙烯(PS)包装盒作为唯一食物来源喂食大蜡螟幼虫,富集大蜡螟幼虫肠道内的PS降解菌;经解剖、培养、分离,最终获得4株菌株(PD?1、PD?2、PD?3和PD?4)。将各菌株接种至以PS薄膜为唯一碳源的基础盐培养基(MSM培养基)并测定了其降解率。结果表明,PD?1对PS薄膜降解率最高,为1.8%。对PD?1进行菌株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及系统发育树构建,鉴定PD?1为肠杆菌科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同时,采用紫外或硝酸对PS薄膜进行了预处理,以期提高菌株降解率。结果表明,PD?1降解硝酸预处理的PS薄膜的降解率为2.5%,而对紫外预处理的PS薄膜的降解率为0.8%,PS薄膜经硝酸预处理后更易被PD?1降解。
以溶胶?凝胶法制备锂离子电池Li2ZnTi3O8(LZTO)负极材料,考察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对LZTO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退火温度为700 ℃,退火时间为3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LZTO中添加络合剂柠檬酸进行了改性。结果表明,当金属离子与柠檬酸的物质的量比为2.00∶1.50时,制备的样品LZTO?2/1.50颗粒小、分散均匀,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当电流密度为0.5 A/g时,恒流充放电300次后放电比容量为203.6 mA·h/g。
为了弄清高温高压多孔介质中CO2的埋存机理,采用室内物理模型,对多孔介质中CO2埋存机理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评价。结果表明,CO2溶解埋存主要受温度、压力和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CO2溶于地层水后与岩石中的矿物发生矿化反应,反应前后岩石矿物质量分数发生显著变化;气水交替驱可有效地延缓CO2的突破,提高CO2埋存率,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聚乳酸/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b?聚(丙烯酸丁酯)?b?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LA/PBAT/MAM)三元共混物,研究了MAM相对分子质量对PLA/PBAT/MAM三元共混物形态、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MAM嵌段共聚物,能够有效改善PLA与PBAT的相容性,使共混物的玻璃化温度下降,结晶消失,使分散相粒子尺寸下降,分布更加均匀,提高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MAM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越大,分散相粒子尺寸越小,粒径分布越均匀。
针对大倾角煤层工作面底板的不规则性和飞矸形状的多样性,利用工作面底板等高线等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建立真实工作面底板三维网格模型,结合能量跟踪法(ETM)自编C++程序,模拟得到相同质量不同形状的四类典型形状飞矸在实际工作面运移的运动轨迹,以及任意时刻的线速度、角速度和能量变化曲线,分析了形状对飞矸运移规律的影响。为验证本文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与采用Rockyfor3D软件模拟的轨迹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椭球体飞矸的运移能力远大于多面体飞矸;正多面体飞矸比一般多面体飞矸运移距离更远,碰撞的能量损失更小;正多面体飞矸的棱边数与飞矸在碰撞中的能量损失量成反比,多棱边正多面体飞矸造成危险的可能性最大。
新疆局部地区煤层倾角可达50°,与水平煤层不同,大倾角煤层中流体受重力影响较大,且煤层气井压力传播规律具有特殊性,最佳排采井位有待优化。考虑地层水重力效应,建立了大倾角煤层单相排水阶段的压力传播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计算了倾斜煤层中裂缝井在稳定渗流状态下的产水量,并优化了最佳排采井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研究了单井和井组在非均质有界倾斜储层中的压力传播规律。结果表明,在倾角为45°的大倾角煤层中,排采井与上边界和下边界的距离之比为3∶1的位置为最佳排采井位;在定压排采模式下,下倾方向和上倾方向的压力下降幅度差别不大;在恒速降压排采模式下,上倾方向的压力下降幅度远远大于下倾方向的压力下降幅度。
单层双面神结构过渡金属硫化物具有低维度、高迁移率以及奇特的电子结构性质,因此其在电子学和光电子学器件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由单层双面神结构过渡金属硫化物和基底材料制成的器件,很容易因基底材料和单层双面神结构过渡金属硫化物的晶格失配,导致单层双面神结构过渡金属硫化物受基底材料的应力,因此通过拉曼散射系统研究双轴应变对单层双面神结构MoSSe物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系统研究了双轴调控下单层双面神结构MoSSe的原子结构、电子结构、声子结构和拉曼散射特性。结果表明,在双轴应变调控下,单层双面神结构MoSSe的电子能带带隙出现了直接与间接的转换;随着压应变的减小和拉应变的增加,3个拉曼特征峰(E1、E2、A 1 1 )的频率都发生了单调红移,而A 1 2 的拉曼特征峰在压应变减小的过程中出现了反常的蓝移;随着压应变的减小和拉应变的增加,双重简并模式(E1、E2)的拉曼强度单调增加,单重简并模式的拉曼强度单调减小,而A 1 1 的拉曼强度先减小再增加。针对这些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应变效应,通过建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特征峰频率和强度随应变的变化差异,可以通过特征峰之间的频率差和强度比,快速定量化双面神结构材料的应变类型和大小。
通过改变Ba2FeMoO6-δ (BFM)中Fe与Mo的物质的量比调控双钙钛矿晶格B位有序性,制备了一种高性能新型SOFC双钙钛矿阳极材料Ba2Fe1.3Mo0.7O6-δ (BFM0.7)。结果表明,BFM0.7在H2中600~800 ℃的电导率为15.0~20.0 S/cm,远高于SOFC电极的最低标准(0.1 S/cm)。BFM0.7用作SOFC阳极时,单电池在850 ℃的最大功率密度和极化阻抗分别为1 149 mW/cm2和0.15 Ω·cm2。相比于BFM阳极,BFM0.7的性能显著提高。此外,BFM0.7阳极电池连续工作39 h性能无衰减,表明BFM0.7阳极具有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
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玻璃纤维(GF)增强尼龙6(PA6)复合材料,系统地研究了GF质量分数对PA6/GF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密度、吸水性和加工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A6/GF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密度和热变形温度均随着GF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而吸水率和熔融指数随着GF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小。形态结构显示,当GF质量分数为30%时,GF在PA6基体中得到了有效的包裹和分散。
以木质素磺酸钠和二水合氯化铜为原料,在N2氛围及不同的合成条件下,采用浸渍活化法煅烧制备了活性炭改性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手段研究了所制备样品的结构和表面形貌;以质量浓度为20 mg/L的K2Cr2O7溶液为研究对象,通过二苯碳酰二肼显色法,检测溶液中的Cr(Ⅵ)质量浓度并计算了所制备的活性炭改性材料的吸附容量。结果表明,当Cu质量分数为20%、煅烧温度为700 ℃时,样品的吸附性能最好,吸附容量为72.2 mg/g;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单层吸附和准二级动力学。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铜纳米线在不同晶向(I:x[1 0 0] y[0 1 0] z[0 0 1],Ⅱ:x[1 0 1/8] y[0 1/8 0] z[-1/8 0 1],Ⅲ:x[1 0 1/4] y[0 1/4 0] z[-1/4 0 1])、不同晶体内外直径比( α1=1/6,α2=1/2,α3=5/6)、不同孪晶界面个数(0,2,4)下的扭转变形行为,以及铜纳米线在扭转过程中的剪切应力与扭转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改变晶向类型,有助于提高铜纳米线的扭转力学性能;减小晶体内外直径比,可以改善铜纳米线的扭转力学性能;减少孪晶界面个数,对铜纳米线的扭转力学性可起加强作用;铜纳米线的扭转过程分为弹性、塑性和变形破坏三个阶段。研究结果可为高强度铜纳米材料扭转的研究提供依据。
目前,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采出液的流动特性发生变化,使降低集输温度成为可能。然而,关于管道材质对低温集输特性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利用现场实验装置对钢管与玻璃钢管中高含水原油低温集输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管线降低掺水量之后,井口回压上升,实验管道末点的油温缓慢下降;不同掺水量下井口回压上升过程不同,高掺水量下更容易实现低温集输;当掺水量相同时,玻璃钢管的黏壁温度低于钢管的黏壁温度,玻璃钢管低温集输的最低掺水量低于相同情况下钢管的掺水量。对黏壁温度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不同管材的黏壁温度计算模型,计算结果准确度较高,对高含水期油田实际生产中低温集输的可行性判断及其安全运行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资源因其储量丰富、潜力巨大,已成为全球能源供应的重要战略资源。然而,高温高压环境、复杂的孔喉结构,以及微观孔隙、宏观孔隙、溶蚀孔洞和裂缝等多介质的共存,使传统的勘探和开发技术难以应对其复杂性。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储层描述和渗流研究面临精确表征、复杂渗流实验和建模等难点。为此,详细阐述了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特征表征与渗流特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关键难点;系统总结了储层微观结构的精细刻画方法和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属性地震表征技术;探讨了多尺度表征在复杂储层中的应用与成效,并梳理了当前储层识别与描述的主要技术路径及其发展趋势;重点汇总了高温高压条件下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的渗流特性研究,涵盖了多尺度渗流理论和气-水两相渗流机理,并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讨论了渗流研究中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为深层?超深层油气藏开发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针对钢筋混凝土黏结?滑移行为,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构建了基于内聚力模型的钢筋混凝土黏结?滑移有限元模型,通过能量和荷载?位移曲线探究了仿真模型网格敏感性以及内聚力参数敏感性。针对钢筋混凝土黏结强度问题,建立基于非线性自回归动态神经网络模型(NARX)的预测模型,以黏结长度、钢筋直径和加载方式为变量,建立20组数据对钢筋的荷载?位移曲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当网格尺寸为6 mm时,可以较理想地平衡预测精度与计算成本;有限元预测结果对内聚力参数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损伤起始强度、断裂能和刚度;所建立的NARX预测精度达到99.6%,有潜力代替量大且耗时的数值模拟和物理试验,实现对钢筋混凝土黏结强度的高效准确预测,为钢筋混凝土黏结强度的预测和设计提供新的便捷途径。
为探究有序微纹理设计对干气密封T型槽动压效果的影响,基于气膜润滑原理,采用有限差分法,研究了微纹理排列间距、微纹理长度、T型槽基底长宽增幅、微纹理梯度倾斜角度等有序微纹理变量对密封参数的影响,并对四种微纹理的设计变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T型槽的微纹理变量与T型槽的结构参数一样能改变槽的动压效应,但不改变干气密封槽型的动力学规律; 微纹理变量对干气密封T型槽开启力的影响按微纹理梯度倾斜角度>微纹理排列间距>微纹理长宽>T型槽基底长宽增幅的顺序减小;对泄漏量的影响按微纹理长宽>微纹理排列间距>T型槽基底长宽增幅>微纹理梯度倾斜角度的顺序减小。研究结果对双向旋转式端面气膜密封的优化和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以多金属氧酸盐(POMs)中的[Mo4O10(CH3O)6]2-为无机建筑块、1,2-双(二苯基膦)乙烷(DPPE)为有机配体、硝酸银为银源,采用溶剂热法和常规合成法相结合的合成方法,通过自组装的方式制备了一种新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Ag(DPPE)2]2[Mo4O10(CH3O)6]·2CH3OH(1)。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1是由同多阴离子[Mo4O10(CH3O)6]2-和[Ag(DPPE)2]+阳离子单元通过静电作用结合而形成的。此外,对化合物1进行了X-射线粉末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等结构分析,并通过热重分析确定其稳定性,通过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测试了其禁带宽度以及甲醇溶液中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化合物1具有良好的光电流响应特性。
油井采出原油中含有泥沙、垢等颗粒物,在管输过程中颗粒物与原油中的蜡分子协同沉积,导致管道输量降低,严重时可能造成管道堵塞,影响原油管道安全输送。对掺垢蜡沉积物进行了屈服应力测试实验和显微特性实验;对室内聚乙烯管道进行了清管实验;基于清管实验结果,利用π定理建立了清管效率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碳酸钙垢对蜡沉积物强度的影响存在临界垢质量分数;沉积物中含垢,会提高清管器的蜡层破坏力和清管效率;通过室内实验和第三方文献实验数据,验证了所建立的模型。
为了改善橡胶粉与基质沥青的相容性,采用微藻生物油(MB)对橡胶粉进行改性,并与质量分数为5%的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复合制备了改性沥青;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橡胶粉改性前后的变化;采用黏度、荧光、相分离测试,分析了改性前后橡胶在沥青中的分散性;通过动态剪切流变和多重应力蠕变恢复试验,分析了改性沥青的力学性能和耐老化性能。结果表明,MB的掺入提高混合体系中轻组分占比,促进胶粉(CR)在沥青中的溶胀发育,提高了改性沥青的贮藏稳定性、黏弹性和抗车辙性。
Mg2+作为一种电化学惰性的阳离子,由于其离子半径(0.072 nm)与Li+的离子半径(0.076 nm)相近,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取代富锂层状氧化物(LLOs)材料中Li+的位置。然而,Mg2+对LLOs材料晶体结构的影响还存在争议。利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Mg2+掺杂富锂正极材料Li1.2-x Mg x Mn0.54Ni0.13Co0.13O2,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其晶体结构和元素价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Mg2+掺杂导致LLOs材料晶胞参数的增加。通过与Li1.2Mn0.54Ni0.13Co0.13O2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对比发现,Mg2+掺杂有效地提高了LLOs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经过优化后,Mg?0.03样品展现出最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0.1 C倍率下的初始放电比容量为291.9 mA?h/g,首圈库伦效率为78.40%。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一种Ruddlesden?Popper(R?P)型富钴的新型层状钙钛矿型阴极材料La1.5Ca0.5Ni0.2Co0.8O4+δ (LCNC),并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LCNC在空气中400~800 ℃下的电导率为4~58 S/cm,优于多数SOFC阴极材料;在800 ℃下测得对称电池LCNC|LSGM|LCNC的极化阻抗为0.16 Ω·cm2,该电极基于300 μm厚La0.9Sr0.1Ga0.8Mg0.2O3-δ (LSGM)支撑的单电池的最大功率密度为527 mW/cm2,且连续工作50 h后单电池性能仅略微衰减;LCNC是一种具有潜力的SOFC阴极材料。
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道路上常常会出现大小碎石,而大小碎石影响抢险运输车的快速通行。在车辆底盘加装升降机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然而,现有的升降机构升降方式较为单一,占用空间较大,不便安装在车辆下方。此外,还面临着不能随不同的工况进行灵活升降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基于变胞机构原理设计了一种变胞升降机构;建立变胞升降机构的虚拟样机模型,利用ADAMS软件进行构态变换动力学仿真实验,研究了车辆在构态变换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该机构具有变拓扑构型和变自由度的特点,能够根据工况的不同,以不同的构态完成工作任务;针对不同大小的障碍物,该机构可进行一级或二级升高,实现快速越障;该机构具有优异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盐酸四环素(TC)对环境的污染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光催化降解TC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使用共沉淀法制备CeO2,溶剂热法合成CeO2@UiO-66复合催化剂,对制备的催化剂分别采用FT-IR、XRD、SEM、EDS等手段进行表征,同时研究了CeO2物质的量、催化剂质量浓度和H2O2质量分数对TC的光催化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功地合成了CeO2@UiO?66;当CeO2物质的量为25 mmol、TC溶液质量浓度为20 mg/L、催化剂质量浓度为0.2 g/L、H2O2质量分数为2%时,CeO2@UiO?66光催化效果最佳,在紫外灯照射70 min,TC降解率达到98%以上。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可知,空穴和·OH是光催化过程中的主要贡献者。此外,经过6次循环,复合光催化剂对TC降解率仍能保持85%以上,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钢坯因生产工序的原因其表面有氧化层及缺陷,故必须通过磨削的方法进行表面修磨。针对目前没有专用的设备对大型的方形钢坯料进行表面修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方形钢坯修磨设备,并利用ADAMS软件完成了运动学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修磨设备可同时平稳完成对两相邻面的打磨作业。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修磨机进行受载下的应力分析、模态分析,并对结构进行了改进;根据简化运动学模型进行静力学分析,得到了所需输入驱动力矩,并对关键部件弹簧完成了选型。理论计算及仿真结果表明,此修磨设备能够高效地完成对大型方形钢坯表面的磨削任务。
采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增韧聚乳酸(PLA),制备了全生物降解高抗冲PLA/PBAT复合材料;为改善PBAT与PLA之间的界面相容性,采用熔融接枝的方法制备了PBAT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PBAT-GMA)相容剂;研究了相容剂质量分数对PLA/PBAT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BAT-GMA质量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大幅提高;当PBAT-GMA质量分数为30%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达到64.8 kJ/m2,断裂伸长率为289.9%;PBAT-GMA上的环氧基团与PLA的端基发生反应,可有效改善PLA与PBAT之间的界面相容性。
通过简单的一锅共沉淀法,以双氰胺、葡萄糖和硝酸钴为原料,最终获得了Co@CNT/CN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电化学测试等手段,研究了碳纳米管(CNTs)对Co单质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o@CNT/CN纳米复合材料可以在煅烧温度为850 ℃的条件下得到;具有碳纳米管的Co@CNT/CN材料存在特殊的导电性,可促进Co单质的分离,降低团聚现象的发生,从而获得较高的电催化活性,其电催化活性明显高于其他样品。
针对目前中、低含水饱和度对自由气库容量影响的研究较少的问题,开展室内实验模拟了多次注气?焖井?采气实验,并根据相似原理,利用实验数据建立了自由气库容量与初始含水饱和度、注采次数的量化表征模型。结果表明,自由气库容量随注采次数的增多而增大,但单次注采后的增幅快速降低;含水饱和度(初始含水饱和大于50%)的提高有利于油藏改建储气库,但是建库初期的注采能力和库容提高相对缓慢;当初始含水饱和度由50%提高到85%时,经过6次注采后,含气饱和度降低幅度约9.27%,而当注采次数分别增至20、30、50时,自由气库容量增加幅度分别为0.51%、3.34%、6.61%。研究结果可为油藏型储气库的注采能力及库容评价提供借鉴。
遥感图像信息提取与人工智能算法结合是国土资源及环境部门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监测和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针对U-net在遥感图像提取产生的空间信息定位不足和多尺度目标特征分割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在Res2Net头部融入注意力模块取代U-net编码部分的CA-Res2-Unet模型,旨在增强U型网络的空间定位和多尺度特征信息分割能力;通过WHDLD公共数据集和沈抚新区自制数据集,在主流网络和改进模型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较基础模型U-net在WHDLD公共数据集和沈抚新区自制数据集上实验的整体准确率、平均交并比和mF1分数(各类F1分类的平均值)三个评价指标分别提高了0.92%、2.00%、1.58%和1.18%、2.87%、1.91%,所提出方法的图像分割视觉效果和各项定量指标均优于其他主流语义分割网络,可为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金属腐蚀是普遍存在且无法逆转的破坏性行为,随着服役环境越来越苛刻,金属部件的腐蚀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其耐久性已无法满足工程应用的实际要求。因此,设计兼具不同功能的长期防护涂层、提升金属部件服役的耐久性迫在眉睫。涂层的最初属性是为金属基体提供强有力的阻隔性能,随后涂层逐渐被赋予了自修复功能。在阻隔/自修复涂层的研究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离子交换、疏水性和智能自预警等具备双/多功能特点的涂层。综述了作为研究主流的阻隔/自修复双功能涂层、其他型双功能涂层(离子交换/自修复涂层、疏水/自修复、自预警/自修复)以及多功能型防腐涂层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双/多功能涂层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
渤海X区块Y构造存在多套压力系统,沙河街组及上部地层为沉积欠压实性地层,采用dc指数的地层压力监测方法监测了地层压力;中生界潜山广泛分布中酸性火山岩,为非沉积欠压实地层,采用Sigma指数的地层压力监测方法监测了地层压力。实钻结果表明,在砂泥岩为主的地层剖面压力监测中,dc指数的地层压力监测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非砂泥岩为主的地层剖面压力监测中,Sigma指数的地层压力监测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两者的配合应用为钻井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Sigma指数的地层压力监测方法在深层?超深层井中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深层?超深层井随钻地层压力监测的准确性。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随钻地层压力监测结果与实测地层压力结果相吻合,Sigma指数的地层压力监测方法在深层?超深层井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对无纺布进行瑕疵检测,可以帮助企业提升生产效率,节约成本,但是基于CNN的目标检测算法受限于卷积核的局部特性,缺乏对图像的全局建模,对尺度变化范围大的瑕疵检出效果不理想。因此,提出了基于Swin Transformer和YOLOv5的无纺布瑕疵检测方法,并引入了CBAM注意力机制,同时微调了预测目标框的anchor尺寸;在自制数据集上对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其强大的自我注意力对特征进行编码、解码,网络可以获得更大的感受野,充分联系上下文关系;Swin的基于特征金字塔的分层构建结构与YOLOv5的neck设计十分相似,可以帮助网络在多尺度特征图上对目标进行预测;网络对重要信息的关注度得到了提高;通过Mosaic和MixUp数据增强丰富了数据分布;模型的鲁棒性和对无纺布的检测性能得到提高,回归预测结果更精准。
红外热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岩石破坏的前兆特征及预警方法研究。然而,红外辐射前兆特征具有多种形式,因此对岩石失稳的准确预警有一定的影响。岩石破坏失稳与应变能的演化存在密切联系,而岩石的红外辐射信息与应变能的耗散、释放有关。若将应变能与红外辐射信息相结合,则可准确地对岩石破坏失稳进行监测预警。以能量演化特征为切入点,采用尖点突变理论确定弹性应变能的释放时间,并将其与红外辐射异常信息相结合,确定了岩石破坏失稳的前兆。结果表明,当弹性应变能骤降时,红外辐射信息也发生突变;通过构建尖点突变模型预测的砂岩弹性应变能释放时间,超前或滞后于红外辐射首次突变时间;可将弹性应变能释放时间附近发生的红外辐射突变作为砂岩的破坏前兆。研究结果可为矿山灾害监测及预警提供一种新思路。
化工储罐区是危险源数量极多的场所,通过传统的应急管理方法无法量化并表征储罐区的动态风险。因此,基于PPRR理论构建了化工罐区火灾应急管理能力定量评价模型;利用区间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估指标的权重,使用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化工罐区火灾应急管理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运用基于PPRR理论的化工罐区火灾应急管理能力定量评价模型,对M石化公司化工罐区火灾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并对此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M石化公司化工罐区火灾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得分为3.35,与定性评价结果相吻合,验证了此模型的准确性;该模型能很好地解决指标重要程度不确定的问题,而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能指出化工罐区的欠缺之处及欠缺程度,可为完善和提高化工罐区火灾应急管理能力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