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钴基催化剂的合成及其活化过一硫酸盐的研究进展
吕玉, 王晓宁, 吴张雄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2, 35 (5): 12-24.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2.05.002
摘要2412)   HTML100)    PDF (2578KB)(8029)    收藏

钴基催化剂活化过一硫酸盐(PMS)具有催化活性高、操作简便、易回收和成本较低等优点,因此近年来在高级氧化技术领域备受关注。综述了钴基催化剂的典型合成方法,包括固相法、气相法和液相法等;介绍了用于活化PMS的钴基催化剂的类型,包括具有特殊形貌的钴氧化物、负载型钴氧化物和钴基复合金属氧化物;阐述了钴基催化剂活化PMS在环境修复中降解有机染料、内分泌干扰物以及药物和个人护理品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钴基催化剂活化PMS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O 2电化学还原制CO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范琳, 杨磊, 车晓甄, 李夺, 潘立卫, 钟和香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2, 35 (6): 48-5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2.06.006
摘要1123)   HTML30)    PDF (1788KB)(6064)    收藏

利用可再生能源CO2电化学还原制CO是实现“碳中和”目标及可再生能源储存的有效途径之一。简述了CO2电化学还原的优势及基本反应原理,综述了近年来水溶液中CO2电化学还原制CO金属电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从制备纳米粒子并调控其组成和结构、构筑合金、设计金属中心和配体与载体的结构以及开发单原子催化剂等方面,重点讨论了单金属纳米催化剂、双金属催化剂、金属有机络合物催化剂和单原子催化剂对CO2电化学还原制CO性能的影响及相关反应机理,总结了各类催化剂的优缺点,对CO2电化学还原制CO金属催化剂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电解水制氢技术及其催化剂研究进展
张瑀净, 张宝山, 孙洁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2, 35 (6): 19-2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2.06.003
摘要7496)   HTML523)    PDF (2450KB)(5864)    收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氢能因其能量密度高、绿色无污染、储量丰富、应用广泛等优点,被认为是21世纪理想的清洁能源。电解水制氢是一种清洁的生产技术,在“双碳”的背景下得到蓬勃发展,其关键挑战在于开发高性能的析氢反应(HER)电催化剂,以降低水分解的过电势。详细介绍了目前主流的电解水制氢技术,分析了各技术的自身特性和优劣势,重点总结概括了HER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电解水制氢技术及其催化剂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电催化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许雪容, 彭祥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2, 35 (5): 1-1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2.05.001
摘要3409)   HTML245)    PDF (2165KB)(5453)    收藏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具有层内离子可变、层间阴离子可交换以及反应表面较大的特点,因而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析氢和析氧性能。此外,基于LDHs的衍生物能够实现催化剂材料的多功能化和性能的增强,使其在众多领域均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系统分析了LDHs层板结构的可调变性、可剥层及组装性、结构记忆效应等性质,以及剥层法、共沉淀法和水热合成法等LDHs高效电催化剂的常用制备方法,综述了LDHs及其复合衍生物在电解水析氧反应、析氢反应、乙醇电催化氧化反应、氧还原反应等电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并对LDHs所涉及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及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TiO 2催化剂催化CO 2还原的研究进展
王嘉曼, 熊靖, 师金鸽, 韦岳长, 霍开玲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4, 37 (4): 1-11.   DOI: 10.12422/j.issn.1006-396X.2024.04.001
摘要956)   HTML65)    PDF (2843KB)(3715)    收藏

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寻找解决途径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通过光催化、电催化还原CO2可以将其转化为有用的燃料或化学品。TiO2因具有化学性质稳定、催化活性高、价格低廉、无毒无污染等优点而备受青睐。综述了光催化CO2还原和电催化CO2还原的反应机理;阐述了TiO2在光催化和电催化还原CO2中的应用和优势、不同表面改性技术对TiO2的催化性能的影响以及TiO2的形貌对CO2还原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对TiO2基催化剂催化性能的提升方法进行了讨论。综述为可持续碳转化提供科学基础,并有助于进一步实验和理论探索TiO2的作用机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PET塑料降解及其降解酶改造方法的研究进展
经楠楠, 刘文红, 李强, 李青青, 王霞, 姚建庄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4, 37 (1): 16-24.   DOI: 10.12422/j.issn.1006-396X.2024.01.003
摘要1798)   HTML77)    PDF (870KB)(3415)    收藏

塑料是一种合成或天然的高分子聚合物,因其良好的耐用性和可塑性,已在工业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常用的一种塑料,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但是,未经过人工处理的PET在自然情况下很难被降解,给生态系统带来严重负担,因此PET塑料的降解与再生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也衍生了许多降解的方法,如光降解法、热降解法、生物降解法等。其中,生物降解法因绿色环保而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降解方法。生物降解法中酶降解方法是一种十分环保且较高效的降解方法,而PET降解酶的设计改造成为PET降解的重点问题。综述了现阶段降解塑料的主要方法、生物降解法降解PET的常用酶以及PET降解酶的改造方法,以期为PET的快速降解与再生提供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吸附法提铀及提铀吸附剂的种类和性能强化策略
白雪, 潘建明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3, 36 (6): 24-35.   DOI: 10.12422/j.issn.1006-396X.2023.06.003
摘要804)   HTML32)    PDF (4097KB)(3239)    收藏

控制化石能源的使用、促进可替代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符合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主题。核能作为一种能量密度高的绿色能源,其广泛应用可缓解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已探明的海水中铀资源约为陆地铀矿的1 000倍,海水提铀是确保铀资源长期供应及核能可持续发展的潜在方法。吸附法因吸附效率高、操作简单、成本低和绿色环保等优点成为海水中铀酰离子提取的有效方法之一,但面临诸多挑战,如海水中铀酰离子的浓度极低且以Ca2UO2(CO3)3或[UO2(CO3)3]4-的形式稳定存在、共存离子种类和数量较多等。因此,制备高性能吸附剂是实现海水提铀的关键。综述了海水提铀吸附剂的类型及其性能强化策略,以期设计海水提铀吸附剂提供帮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硅基固体胺吸附剂捕集空气中CO 2的研究进展
荣振洋, 祁路明, 刘清, 费兆阳, 崔咪芬, 乔旭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2, 35 (4): 1-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2.04.001
摘要1062)   HTML77)    PDF (1976KB)(3117)    收藏

人类活动导致的CO2过量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因此亟需一种能够有效控制CO2浓度增长的方法。直接空气捕获技术是目前唯一能够大规模实现碳排放负增长的技术。固体胺吸附剂,特别是硅载体固体胺吸附剂,因其具有高吸附能力、抗腐蚀、低能耗等优点,被广泛研究并用于环境空气中捕获CO2。将硅基固体胺吸附剂按照负载方式进行分类,并归纳了不同硅基载体对吸附剂性能的影响;提出粉末状固体胺吸附剂在工业应用中遇到的难题,整理并分析了固体胺吸附剂当前的成型方法;指出了开发高吸附量、高稳定性的成型固体胺吸附剂是CO2吸附剂工业化的未来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聚酯增塑剂增塑PVC最新研究进展
张欣华,李泽天,王 静,韩释剑,高传慧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6, 29 (4): 13-1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6.04.003
摘要1583)      PDF (968KB)(3034)    收藏
PVC增塑剂以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为主,因其较高的增塑效率被广泛使用,但此类增塑剂耐久性差,使产品的使用寿命变短,具有毒性和潜在致癌性,影响人类及动物健康,已逐渐被新型增塑剂所取代。聚酯增塑剂是一种绿色环保型增塑剂,可以较好地解决传统增塑剂的缺点,所以被国内外广泛地研究,本文概述了聚酯增塑剂的增塑机理(凝胶理论、润滑理论和自由体积理论)、合成过程和选用准则,并对聚酯增塑剂进行分类,包括生物基聚酯增塑剂、石油基聚酯增塑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可视化分析辅助探究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研究进展
张博, 郄佳鑫, 曹永安, 赵久成, 吴军, 王文举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2, 35 (6): 1-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2.06.001
摘要1330)   HTML44)    PDF (3692KB)(2690)    收藏

钠离子电池因成本低、安全性高等优势,已经成为当前储能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明确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的发展历程,解决钠离子电池初始库伦效率低、稳定性差以及高倍率性能差等问题,探索了硬碳中钠离子储存机制;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了钠离子电池的发展沿程,从材料设计、结构调控、功能设计及界面优化3个方面综述了硬碳负极的性能优化策略研究进展,并对现存硬碳储钠机制进行了总结与探讨。最后,对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二氧化碳在水中扩散系数的实验测定和计算
刘爱贤,刘鹏,孙强,廖志新,郭绪强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2, 25 (6): 5-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2.06.002
摘要2024)      PDF (555KB)(2590)    收藏
当二氧化碳注入海底后,液体二氧化碳或者二氧化碳水合物能否稳定存在,其中重要的参数之一就是不同情况下二氧化碳在液体中的扩散系数。在水温4~30 ℃,压力为1 MPa下,用自制的实验设备测量了二氧化碳的扩散系数。结果表明,在高压条件下,扩散系数是一个与浓度有关的量。根据短时间内扩散量与时间平方根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引入不定函数描述与浓度有关的扩散过程,得到了二氧化碳-水体系与浓度相关的扩散系数的数据,并拟合得到了所研究情况下二氧化碳的扩散系数与温度、浓度等因素之间的计算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热稳定性不溶性硫磺的制备及应用性能评价
胡伟庆, 吴立报, 黄婉利, 罗望群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5, 28 (4): 18-2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5.04.004
摘要947)      PDF (1663KB)(2351)    收藏
通过低温熔融法制备了高热稳定性的不溶性硫磺样品, 并对样品的热稳定性能以及橡胶硫化性能进 行了评价, 考察了胶料的焦烧时间、 硫化曲线及力学性能等参数,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胶料表面的喷霜现象。结果发 现, 实验室制备的不溶性硫磺样品的热稳定性达5 0%以上。在橡胶硫化试验中, 高热稳定性的不溶性硫磺样品延长 了胶料的焦烧时间, 提高了硫化速度, 同时大大减少了胶料表面的喷霜现象, 应用性能达到进口同类产品的性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管道表面特性对流动摩阻系数的影响研究进展
矫捷,吕宇玲,朱正南,牛振宇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6): 77-83.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6.013
摘要829)   HTML    PDF (973KB)(2284)    收藏
非金属管道因性能优异可广泛应用于集输工艺及输油管路中,但对其沿程摩阻系数的工艺计算还尚在探索阶段。从输油管道内壁面的表面粗糙度和表面润湿性对流体在其中的沿程摩阻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并对表面润湿性发生改变所带来的表面滑移效应进行了介绍,简单论述了液体与管道内壁面的润湿性及因其所产生的表面滑移效应对沿程摩阻系数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管道沿程摩阻系数受内表面粗糙度,流体与管道内表面的润湿性,由润湿性引起的表面滑移效应及液体的表面张力等因素共同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改性研究进展
李泽天, 张欣华, 韩释剑, 王 静, 高传慧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6, 29 (6): 1-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6.06.001
摘要575)      PDF (1564KB)(2185)    收藏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 S)因其优良的机械性能、可生物降解性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成为人们的研究焦点。 本文主要从共聚、共混和扩链三个方面对其改性进行论述,并介绍了 PB S在塑料包装、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并从 PB S的工艺优化方面进行前景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赵昊, 刘香楠, 王静怡, 吕佳璇, 王翔, 郎笑石, 蔡克迪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4, 37 (6): 35-43.   DOI: 10.12422/j.issn.1006-396X.2024.06.004
摘要1687)   HTML75)    PDF (2043KB)(2171)    收藏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新兴的储能系统受到了广泛关注。钠离子电池由于其资源丰富、安全、成本低、环境友好和使用方便等特点,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备受瞩目。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显著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性能和倍率特性等关键性能。目前,已经有3种应用于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进入了产业化视野,即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聚阴离子化合物和普鲁士蓝化合物。综述了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分类、性能及研究进展,并对其潜在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聚吡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杨思然, 毕研峰, 赵桂艳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2, 35 (2): 43-4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2.02.007
摘要2530)   HTML    PDF (781KB)(2086)    收藏

导电聚合物材料因导电率高、质量轻、防腐蚀、电学和光学性能良好等优点引起科研工作者的兴趣。其中,聚吡咯作为典型的导电高分子材料,因其合成条件简单,且具有良好的环境稳定性、环境友好性、电导率变化范围广且可调节等优点而备受关注,但它存在难溶解、难熔融、力学性能及加工性能较差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聚吡咯与其他材料复合形成的复合材料,在改善聚吡咯缺点的同时结合了二者的优点,赋予材料新的性能,拓宽了材料的应用领域。简述了聚吡咯的主要合成方法,分析了每种方法的优势与缺点,并对其在超级电容器、气敏传感器和生物组织工程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总结,讨论了聚吡咯复合材料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光催化材料石墨相氮化碳的合成、改性及应用
杨文科, 卢连雪, 李鹏, 张健, 胡绍争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4, 37 (1): 43-51.   DOI: 10.12422/j.issn.1006-396X.2024.01.006
摘要1252)   HTML53)    PDF (1744KB)(2039)    收藏

石墨相氮化碳(g?C3N4)作为一种对环境温和的半导体材料,在光催化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纯g?C3N4因比表面积小、光生载流子分离难等缺点影响了其光催化性能,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因此对g?C3N4进行改性使其光催化性能得到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从合成方法和改性策略出发,综述了近年来g?C3N4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g?C3N4光催化剂在废水处理降解污染物、产H2及产H2O2等领域的应用发展。结果表明,改性后的g?C3N4光催化剂性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最后,对g?C3N4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页岩储层可压性评价关键指标体系
侯 冰, 陈 勉, 王 凯, 李丹丹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4, 27 (6): 42-4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4.06.010
摘要743)      PDF (4519KB)(1989)    收藏
从美国的页岩压裂作业经验看, 压裂后产能高的气井并非压裂过程复杂、 破裂压力高的地层, 而是可 压裂性好的地层。借鉴美国典型页岩气田的成功压裂经验, 从地质评价指标、 页岩体积压裂评价指标和工程技术评 价指标三方面探索国内页岩可压性评价体系, 对页岩气储层的地质特点进行评价, 确定总地质储量、 地质“ 甜点” 区、 成熟度等; 获得储层岩石的脆性参数、 天然裂缝、 地层倾角、 地应力等数据, 对储层形成体积裂缝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探讨压裂增产的方式、 射孔方式、 压裂液性能等工程技术指标。从中优选影响储层可压性的主导因素, 挑选出最能 直接反应页岩地质力学可压性的指标, 建立一套适合国内复杂地质和工程条件下的页岩气储层可压裂性评价指标 体系, 为构建页岩可压性评价模型与风险控制方法提供参考指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石油焦应用及脱硫技术进展
黄旭君, 宋永一, 于洋, 丁巍, 张舒冬, 蔡海乐, 马锐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3, 36 (5): 15-23.   DOI: 10.12422/j.issn.1006-396X.2023.05.002
摘要1045)   HTML31)    PDF (741KB)(1968)    收藏

随着电动革命的兴起及“双碳”目标的确立,石油焦在锂电负极材料及高等级预焙阳极等高附加值应用领域获得长足发展,但是新兴石油焦高附加值的应用对石油焦中硫质量分数有严苛的要求。石油焦中硫质量分数过高,会对石油焦的高价值应用产生负面影响。对主要的石油焦脱硫技术,包括溶剂萃取脱硫法、高温煅烧脱硫法、氧化脱硫法、碱金属化合物脱硫法、加氢脱硫法、微生物脱硫法及过程强化辅助脱硫法等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研究发现,过程强化辅助脱硫法的脱硫率可以达到93.6%,可将石油焦中硫质量分数由7.57%降至0.48%。石油焦脱硫技术应遵循最大程度保持脱硫后石油焦本体结构不被破坏的原则,因此氧化脱硫法耦合过程强化辅助脱硫法是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石油焦脱硫技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于锂硫电池正极的生物质碳材料制备与应用
沙畅畅, 毛杨杨, 曹永安, 王文举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3): 1-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3.001
摘要1258)   HTML    PDF (796KB)(1913)    收藏
当前市场对于新一代高能量密度的电池需求日益迫切,锂硫电池作为最有前景的二次电池之一,其正极材料的研究广受关注。而生物质为前驱体的碳材料因其来源广泛易制备、环境友好性能高而不断被应用到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中。介绍了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制备生物质基碳材料的主要方法,不同制备因素对于生物质碳材料的影响以及在锂硫电池中性能的影响;介绍了生物质碳材料结合目前正极材料的改进措施的实例;最后对生物质碳材料在锂硫电池正极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思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溶聚丁苯橡胶接枝 MAH的性能研究
杨金娟, 栗晓杰, 林青峰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4, 27 (2): 10-14.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4.02.003
摘要702)      PDF (2244KB)(1887)    收藏
溶聚丁苯橡胶( S S B R) 由于其优良的耐磨、 耐低温等性能, 主要用于轮胎的胎面、 胎体和胎侧等部位,但由于S S B R是一种非极性橡胶, 使得它与白炭黑等极性填料的结合力较弱。为了提高S S B R与白炭黑的相容性,以马来酸酐( MAH) 为极性单体对S S B R进行接枝改性。研究了接枝聚合物( S S B R - g - MAH) 与白炭黑共混后的胶料的各项性能, 探讨了接枝率对胶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溶聚丁苯橡胶接枝了 MAH 后, 接触角降低, 门尼黏度增大, 硫化时间延长, 胶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动态力学( DTMA) 测试表明, 接枝 MAH 后实现了胶料抗湿滑性能的提高和滚动阻力的降低, 为轮胎胎面胶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金属分散度对Ni基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研究
鞠雅娜, 张雅琳, 张然, 宋绍彤, 吕忠武, 袁晓亮, 李阳, 吴培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2, 35 (5): 71-7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2.05.008
摘要1406)   HTML47)    PDF (1756KB)(1865)    收藏

以γ?Al2O3为载体、Ni为活性组元,通过引入助剂Mo改善Ni系催化剂金属分散度,制得NiMo/γ?Al2O3催化剂(NiMo系催化剂)。采用BET、XRD、H2?TPD、H2?TPR、透射电镜等多种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物性表征,并利用加氢装置对催化剂性能进行评价,考察了金属分散度对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o的引入可有效减弱Ni与载体的相互作用,H2?TPR谱图低温还原峰明显前移,峰强度增强,催化剂活性比表面积由0.7 m2/g增加到15.3~16.1m2/g,金属分散度由0.80%提高到18.59%,增加了催化剂表面金属活性中心数量,提高了催化剂表面金属分散度;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处理催化裂化重汽油,NiMo系催化剂较Ni系催化剂脱硫率提高了15.7%,烯烃饱和率提高了4.9%,脱硫选择性降低了3.4%。由此可见,NiMo系催化剂兼具较好的脱硫性能和脱硫选择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HAZOP & SIL分级在部分临氢装置紧急切断功能隐患治理中的应用
衣佳琳, 王海彦, 张继国, 吴迪, 袁景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3, 36 (3): 74-80.   DOI: 10.12422/j.issn.1006-396X.2023.03.011
摘要560)   HTML9)    PDF (846KB)(1842)    收藏

为避免类似江西九江“3·12”石化企业加氢装置高低压互窜爆炸着火事故的发生,提出了对某炼化企业部分临氢装置紧急切断功能隐患治理项目进行基础设计阶段的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Hazard and Operability Analysis)及安全完整性等级(SIL,Safety Integrity Level)分级应用。HAZOP分析采用基于参数优先选择法的工作流程;SIL分级采用保护层分析(LOPA,Layers of Protection Analysis)方法,遵循“尽可能合理降低”(ALARP, As Low As Reasonably Practical)原则。对某炼化企业焦化汽煤油加氢精制装置、加氢联合柴油加氢精制装置和乙苯装置进行了HAZOP & SIL分级,共识别出事故场景12项,提出了建议措施6条。结果表明,HAZOP & SIL分级能够帮助该炼化企业有效地开展窜压风险隐患治理工作,把握安全生产主动权,将存在的窜压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或及时地消除,预防高低压互窜事故的发生,保证炼化企业本质安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甲醇合成工艺驰放气位置优化研究
李俊龙, 王丹丹, 郭绪强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5, 28 (4): 7-1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5.04.002
摘要801)      PDF (1907KB)(1788)    收藏
利用 A s p e nHY S Y S流程模拟软件对英国DAVY公司串并联甲醇合成工艺进行稳态工艺过程模拟。 采用平衡反应器, 引入平衡温距表示反应过程与达到平衡的差距, 对比驰放气释放的不同位置, 对甲醇合成反应器 进出口物流组成、 粗甲醇质量流量、 粗甲醇质量分数和循环气质量流量的影响。对比结果表明, 优化驰放气的排放 位置以后可以在保证粗甲醇产量的基础上降低循环气的质量流量, 进而降低循环气压缩机功耗, 改善甲醇合成系统 的操作弹性, 对实际生产过程起到指导作用, 同时可以为后续新流程新工艺设计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费托合成Co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李声笛, 肖海成, 吴志杰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4, 37 (1): 34-42.   DOI: 10.12422/j.issn.1006-396X.2024.01.005
摘要721)   HTML16)    PDF (879KB)(1778)    收藏

Co基催化剂因具有高活性和强链增长能力等优势,成为费托合成(FTS)反应适宜的催化剂。总结了Co基催化剂FTS反应机理,并对活性相结构以及助剂与催化性能的构效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围绕催化剂载体的作用,总结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促进FTS反应性能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金属Co与分子筛耦合直接合成液体燃料的研究进展,归纳了采用双功能催化剂体系制备液体燃料的反应路线及催化剂特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性环境下电催化析氧反应研究进展
杜坤, 郭佳欣, 马紫昂, 毛晶, 凌涛, 赵巍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3, 36 (5): 1-14.   DOI: 10.12422/j.issn.1006-396X.2023.05.001
摘要1122)   HTML77)    PDF (5477KB)(1744)    收藏

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被视为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关键。电催化分解水过程中的析氧反应(OER)在太阳能和风能等间歇式能源存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环境友好的中性环境下的OER受到了很大的关注,然而其电解水析氧效率远低于在碱性或酸性条件下电解水析氧效率。基于此,首先概括了目前研究者对中性环境下OER机理的认识;介绍了几种重要的原位跟踪OER电催化过程的表征技术,并概述了包括Co基、Ni基和Mn基等中性环境下的OER催化材料;最后,对促进中性环境下电催化分解水OER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煤基碳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张利星, 张熊, 李晨, 吴志勇, 曾涛明, 马向东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2, 35 (6): 10-1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2.06.002
摘要1643)   HTML60)    PDF (2031KB)(1721)    收藏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电化学储能技术和相关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电极材料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此,如何利用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的前驱体制备高性能负极材料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煤炭因具有碳含量高、储量丰富和价格低廉等特点成为最有潜力的负极材料前驱体。近年来,研究者以煤炭为原料制备了无定型碳、石墨、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负极材料,并对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三类典型的煤基碳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合成方法、优化改性及电化学性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最后对煤基碳负极材料的发展及应用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钠离子电池煤基硬碳负极材料的改性制备与应用挑战
王新宇, 张凯洋, 者荣杰, 刘汉浩, 谷振一, 何晓燕, 吴兴隆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4, 37 (6): 25-34.   DOI: 10.12422/j.issn.1006-396X.2024.06.003
摘要1121)   HTML29)    PDF (5635KB)(1658)    收藏

在应对能源危机和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能源储存系统受到了广泛关注。随着锂资源的快速消耗及其分布不均带来的挑战,具有相似电化学性质的钠离子电池(SIBs)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硬碳(HC)材料因其资源丰富、成本效益高和碳转化率高,已经成为SIBs中极具潜力的负极材料之一。煤基硬碳(CHC)因其低廉的成本和高碳转化率,成为HC前驱体中极具竞争力的材料之一。综述了近几年关于CHC材料的制备策略、优化改性及其电化学性能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CHC材料的发展前景、应用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障碍物对管道天然气泄漏扩散影响的数值模拟
刘延雷, 郑津洋*,赵永志, 徐 平, 陈虹港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07, 20 (4): 81-84.  
摘要421)      PDF (1890KB)(1587)    收藏
基于Fluent软件的物质传输与反应模块建立了管道天然气泄漏扩散的模型,提出了研究障碍物影响
管道天然气泄漏扩散的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实际勘查,建立了简化的二维几何计算模型。通过模拟分析并对比管
道天然气泄漏扩散区域有、无障碍物时的计算模拟结果(包括天然气在计算区域内的含量、速度等分布),得出了障
碍物对天然气泄漏扩散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可以为控制天然气泄漏扩散事故提供一定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石墨相氮化碳的制备、改性及应用
陈基鹏, 杨阳佳子, 李鹏, 张健, 胡绍争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3, 36 (5): 45-51.   DOI: 10.12422/j.issn.1006-396X.2023.05.006
摘要1999)   HTML73)    PDF (1448KB)(1577)    收藏

石墨相氮化碳(g?C3N4)是一种经典的非金属半导体光催化剂,具有物理化学特性稳定、能带结构合理、原料廉价易得、安全无污染等优势,在环保净化与能源催化等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发展前景,近年来引起了广泛重视。但是,由于g?C3N4具有比表面积小、对可见光的吸收功能较低、光生电子与空穴复合率较高等缺点,严重影响了其应用。综述了g?C3N4的基本构造、特点、主要改性方式和国内外近年来g?C3N4的实际应用,其中改性方式涉及元素掺杂、形貌调控、贵金属沉积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橡胶改性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研究进展
杨健松, 付强, 于龙娇, 王婷, 魏奇, 李伟, 王世伟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3, 36 (1): 8-15.   DOI: 10.12422/j.issn.1006-396X.2023.01.002
摘要1486)   HTML46)    PDF (722KB)(1570)    收藏

近年来,全球压敏胶市场需求呈现稳定增长趋势,2021年市场需求已经达到了350万t左右,预计到2025年全球压敏胶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美元。随着压敏胶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应用需求的增加,功能改性压敏胶成为该领域发展的一大趋势。丙烯酸酯压敏胶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压敏胶,通过改性其性能有所提高,但存在改性过程中污染环境、资源利用率低等缺点。橡胶具有成本低、力学性能好、耐高低温、环保等优势,因此橡胶改性丙烯酸酯压敏胶成为该领域发展的趋势。总结了橡胶改性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发展过程,并对橡胶的种类、改性后产品的优缺点等进行了介绍和对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均相催化CO 2加氢制备MeOH的研究进展
康杏思, 陈琼遥, 何林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2, 35 (5): 25-3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2.05.003
摘要808)   HTML21)    PDF (2736KB)(1540)    收藏

大气中CO2质量分数于2021年创下历史新高(414.7 μ g / g ),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CO2资源化利用势在必行。从CO2利用和甲醇(MeOH)经济性角度看,CO2加氢制备MeOH是一个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能源路线,可作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之一。总结了均相体系中以H2作为还原剂,还原CO2制备MeOH的最新进展;围绕CO2直接加氢制备MeOH、经CO2衍生物加氢制备MeOH以及经HCOOH歧化制备MeOH等3条路径,介绍了每条路径中涉及的催化剂体系设计、构?效关系以及反应机理;概述了每条加氢路径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实现工业化CO2加氢制备MeOH需解决的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单模聚焦微波法制备MIL⁃53(Fe)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齐永娟, 宫晓杰, 张丹, 吴限, 李丽华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5): 24-2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5.004
摘要1037)   HTML    PDF (1190KB)(1539)    收藏

采用单模聚焦微波合成系统快速合成金属有机骨架光催化剂MIL?53(Fe)。选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为添加剂,考察了CTAB的添加对MIL?53(Fe)晶相结构、形貌尺寸的影响,以及微波合成条件对MIL?53(Fe)催化性能的影响。以10 mg/L的罗丹明B为模拟降解物,比较了CTAB添加量对光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TAB的添加使得MIL?53(Fe)晶体颗粒尺寸缩小,形态更加规整,且当微波反应功率为75 W,温度为100 ℃,反应时间为1 h,n(FeCl3·6H2O)/n(CTAB)=1∶0.5,催化剂质量浓度为0.2 g/L,在300 W钨灯照射100 min时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可达90%以上。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可知,空穴和·OH是光催化过程中的主要贡献者。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低温CO 2 固体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程意茹, 张 磊, 蒲人娟,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5, 28 (2): 91-9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5.02.019
摘要722)      PDF (1725KB)(1539)    收藏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CO 2的捕获、 存储与转换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综述了几种常见低温固体CO 2 吸附剂的吸附行为、 影响因素、 再生能力、 潜在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并对理论计算该领域的相关应用进行介绍, 展望了低温固体CO 2吸附剂的发展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清水压裂多场耦合下裂缝扩展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李士斌, 李磊, 张立刚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4, 27 (1): 42-4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4.01.008
摘要817)      PDF (3903KB)(1538)    收藏
利用室内实验测试研究层段页岩储层的物性参数、 岩石力学参数和天然裂缝分布特征参数, 建立了清水压裂过程中缺陷性岩体应力场—损伤场—渗流场耦合本构模型和破坏准则。通过C o m s o l软件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 分析地层分别在拉伸和压剪应力下裂缝的扩展规律, 天然裂缝系统开启时, 页岩储层水力压裂可以形成人
工裂缝网络。当水力裂缝扩展至天然裂缝时, 裂缝的宽度有明显的增加, 且水力裂缝方向发生改变, 沿天然裂缝两翼的其中一翼扩展, 另外的一翼并没有扩展。天然裂缝间存在着明显的互相干扰。多裂缝产生的过程是从多个小裂缝向少数大裂缝发展的过程, 最终的裂缝条数取决于裂缝之间的连接性; 地应力、 天然裂缝、 射孔井段、 射孔方式、地层倾角、 施工排量与液体黏度等, 是影响多裂缝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游济远, 曹永安, 孟绍良, 赵久成, 吴军, 王文举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2, 35 (2): 1-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2.02.001
摘要3539)   HTML    PDF (1566KB)(1525)    收藏

面对化石燃料日益枯竭、锂资源短缺等问题,钠离子电池以资源丰富、理论成本低、快充性能好、低温性能优异等优势被认为是发展新能源、大规模储能和低速电动交通工具中具有较大潜力的二次电池。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影响电池能量密度、循环性能、倍率性能等参数的重要因素之一,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包括过渡金属氧化物、聚阴离子类化合物、普鲁士蓝类化合物和有机类化合物。总结并介绍了钠离子正极材料,概括了钠离子电池的优劣势,分析了各类正极材料的自身特性和研究方向,对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旋风分离器性能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李时光,吕宇玲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 30 (3): 89-94.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7.03.016
摘要747)      PDF (1284KB)(1472)    收藏
        为了更好地指导旋风分离器的结构设计与优化,对旋风分离器性能预测模型的理论基础、适用性与准确度进行了研究。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分离效率与压降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结合颗粒载荷、粒径分布、颗粒碰撞与聚并、高温、高压、结构形式与参数等因素对分离性能的影响,从理论基础、建模思路、建模手段等角度对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型趋于合理化但仍有局限性。基于目前研究现状与应用形势,对预测模型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综合分析多种影响因素对预测模型进行修正以及将气固分离理论与预测模型推广到气液分离领域可能会是进一步的研究重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IL-53的合成和表征及储氢性能研究
孙丽娜,尹作娟,张晓彤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0, 23 (1): 39-42.   DOI: 10.3696/j.issn.1006-396X.2010.01.010
摘要1291)      PDF (1611KB)(1416)    收藏
采用水热合成法将对苯二甲酸(H2BDC)、水分别与 Cr(NO3 )3 . 9H2O、A l(NO3 )3 . 9H2O混合后加热至220℃晶化 3 d,合成了具有三维立体网状骨架结构的有机金属骨架 MIL-53(Cr)as与 MIL-53(Al)as,将其分别在300、330℃下煅烧 3 d得到有机金属骨架 MIL-53(Cr)ht与 MIL-53(Al)ht。通过 X射线衍射(XRD)、智能重量分析仪(IGA)、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仪(IR)和热重分析仪(TG)等表征手段系统地对它们的结构、组成以及储氢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有机金属骨架 MIL-53系列独特的骨架呼吸特性使其具有良好的储氢性能,且具有较高比表面积、孔容及孔径的 MIL-53(Al)在储氢性能方面具有更好的表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技术的应用前景与挑战
勾匀婕, 李广东, 王振华, 孙克宁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2, 35 (6): 28-3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2.06.004
摘要2447)   HTML88)    PDF (2721KB)(1407)    收藏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技术基于固态电解质可实现电能、热能向化学能的高效、灵活转化,可与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衔接,利用所产生的过剩电能实现H2的高效、清洁、大规模制备;可以耦合CO2捕获过程,实现CO2与H2O共电解制备合成气;可与大型工业结合,利用产生的低附加值原料制备乙烯、氨气、甲醛等高附加值化学品。SOEC技术可以满足未来社会对大规模可再生能源转化及存储的需求,对加快全世界范围内非化石能源替代进程、加速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意义重大。主要讨论了SOEC技术所应用的电极和电解质材料、现阶段的应用场景及原理、面临的挑战,并对该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催化裂化汽油加氢脱硫负载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党迎喜,沈 健,程丽华,邓益强,王寒露,王 雷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6, 29 (5): 1-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6.05.001
摘要915)      PDF (1635KB)(1398)    收藏
从活性组分、载体及改性方法等方面综述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催化裂化汽油(FCC)加氢脱硫负载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指出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在于通过催化剂改性或开发新型催化材料来合理匹配催化剂加氢脱硫功能和酸催化功能,使之既具有较高的脱硫活性又能减少由于烯烃饱和造成的辛烷值损失等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含杂质CO 2物性变化规律及其机理研究
高飞, 辛建旭, 郭志强, 李欣欣, 孙广宇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2, 35 (4): 18-2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2.04.003
摘要834)   HTML22)    PDF (2633KB)(1386)    收藏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利用CO2提高油田采收率是封存CO2的重要手段,但液态CO2的安全储存、输送仍存在挑战,其中杂质气体对液态CO2热力学物性的影响非常大。对现场取样的CO2进行分析,确定了常见的7种杂质气体,并利用HYSYS、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含杂质CO2的物性变化进行模拟计算,绘制物性版图并将其与纯CO2的物性进行比较。研究表明,7种杂质均能使CO2相图的气液共存两相区范围扩大,但不同杂质使气液共存两相区范围的扩大幅度不同;杂质主要通过泡点线的变化扩大气液共存两相区,而对露点线的变化影响不大;在含C2H6、C3H8、C2H4杂质的CO2混合气体中静电势能占据主导作用,因此相比于含H2、CO、CH4、羰基硫(OCS)的混合气体,其宏观物性受温度、压力波动的影响较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降低CO 2 驱混相压力的发展现状
王 芳, 罗 辉, 任玉飞,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5, 28 (6): 93-9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5.06.017
摘要698)      PDF (1018KB)(1382)    收藏
将CO 2 注入油层, 不仅封存了CO 2 , 还可以大幅度提高油气田采收率, 达到CO 2 减排和油藏高效开发的双赢目的, 受到了相关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如何有效地降低CO 2 与原油之间的混相压力, 是目前CO 2 驱提高采收率研究的主要热点和难点之一。文中比较了降低CO 2 驱混相压力的几种方法, 探索新的亲CO 2 表面活性剂以降低CO 2 驱最小混相压力。目前, 降低CO 2 驱混相压力的主要方法有添加共溶剂法, 但成本比较高; 超临界CO 2 微乳液法可以降低CO 2 驱混相压力, 但是目前表面活性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关于降低油/ CO 2 界面张力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还鲜有报道; 亲CO 2 表面活性剂是降低CO 2 驱混相压力的一种新探索, 但目前已用的表面活性剂与CO 2 的亲和性差, 使得 CO 2 对极性较强的大分子物质的溶解能力受到限制。因此, 开发新的亲CO 2 表面活性剂以达到降低CO 2 驱混相压力的效果显得尤为关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季铵盐改性蒙脱土的微观结构与表面分形特征
郑广,高芒来,罗忠新,李晓燕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1, 24 (1): 6-11.   DOI: 10.3696/j.issn.1006-396X.2011.01.002
摘要2236)      PDF (389KB)(1361)    收藏
以两种双子季铵盐(MD, DMB)和一种单季铵盐(HTMAB)为有机改性剂,通过阳离子交换法对Na蒙脱土改性,制得季铵盐有机改性蒙脱土。采用N 2吸附法、X射线衍射(XRD)及红外光谱分析(FT-IR)研究了季铵盐有机改性蒙脱土的微观结构及表面特征。结果表明,经MD,DMB及HTMAB改性后,蒙脱土BET比表面积及层间距均有所减小,这与传统长链单季铵盐的改性效果不同;有机改性后,季铵盐阳离子成功吸附于蒙脱土的层间,蒙脱土的微观结构发生了改变,形成微孔和介孔同时存在的二维交错多孔结构,表面由亲水性转变为疏水性,且改性蒙脱土分形维数D较原土有所减小,表明改性土孔隙分布更加均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碳材料为基础的电化学法去除水中重金属研究进展
曹瑜寒, 王荣忠, 张月华, 彭国文, 曾庆意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2, 35 (4): 52-5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2.04.008
摘要996)   HTML40)    PDF (1724KB)(1357)    收藏

电化学处理技术已广泛用于水体重金属的去除研究。其中,具有导电性强、比表面积大、结构可控等性能的碳基电极在电化学处理和回收重金属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主要介绍了碳纳米管、石墨烯、活性炭等碳基电极通过电吸附、电氧化还原以及电沉积等电化学方法去除与回收水中重金属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碳材料为基础的电化学处理重金属的发展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层状双氢氧化物在防腐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郭洪山, 杨康博, 姜浩然, 杨程程, 王传兴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3, 36 (3): 44-51.   DOI: 10.12422/j.issn.1006-396X.2023.03.007
摘要691)   HTML22)    PDF (2118KB)(1336)    收藏

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简单的合成工艺、可灵活设计的结构、经济性、环保性和阴离子交换性强化了它在防腐涂料领域的应用范围。可以通过一种或多种工艺相结合实现LDHs的目标性能,也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和内部阴离子置换进行化学改性,增强LDHs的可应用性,满足不同领域的应用需求。主要聚焦了LDHs的合成方法、防腐蚀机理、防腐蚀的实际应用以及局限性和展望,分析归纳了各种合成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并对未来LDHs在防腐领域的应用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型管式加热炉燃烧传热C F D数值模拟
刘德新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4, 27 (4): 92-9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4.04.020
摘要681)      PDF (2652KB)(1319)    收藏
为了研究大型管式加热炉内部流动、 传热和传质情况,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石化行业中广泛 应用的大型加热炉炉膛内部进行了数值模拟, 用标准的k - ε湍流模型描述烟气湍流情况, 非绝热的简化P D F燃烧模 型计算了燃烧情况, 离散坐标辐射传热模型对炉膛内辐射传热状况进行模拟。计算结果和工业运行数据吻合较好, 模拟计算结果为大型加热炉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重油加氢过程集总动力学研究进展
杨依武, 彭冲, 梁守才, 侯政煜, 谢飞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3, 36 (2): 10-19.   DOI: 10.12422/j.issn.1006-396X.2023.02.002
摘要745)   HTML16)    PDF (2058KB)(1314)    收藏

加氢裂化是炼油与石化行业的关键技术,借助反应动力学建模来深入理解加氢裂化反应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重油馏分加氢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系统介绍了建模方式对应模型参数的计算方法和对产物的预测方法;论述了反应动力学建模从初期简单地从宏观角度按照馏程划分的离散集总模型、根据生产方案划分的连续集总模型,发展到在复杂微观的分子水平上建立集总模型的过程;从预测产品成分的能力、参数估计的难度、速率系数和进料依赖性以及所需实验数据等方面,对不同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突出说明了集总模型的工业实用性和分子集总中分子层次反应网络构建及求解方法。根据建模难易程度、计算机运算能力及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对集总动力学模型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溶性硫磺的结构与热稳定性研究
吴立报,黄婉利,罗根祥,韩春玉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6, 29 (5): 22-2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6.05.004
摘要930)      PDF (2159KB)(1284)    收藏
采用熔融法制备了不溶性硫磺样品,并与进口产品HD OT20进行比较分析。采用X 射线衍射(XRD)及差热扫描(DSC)技术表征了不溶性硫磺样品的结构和热分解过程。结果发现,不溶性硫磺的结构主要以Sw1纤维型和Sw2胶合板型晶型结构为主,且多以两种结构混合存在。以Sw2胶合板型结构为主的不溶性硫磺样品有较高的熔融峰温和较高的热稳定性。通过提高样品中Sw2胶合板结构的比例,可以增强不溶性硫磺样品的热稳定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谢磊, 刘帅, 孙有为, 张健, 胡绍争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6): 27-34.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6.005
摘要2191)   HTML    PDF (1056KB)(1272)    收藏

光催化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其中石墨氮化碳(g?C3N4)作为一种能够响应可见光的非金属催化剂,因其具有可调节的能带结构,较高的物理化学稳定性以及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太阳能转换和环保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是其自身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比表面积小、光生电子空穴对易复合、光能利用率不高等,限制了g?C3N4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因此结合国内外g?C3N4领域的发展和研究成果,从发展过程、合成方法、改性优化、性能应用等方面对g?C3N4进行了总结,并对如何进一步提高g?C3N4性能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聚乙二醇双甲基丙烯酸酯的合成与表征
朱 薇, 杨 隽, 陈 为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08, 21 (3): 21-23.  
摘要455)      PDF (2359KB)(1268)    收藏
采用甲基丙烯酸与聚乙二醇400直接酯化合成聚乙二醇双甲基丙烯酸酯,对阻聚剂的种类及用量、反
应温度、反应时间、醇酸摩尔比、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收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利用1HNMR和IR对产物结构进行
了表征。结果表明,较佳的反应条件是:选用质量分数0.9%对羟基苯甲醚做阻聚剂,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8h,
醇酸摩尔比3.0,对甲苯磺酸质量分数为2.5%,在此条件下收率达到88.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