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加氢反应流出物空冷器(REAC)系统的腐蚀失效问题,采用逆序倒推法构建典型工艺仿真模型,研究了油品种类及其流量对系统内腐蚀性组分分布、铵盐结晶温度、冲蚀风险等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油品流量的变化不改变腐蚀性组分的水相分布,不会增加系统冲蚀风险;油品流量对铵盐结晶温度的影响不明显,增大油品流量不会增加系统结盐风险;当蜡油流量增大时,腐蚀因子K显著减小,使系统的腐蚀风险降低;蜡油流量对空冷器出口水相的NH4HS质量分数影响较大,NH4HS质量分数在高温区随着石脑油流量的增大而减小,而在低温区随着石脑油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当柴油、石脑油流量增大时,出口水相的pH升高,而蜡油流量增大时出口水相的pH降低。建议加工处理原油时适当增大蜡油流量,同时增大柴油流量或注水量,以降低系统的腐蚀失效风险。
在溶剂热条件下,以Cu(CF3COO)2·xH2O为可溶性铜盐、噻吩?2,5?二羧酸(H2tdc)为线性配体,分别与1,10?菲罗啉(phen)和2,2′?联吡啶(bipy)反应,合成了一维链状化合物[Cu(tdc)(phen)] n (1)和[Cu(tdc)(bipy)] n ·DMF(2);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SC?XRD)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多晶X?射线衍射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化合物进行了组成分析;通过光电流响应测试和溶液稳定性测试对化合物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2的不对称结构单元极其相似,都含有相同的[Cu(tdc)]结构单元;化合物1和2都具有光化学稳定性;在不同的表面修饰配体phen和bipy的作用下,化合物1和2表现出不同的光电流响应值。
针对炼厂气体三塔分馏工艺中脱丙烷塔蒸汽消耗量较大的问题,提出使用高低压双塔脱丙烷工艺代替原流程中的单塔脱丙烷工艺。利用Unisim Design流程模拟软件对该工艺进行稳态模拟,分析了高压脱丙烷塔的蒸汽热负荷变化与脱乙烷塔的热水热负荷变化,并优化了主要操作参数。结果表明,在高压脱丙烷塔的n(塔顶C3采出量)/n(进料C3总量)=0.6、塔顶压力为1.81 MPa、进料位置为第10块塔板,且脱乙烷塔塔底与低压脱丙烷塔塔顶进入丙烯精馏塔的进料位置分别为第114、126块塔板的操作条件下,与原流程相比,使用高低压双塔脱丙烷工艺可以节约56.12%的蒸汽热负荷,脱乙烷塔比优化前节约了49.83%的热水热负荷,总耗能减少了235.4 kW,每小时可节省热公用工程费用约339.71元。
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目前降低CO2排放、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吸收法作为当前大规模商业化CO?捕集的主流技术,其高能耗问题严重制约了CCUS技术的推广与发展。聚焦CCUS过程中的节能路径,系统评述了新型吸收剂的研发、新型高效反应器的设计、CO2捕集转化一体化技术三个关键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成果。结果表明,新型吸收剂可降低吸收反应过程的能耗;新型高效反应器可大幅强化传质;CO2捕集转化一体化技术则从工艺源头实现节能降耗。未来研究需着力于新型吸收剂的工业化应用验证、反应器长期运行的稳定性与成本控制、吸收转化一体化技术经济性的进一步提升,以推动低能耗CCUS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为了快速界定掺氢天然气高压管道泄漏的危险距离,通过整合管道小孔泄漏模型、名义喷管模型和横流?射流积分模型,建立了开放空间掺氢天然气高压管道小孔喷射泄漏过程完整的理论数学模型,并通过实验验证了高速射流下横流?射流积分模型的适用性;基于建立的模型,分析了掺氢比(氢气的体积分数)、风速、泄漏孔直径、管内压力对射流轨迹的影响以及掺氢比、风速、名义直径对最大爆炸危险距离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横流?射流积分模型数据与实验数据和数值模拟数据吻合较好;掺氢比、泄漏孔直径和管道压力越大,泄漏射流轨迹偏折程度越小;风速越大,泄漏射流偏折程度越大;当掺氢比低于44.4%时,掺氢比与最大爆炸危险距离呈线性减小关系;当掺氢比高于44.4%时,掺氢比与最大爆炸危险距离呈线性增加关系;风速与最大爆炸危险距离近似呈线性减小关系;名义直径与最大爆炸危险距离呈正比关系。
多数油气生产问题源于不正确的油气相行为模拟,微?纳米孔中油气相行为对页岩油气开发至关重要。因此,准确模拟微?纳米孔中的油气相行为,是页岩油气高效开发的关键。考虑毛细管压力和流体临界点偏移对微?纳米孔中热力学相平衡的影响,耦合体积平移的Peng?Robinson状态方程(PR?EOS),构建了一个微?纳米孔限域下的气液平衡(VLE)模型,其预测相对误差小于1.53%;基于改进的VLE模型,研究了限域下微?纳米孔效应对Bakken页岩油相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微?纳米孔限域效应降低了气?液相密度差和轻质组分平衡常数K,并且缩小了相包络面积;随着孔隙半径减小,气液界面张力(IFT)先缓慢降低,然后快速降低,其中孔隙半径20 nm为下降速率转折点。该研究可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支持。
在SAGD(蒸汽辅助重力驱油技术)热采重油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常规热采锅炉生热。以蒸汽作为携热介质时常面临见水时间快、热利用率低等问题,导致采收率低。通过改变生热方式,在保障热量注入的前提下减少水量注入,对热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定向化学反应产物分析,结合三维尺度大型物理模拟实验,验证了定向化学反应的可行性,明确了定向化学反应辅助SAGD的温度场的扩展规律,分析评价了不同开采阶段的生产曲线特征。结果表明,在定向化学反应的生成物中,液态流体主要为C5-C20,气态物质以CH4和CO2为主;利用定向化学反应产物辅助SAGD开发,最终采出程度为76.59%,比单纯SAGD提高了19.99个百分点。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定向化学反应辅助SAGD增效技术的作用机理,为现场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针对耐温聚乙烯管道在油田集输系统应用中缺乏专用热力水力计算模型的现状,通过现场实验对其集输油过程中的水力摩阻特性与热力温降规律进行了量化分析。基于多参数变量实验数据,系统研究了流体物性、含水率、输送温度、流量等关键参数对管道压降及温降的影响机制,首次建立了适用于耐温聚乙烯材质的管壁总传热系数计算体系;利用PIPEPHASE软件构建仿真模型库,通过对比不同边界条件下理论预测数据与实测数据的偏差,筛选并修正了适用于该材质的摩阻计算模型与热传导模型,为耐温聚乙烯管道的工艺设计与安全评估提供了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理论支撑。
针对乙醇催化脱氢制备乙醛的反应,现有催化剂存在选择性受限的问题,特别是在高效生成乙醛方面表现不佳,部分催化剂因酸度过高而阻碍脱氢过程。因此,开发具有表面碱性的新型高性能催化剂至关重要。通过共沉淀法与溶液燃烧法分别制备了La2O2CO3/ZnO?a和La2O2CO3/ZnO?b两种复合催化剂,通过改变沉淀pH、老化时间、煅烧温度、煅烧时间等条件对催化剂性能进行评价,确定了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CO2程序升温脱附等手段,深入探究了催化剂的晶相、形貌、表面碱性及其与催化性能的关系;在最佳催化剂上考察了乙醇脱氢反应合成乙醛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共沉淀法的最佳制备条件:沉淀pH为9.0,老化时间为12.0 h,nLa/nZn=1.0,煅烧温度为600 ℃;溶液煅烧法的最佳制备条件:煅烧时间为5.0 h,煅烧温度为550 ℃,nLa/nZn=1.0;当体积空速为1.0 h-1、反应压力为1.0 MPa、反应温度为190 ℃时,La2O2CO3/ZnO?a上乙醛的收率最高,为57.60%。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水污染日渐严重,利用太阳光进行水污染降解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在不使用任何模板的情况下,通过溶液法在室温下制备了花瓣状碘氧化铋(BiOI)光催化剂,并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对其进行了表征;通过活性物种捕获实验和电子自旋共振(ESR)分析,推测了花瓣状BiOI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与TiO2相比,花瓣状BiOI在降解罗丹明B(RhB)方面表现出更好的可见光光催化活性;·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