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大量难降解有机物进入到废水中,给传统水处理技术带来了新的挑战。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作为一种高级氧化过程(AOPs),因其高效性和环境友好性,在水处理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非均相催化剂通过提供表面羟基、路易斯酸位点、氧化还原循环和结构缺陷等活性位点,能有效促进臭氧的分解和活性氧物种(ROS)的生成,从而提高有机物的降解效率;金属基催化剂(过渡金属氧化物和金属负载型等)和非金属催化剂(活性炭、碳纳米管和氮化碳等)在提高臭氧氧化效率方面效果显著。综述了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包括其作用机理、催化活性位点、典型催化剂,以及该技术在实际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对非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并提出了建立统一的催化剂评价标准和提高催化剂稳定性的重要性,以促进高效非均相臭氧催化剂的开发和实际应用。
长输天然气管道具有管径大、流速快的特点,掺氢混气的不均匀度会增加管道输送系统金属氢脆、密封渗漏、设备运行不稳定等风险。针对我国某长输天然气管道的运行工况,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4种静态混合器(SK型、SX型、SL型、HEV型)进行掺氢输送(掺氢比为3%)时的流场特性以及混合效果。结果表明,4种静态混合器对天然气掺氢混气均具有扰动混合作用,混合不均匀度随输量的增大而减小,压力损失随输量的增大而增大;在掺氢比为3%、掺氢压力为4.22 MPa、输量为13×108~36×108 Nm3/a的工况下,SK型、SX型、SL型和HEV型静态混合器的混合特性和效果差异较大,应在不同的混合距离处,将混合不均匀度下降至5%以下。综合考虑,可优选或创新设计结构相对简单、混合距离短、混合不均匀度较低、湍流特性优异、剪切特性良好并且压降适中的静态混合器,作为大口径长输天然气主管路掺氢混合器。
根据国家管网集团构建公平开放大平台的要求,原油管道的富余管输能力将面向全社会开放。通过仿真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掺混原油管道顺序输送能耗费用变化,并基于模拟结果建立了原油管道新增来油掺混输送优化模型,得到了能耗费用随黏度、输量指数变化的关系,实现了对不同黏度掺混原油顺序输送的能耗费用的优化,为管道新增不同性质原油的安全经济掺混输送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大庆龙西区块扶余油层开发过程中发现,该扶余油层中含硫化氢(H2S)且存在其质量浓度超过阈限值(15.0 mg/m3)的情况,但其生成H2S机制尚不明确。采用室内H2S生成机理实验与基于PHREEQC和CMG软件的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龙西区块地层生成H2S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储层(100~125 ℃)生成H2S的机理为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H2S的质量浓度为3.20~6.10 mg/m3;低温储层(≤60 ℃)生成H2S的机理为硫酸盐还原菌(SRB)还原反应,H2S的质量浓度最高可达29.70 mg/m3;压裂液通过降低近井地带温度,促进了SRB的繁殖,短时间内生成的H2S质量浓度较采出水中SRB生物还原反应提高了7.5倍;1 m3酸液与0.80 mol FeS的岩心和堵塞物反应生成H2S的质量浓度分别为3 330.69、11 466.75 mg/m3。因此,压裂和酸化是龙西区块扶余油层开发生成H2S的主要机理。
利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考察了HY分子筛和镧离子改性Y(LaHY)分子筛的氢转移反应性能;结合分子筛晶体结构、织构性质和酸性质等表征数据,探讨了稀土改性以及水热处理对Y分子筛氢转移反应性能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Y分子筛的Brønsted(B)酸密度和强酸强度减弱,同时落位于超笼中的稀土物种形成弱Lewis(L)酸位,超笼中B酸和L酸位点的协同作用促进了氢转移反应的发生;经过水热处理,HY-LH和LaHY-LH分子筛的总酸量显著减少,同时超笼中与稀土物种有关的L酸中心完全消失,显著降低了HY分子筛氢转移反应性能。研究成果可为深入理解催化裂化反应过程中氢转移反应的规律,以及调控烯烃产物选择性和抑制结焦失活等提供理论指导。
通过添加助剂调控Pt基催化剂的活性相,可以达到提高催化剂选择性和稳定性的目的。以Ga为助剂,通过改变n(Ga)/n(Pt)调控Pt基催化剂的活性相,并采用BET、FT-IR、TG、H2-TPR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在反应温度为580 ℃、体积空速为2 000 h-1、氢烃比(氢气与丙烷的体积比)为1的条件下,研究了Pt基催化剂脱氢性能。结果表明,Pt7Ga/Al2O3催化剂中的Pt粒径最小,分散性最好;Pt7Ga/Al2O3催化剂脱氢性能最好,反应3 h的丙烯选择性为90.98%,比PtSn/Al2O3催化剂高3.01%;Ga的调控增强了Pt与载体Al2O3间的作用力,降低了催化剂的酸性和催化剂的石墨化程度。
利用太阳能光催化降解污染物,是解决水污染问题并实现太阳能转化最有前途的技术之一。应用煅烧法,以六水合硝酸钴(Co(NO3)2·6H2O)、尿素(NH4CNO)为原料,通过改变g-C3N4的加入量,制备了g-C3N4质量分数不同的g-C3N4/Co3O4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DRS)测试,对催化剂进行了分析和表征;为推测催化剂的活性物种,对其进行了捕获剂实验。结果表明,g-C3N4与Co3O4的协同作用可提高两相界面间载流子的转移和分离效率;在可见光下,g-C3N4质量分数为10%的g-C3N4/Co3O4对四环素的降解效果最佳,降解率为66.50%,高于纯Co3O4对四环素的降解率(35.90%);催化剂的活性物种主要为超氧自由基(·O2-)和空穴(h+);Co3O4与g-C3N4的复合,改善了Co3O4电子-空穴对复合过快、带隙小和光吸收能力弱等不足,为今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提供了思路。
随着锂离子电池价格的显著上涨,低成本、高能效的钠离子电池引起了广泛关注。电解液作为连接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桥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不同电极材料构建适合的电解液体系,可以有效地提升钠离子电池的首次库伦效率、循环稳定性以及倍率性能。阐述了各类电解液添加剂在钠离子电池体系中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界面膜的形成机理;对未来电解液添加剂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采用聚碳酸亚丙酯(PPC)与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共混制备了PPC/PBAT复合材料。由于PPC与PBAT的相容性较差,限制了复合材料的性能提升。为了提高二者的相容性,选择极性单体马来酸酐(MA)及引发剂2,5-二甲基-2,5?双(叔丁基过氧)己烷(DHBP),对PBAT进行接枝改性,并制备了PBAT接枝马来酸酐(PBAT-g-MA)。研究了PPC与PBAT-g-MA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共混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BAT-g-MA质量分数的增大,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大,PPC-60/PBAT-g-MA-40(60、40分别为PPC、PBAT-g-MA的质量分数)的断裂伸长率由21.2%增大至68.1%;当PBAT?g?MA质量分数低于PPC时,作为分散相的PBAT-g-MA在PPC基体中均匀分散,自身的酸酐基团与PPC的端基发生反应,可有效改善两相的相容性,应力在界面层实现有效传递,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