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水合钼酸铵为钼源、六水合硝酸镍为镍源,采用水热法在泡沫镍基底上制备前驱体NiMoO4纳米棒阵列,然后通过热氮化法得到具有棒状阵列结构的NiMoN催化电极材料(简称NiMoN)。采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NiMoN的物相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通过线性扫描伏安法、塔菲尔斜率、电化学阻抗谱等电化学测试手段,对NiMoN的半反应析氧(OER)、析氢(HER)以及全解水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碱性淡水和碱性模拟海水电解液中,NiMoN均显示了突出的OER活性,产生100.00 mA/cm2的电流密度分别需要293、340 mV的过电位;NiMoN?9具有较好的HER活性,在两种电解液中产生100.00 mA/cm2的电流密度分别需要361、400 mV的过电位;NiMoN?9具有良好的全解水性能,在两种电解液中产生100.00 mA/cm2的电流密度所需电压分别为2.016、2.032 V,且可稳定运行55 h以上。
加氢裂化是炼油与石化行业的关键技术,借助反应动力学建模来深入理解加氢裂化反应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重油馏分加氢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系统介绍了建模方式对应模型参数的计算方法和对产物的预测方法;论述了反应动力学建模从初期简单地从宏观角度按照馏程划分的离散集总模型、根据生产方案划分的连续集总模型,发展到在复杂微观的分子水平上建立集总模型的过程;从预测产品成分的能力、参数估计的难度、速率系数和进料依赖性以及所需实验数据等方面,对不同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突出说明了集总模型的工业实用性和分子集总中分子层次反应网络构建及求解方法。根据建模难易程度、计算机运算能力及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对集总动力学模型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通过溶剂萃取法分离回收废加氢催化剂碱浸渣的硫酸浸出液中铝和镍,分析并比较了萃取剂P204(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和P507(2?乙基己基磷酸单2?乙基己基酯)的萃取分离效果,同时考察了P204萃取体系中原料液初始pH、P204体积分数、P204皂化率、V(有机相)/V(水相)等因素对铝、镍萃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P507相比,P204可更好地分离铝和镍;在萃取剂P204体积分数为35%、P204皂化率为30%、原料液初始pH为2.75、V(有机相)/V(水相)=3∶1的条件下,铝的萃取率达到96.45%,而镍的萃取率仅为2.77%;经过二级逆流萃取流程,铝的萃取率可达到99.50%以上,而镍的萃取率低于3.60%。采用盐酸溶液对负载有机相进行反萃,在盐酸浓度为6 mol/L、反萃温度为60 ℃、V(有机相)/V(水相)=2∶1的条件下反萃20 min,有机相中铝的反萃率为98.04%,可有效地实现废加氢催化剂中铝、镍的分离。
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对组合式填料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处理模拟生活废水性能的影响。考察了不同HRT(16、12、8 h)的条件下SBBR的脱氮性能、脱氮速率和胞外聚合物(EPS)质量分数的变化。结果表明,HRT对COD去除率没有显著影响;缩短HRT抑制生物膜上微生物的活性,使紧密胞外聚合物(TB?EPS)和疏松胞外聚合物(LB?EPS)质量分数增加30.25%、29.88%,脱氮速率降低至64.1%;实验得出的最佳HRT为12 h。
二类B油层目前已经成为大庆油田的主要开采对象,其地质储量占二类油层的45.8%。针对二类B油层开采差异较大的现象,建立了黏弹性聚合物?原油两相数学模型,并采用对数构象法进行变换;利用VOF法追踪聚驱过程中的两相界面,得到了黏弹性聚合物?原油两相流的数值模型;通过二类油层微观模型研究孔隙结构和聚合物黏弹性对微观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非均质性越强,微观驱油效率越低,孔隙参数较好的二类A油层的驱油效率高于二类B油层2.10%;随着黏度的增加,微观驱油效率增大,黏度比(聚合物与原油的黏度比)为1.5
等离子体改性是提高催化材料性能的有效途径。利用水热法合成了Co2(OH)2CO3前驱体,通过氧气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制备了表面改性的Co3O4催化剂(Co3O4?P),并对其进行了XRD、O2?TPD、H2?TPR、SEM、TEM、XPS、FTIR、Raman和UV?Vis等表征。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可以降低Co3O4中Co元素的平均价态,在其表面形成更多的缺陷点位,降低Co3O4的Co-O键能,增强其低温还原性能;在全太阳光谱的光强为776 mW/cm2、反应空速为30 000 mL/(g·h)、甲苯质量分数为500 μg/g的测试条件下,Co3O4?P的甲苯降解率为100.0%,其值约为通过焙烧法制备的Co3O4催化剂(Co3O4?T)的2倍。
加氢异构反应在提升汽油辛烷值、柴油降凝和润滑油基础油脱蜡降黏等方面应用广泛。一维孔沸石对直链烷烃具有独特的孔口择形效应,是加氢异构反应中最适宜的酸性载体和异构化活性组分,其异构化性能主要取决于沸石拓扑结构、酸性质、晶粒尺寸等自身因素。主要概括了近年来不同拓扑结构一维孔沸石的合成、改性及应用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常用于加氢异构的一维孔沸石分子筛的发展趋势,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以六水合硝酸铈和尿素为原料,通过改变水热时间制备了CeO2?X(X为水热时间,X=3、6、12、24 h)载体,对其进行等体积浸渍法负载活性组分Cu获得CuO/CeO2?X催化剂,将其应用于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MSR)反应中。通过XRD、BET、H2?TPR等表征手段,探索水热时间对CeO2?X载体、CuO/CeO2?X催化剂的结构和物化性质的影响,并考察了CuO/CeO2?X催化剂在MSR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uO/CeO2?6催化剂在MSR反应中展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在反应温度为280 ℃、水醇物质的量比为1.2、甲醇气体体积空速(GHSV)为800 h-1的条件下,甲醇转化率可达92.8%。
形貌调控是提升电催化析氢反应性能的重要途径。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维度的NiCoP对析氢反应的影响;构建了一维纳米线(NW?NiCoP)和二维纳米片(NS?NiCoP)的结构模型。结果表明,NW?NiCoP在费米能级附近具有更高的态密度,有利于电荷高效传输,而NS?NiCoP则具有更高的氢吸附能,有利于进行Volmer反应。采用水热和磷化两步法分别制备了NW?NiCoP、NS?NiCoP和三维杂化纳米片线(NSW?NiCoP);对不同维度的NiCoP进行了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NSW?NiCoP的过电位为45 mV。
通过异丁酰氯和4‐羟基‐2‐环庚烯‐1‐酮缩合制备了4?异丁酰氧基?2?环庚烯?1?酮。在无缩合剂的条件下,考察了4‐二甲氨基吡啶(DMAP)的物质的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反应较佳的DMAP的物质的量为0.3 mmol,较佳温度为25 ℃,较佳的反应时间为3 h;在以上反应条件下,酯化产物的产率为89%。核磁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产物为目标产物4?异丁酰氧基?2?环庚烯?1?酮。该反应条件温和,无需缩合剂参与,产率高,符合绿色化学发展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