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首页
期刊简介
期刊简介
组织机构
联系我们
政策制度
编辑政策
伦理政策
开放获取
管理制度及其他规定
作者中心
投稿指南
下载中心
编委会
转到大学学报
学校首页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8年 31卷 6期 刊出日期:2018-12-25
上一期
下一期
封面目录
封面目录
2018, 31 (6): 0-.
摘要 (
)
HTML(
)
PDF ( 1949KB ) (
)
当期封面目录及封底作者如需要请自行下载PDF文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期推荐
可见光氧化还原与金属镍协同催化偶联反应研究
李 蕾, 宫清嵩, 王贺
2018, 31 (6): 1-10.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8.06.001
摘要 (
)
HTML(
)
PDF ( 4607KB ) (
)
可见光催化反应已经成为有机合成化学的重要工具之一。可见光氧化还原与金属镍协同催化偶联反应由于具有反应能垒低、条件温和以及选择性高等优点得到人们广泛关注。综述了近年来光氧化还原与金属镍协同催化碳-碳和碳-杂键形成反应的最新进展,另外,对光氧化还原催化C-X (X=C、N、O、P、S)键形成反应中涉及到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石油化工
正十二烷在改性Y型沸石内的ZLC扩散研究
杨元涛,袁帅,刘宇键,马静红,李瑞丰
2018, 31 (6): 11-1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8.06.002
摘要 (
)
HTML(
)
PDF ( 1458KB ) (
)
选取3种改性Y沸石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未改性的Y沸石作为对比,在通过XRD、N
2
吸附/脱附和NH
3
⁃TPD对其晶体结构、孔结构和酸性进行表征的基础上,以正十二烷为探针分子,采用ZLC方法研究正十二烷在各种Y沸石分子筛上的扩散性能,从而分析孔结构以及表面酸性等因素对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的Y沸石样品与改性前比较,其晶体结构保持不变,孔结构类似,但是骨架n(Si)/n(Al)降低,表面总酸量减少,同时酸强度分布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扩散研究结果发现,改性后Y沸石的扩散能力提高,并且随着样品中中强和强酸酸中心数目的增加,正十二烷在沸石内的扩散系数增加,扩散活化能降低,有助于催化性能的提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
3
N
4
/AC结构对二氯乙烷催化热裂解性能的影响
刘政, 孙玺, 张健, 秦玉才, 宋丽娟
2018, 31 (6): 17-23.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8.06.003
摘要 (
)
HTML(
)
PDF ( 3268KB ) (
)
采用等摩尔浸渍法,利用含相同物质的量氮的氰胺、硫脲、尿素作为前驱体,以活性炭为载体制备C3N4/AC催化剂。运用固定床反应器评价了C3N4/AC催化剂对1,2⁃二氯乙烷催化热裂解的反应性能,并采用SEM、XRD、BET、XPS、TGA表征了催化剂形貌、结构及表面组成等性质。结果表明,0.110 mol前驱体制备的催化剂初始活性和选择性都接近100%,但催化剂稳定性差异明显,以尿素为前躯体制备的C3N4/AC催化剂稳定性最高。然而,通过降低前驱体负载量合成的C3N4/AC催化剂结构与形貌及催化裂解性能均有差异。当负载量降到每10 g活性炭负载0.057 mol的氮时,以尿素为前躯体制备的C3N4/AC催化剂对1,2⁃二氯乙烷裂解催化活性较好、稳定性最高。不同前驱体合成的氮化碳形貌不同,硫脲、氰胺虽然可获得更多的氮化碳,但是所形成的氮化碳容易团聚从而影响了催化活性,尿素是用于该催化剂合成最优的前驱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0 L气升式旋流反应器体积传质系数研究
高美伊, 郭秋丽, 刘永民, 赵德智
2018, 31 (6): 24-2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8.06.004
摘要 (
)
HTML(
)
PDF ( 2370KB ) (
)
对于空气⁃水和空气⁃水⁃阴离子交换树脂物系,在体积为130 L(内径为290 mm、高为2 000 mm)气升式旋流反应器(HALR)中,当表观气速为0~0.84 cm/s时,研究了固体装载量、颗粒粒径、有无分离器、不同导流筒形式对体积传质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三相物系的体积传质系数大于两相的体积传质系数;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体积传质系数呈下降趋势;有分离器的体积传质系数大于无分离器的;表观气速较小时,带翅片导流筒的体积传质系数最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石油工程
三元复合驱有杆泵举升参数优化研究
周万富
2018, 31 (6): 28-3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8.06.005
摘要 (
)
HTML(
)
PDF ( 1367KB ) (
)
三元复合驱技术可以改善高含水油田的驱替效果,提高油层的采出程度。在三元复合驱的不同驱替阶段,采出液流变性能不同,会影响有杆泵的泵效。基于改进的有杆泵系统效率计算模型,通过迭代算法优化了不同驱替阶段的下泵深度、冲程、冲次和泵径,研究了扶正器个数、冲程、冲次和驱替阶段对系统效率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冲程、冲次对系统效率影响较大,系统效率随冲程和冲次的增加先增加后平缓,主段塞驱替阶段的系统效率最低。扶正器会降低系统效率但是不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二元复合驱采出液乳化行为及破乳影响因素
王志华, 柏晔, 娄玉华, 诸葛祥龙
2018, 31 (6): 33-40.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8.06.006
摘要 (
)
HTML(
)
PDF ( 4614KB ) (
)
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挖潜优质储量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其地面采出液处理工艺技术及运行参数的优化设计依然是该化学驱技术工业化推广面临的一项挑战。通过多因素正交实验考察了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采出液的乳化行为及其破乳脱水影响因素。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与温度和含水率的影响相比,采出液中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和聚合物质量浓度对体系分散性和电负性影响的显著性值更低,反映了二者对采出液乳化稳定性有更大的贡献,从而导致采出液的破乳性能下降。结果表明,提高破乳温度、延长破乳时间的单一作用机制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该类采出液的脱水率和降低其分离后水中的含油量,同时,水相pH的提高与流场强剪切效应会进一步恶化破乳脱水效果及分离后水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含水率与驱替倍数异常曲线校正方法研究
李展峰, 杨 锁, 李红英, 解 婷, 张占女
2018, 31 (6): 41-4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8.06.007
摘要 (
)
HTML(
)
PDF ( 2389KB ) (
)
含水率与驱替倍数关系曲线作为研究水驱油规律的一条重要曲线,对油田水淹规律、剩余油挖潜以及含水率上升规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受岩心尺寸较小及高黏原油水油流度比的影响,在无水采油期、低含水期甚至中含水期无法获取准确的实验数据,出现了曲线异常现象。因此,建立了含水率与驱替倍数数学关系式,并对渤海部分稠油油田水驱实验得到的含水率与驱替倍数三类异常曲线进行了校正,根据校正后曲线对M5⁃2油田进行了水淹图绘制,进而指导该油田剩余油挖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石油地质
三肇地区扶余油层致密油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王松喜
2018, 31 (6): 46-5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8.06.008
摘要 (
)
HTML(
)
PDF ( 7614KB ) (
)
综合利用地质、钻井、测井及地球化学等方面资料,系统分析了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余油层致密油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具备形成致密油的4个有利条件:原油性质好,可流动性强,致密油形成条件优越;广覆式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与致密储层紧邻,为致密油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油源基础;大面积广泛分布的致密储层为致密油藏形成提供了有效储集空间;地层超压与油源断层有机匹配,为致密油向下运移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最后指出,三肇地区扶余油层致密油具有大面积(准)连续分布特征,含油非均质性极强,存在局部“甜点”富集区,河道砂体控制致密油局部“甜点”富集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巴彦呼舒凹陷南屯组沉积特征及有利相带分析
刘 威
2018, 31 (6): 53-60.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8.06.009
摘要 (
)
HTML(
)
PDF ( 16150KB ) (
)
巴彦呼舒凹陷目前处于勘探初级阶段,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还不清晰。研究中运用岩芯、测井、地震、粒度分析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地质背景分析,详细地探讨了巴彦呼舒凹陷在南屯组沉积时期的沉积体系类型和特征。认为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3种沉积体系。其中,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扇三角洲沉积分别主要发育在研究区东部的缓坡带和西部的陡坡带,湖泊相则发育在两者之间的中部洼槽带内。整体来看,沉积格局呈现了明显的“南北分块、东西分带”特点,自西部陡坡带至东部缓坡带,沉积相类型由扇三角洲过渡至深湖⁃半深湖后又逐渐过渡至辫状河三角洲。通过成藏条件研究,发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储层物性好且常紧邻大规模的优质源岩,陡坡带、缓坡带、洼槽带处易形成陡坡反转构造油气藏、断层⁃岩性油气藏以及岩性油气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储运
甲醇与CO
2
/CH
4
混合气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研究
梁 萌, Gushchin P.A., Khlebnikov V.N., Antonov S.V., Mishin A.S., Khamidullina I.V., Lik
2018, 31 (6): 61-6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8.06.010
摘要 (
)
HTML(
)
PDF ( 1702KB ) (
)
针对CO2置换法开采CH4水合物的过程中CO2水合物在井底过早生成、高压下CO2发生液化导致渗流过程驱替阻力过大等问题,同时为了获得高压且富含CH4的产物气,选择CO2/CH4混合物作注入气,在岩芯驱替装置上研究了“抑制剂⁃气体置换法”分解CH4水合物的过程。结果表明,当混合气中CH4体积分数为57.4%时,可在7.5 MPa下获得体积分数为72.9%的CH4产物气,并且获得的CH4产物气的量要显著大于所注入的CH4的量。另外,还评估了在地层深部低体积分数的甲醇溶液(20%)和高体积分数CH4混合气(77.9%)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效果,结果显示,随着“抑制剂⁃气体置换法”分解天然气水合物过程的进行,地层深部的CH4水合物基本不发生分解,但CO2水合物生成过程依然十分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声发射检测气液两相段塞流特性
李晓磊, 王 鑫, 汪太阳, 张淦
2018, 31 (6): 67-7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8.06.011
摘要 (
)
HTML(
)
PDF ( 1774KB ) (
)
采用声发射技术对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段塞流声信号进行非侵入式、实时检测。通过设定时间窗和长气泡定义时间计算声发射信号参数,分析段塞单元声信号特点,利用双通道声发射传感器,根据同一液塞到达前后两个传感器的时间差来计算段塞速度,测试结果与双平行电导探针、Nicklin经验公式对比。结果表明,段塞单元信号特征明显,液塞头部、液塞体和长气泡声信号依次减弱,长气泡区信号低于阈值。声发射技术可以检测液塞速度,具有油田现场工程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优化BP网络的液体管道工况识别方法研究
李传宪, 刘定宏, 李剑, 朱浩然, 路太辉, 何伟光
2018, 31 (6): 73-8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8.06.012
摘要 (
)
HTML(
)
PDF ( 2153KB ) (
)
利用环道实验装置模拟实际管道的不同工况,应用小波分析对原始信号降噪,并利用基于核的主成分分析方法(KPCA)提取处理后泄漏信号的时频域特征值,得到神经网络最终输入向量。由于传统BP神经网络在进行工况识别时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值,因此利用遗传算法(GA)和粒子群算法(PSO)对BP神经网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两种优化后的神经网络相较传统BP神经网络具有更强的识别泄漏工况能力。最后从测试准确度和训练时间两个方面,对两种不同优化算法进行对比并提出其不同的适用情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含水原油流动沉积实验装置研制
吕朝旭, 邢晓凯, 柯鲁峰, 庞帅, 赵亚南
2018, 31 (6): 82-8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8.06.013
摘要 (
)
HTML(
)
PDF ( 2805KB ) (
)
设计并搭建高含水原油实验装置,装置主要包括试验管路、油水分离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和电路控制系统。设计出有机玻璃管水浴实验段,以便观测流动形貌和初始沉积过程,基于射流喷射混合器原理完成油水混合装置的设计,使管内流动状态与现场实际相符合。为保证在实验过程中游离水和原油的有效分离,以游离水分离器为基础,设计出适用于高含水原油分离的油水分离器。同时设计出配套数据采集系统和电路控制系统,有效解决了实验数据采集和参数调控的问题。经过实验验证,该实验装置能够较好地适应高含水原油流动沉积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技术
浅层气防治技术在渤海A油田的应用
吕广
2018, 31 (6): 88-94.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8.06.014
摘要 (
)
HTML(
)
PDF ( 6518KB ) (
)
在勘探开发过程中,浅层气对于钻井作业危害极大,目前如何有效封固浅层气井段,防止次生灾害是国内外石油界的一个技术难题。渤海油田有较多的区块都存在浅层气,渤中区域最为典型。前期采用常规固井工艺封固浅层气难以满足封固要求,由此引起浅层气的泄漏带来经济损失和钻井工程风险。针对浅层气防治问题,从钻井工艺、固井方式和水泥类型优选、辅助措施等方面进行改进,创新引入树脂水泥浆体系,形成一套适合渤海湾浅层气的封固技术,在渤中A油田成功应用,保证钻井作业安全同时取得较大经济效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曹妃甸11⁃2油田高含水水平井酸化研究与应用
张继伟, 王春林, 荣新明
2018, 31 (6): 95-100.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8.06.015
摘要 (
)
HTML(
)
PDF ( 1561KB ) (
)
在曹妃甸11⁃2油田高含水水平井实施酸化措施后,效果不佳,为提高作业效果,对酸液体系和施工参数进行了针对性优化。酸液体系优选实验结果发现,土酸溶蚀能力高于氟硼酸和多氢酸,而多氢酸缓速能力明显优于土酸和氟硼酸;施工参数模拟结果表明,提高注酸速度有助于提高酸化效果,解堵半径1~2 m即可有效解除储层污染。首次将溶蚀能力强的土酸和缓速能力高的多氢酸在曹妃甸11⁃2油田三口井酸化作业中综合使用,现场施工后三口井平均单井日增液362 m3/d,平均单井日增油16.4 m3/d,解堵增产效果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