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首页
期刊简介
期刊简介
组织机构
联系我们
政策制度
编辑政策
伦理政策
开放获取
管理制度及其他规定
作者中心
投稿指南
下载中心
编委会
转到大学学报
学校首页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2年 25卷 3期 刊出日期:2012-06-25
上一期
下一期
石油化工
木质素磺酸钠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研究
张育乾,刘志鹏,刘明华
2012, 25 (3): 1-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2.03.001
摘要 (
)
PDF ( 257KB ) (
)
以木质素磺酸钠作为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原料,在水溶液中与聚羧酸减水剂单体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制得木质素磺酸钠聚羧酸减水剂,并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实验方案为:木质素磺酸钠质量分数为16%,PEG-1000和MA的物质的量比为0.9∶1.0,丙烯酸与马来酸酐物质的量比为2.8∶1.0,聚合时间为3h,酯化时间为4h,最优条件下制得的产品的水泥净浆流动度(掺量为0.2%,水灰质量比为0.29)为241mm。红外测试表明木质素磺酸钠分子结构上成功接上了聚氧乙烯基、酯基、羧酸基及酰胺基等官能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O
2
和乙烯合成丙烯酸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关越,孙万付,张志智,孙潇磊,张喜文
2012, 25 (3): 6-1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2.03.002
摘要 (
)
PDF ( 348KB ) (
)
对CO
2
和乙烯合成丙烯酸反应的热力学进行了计算分析。在数据选择上,对多组数据进行了比较和评估,试图找出较为准确和精确的热力学数据。液相反应计算结果表明:在温度范围内反应能够自发进行;气相反应计算结果表明:在温度范围内反应不能自发进行。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吉布斯自由能逐渐降低,反应的平衡转化率逐渐增加,但是即使在极高的温度下,吉布斯自由能仍然是正值,反应不能自发进行。这与仅有的少量实验数据略微符合。由于实验数据匮乏,目前还不能十分确定地验证热力学计算的结果。但是在现有反应物的基础上加入碘甲烷或甲醇后,耦合作用使得气相反应可以自发进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二甲苯和乙苯在MIL-53(Al)上的吸附分离性能研究
段林海,董宪莹,张晓彤,王利,邵新超,宋丽娟
2012, 25 (3): 13-1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2.03.003
摘要 (
)
PDF ( 333KB ) (
)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53(Al)并用XRD和氮气吸附脱附等进行了表征。利用智能重量分析仪(IGA)测定了邻、间、对二甲苯和乙苯各同分异构体分别在303K和373K时在MIL-53(Al)上的吸附等温线。在303K时吸附等温线属于典型的I型吸附等温线。温度为373K时,骨架因为发生了“呼吸”作用而使等温线偏离了Langmuir模型,出现阶梯状吸附。吸附等温线的测定表明了邻二甲苯在此材料上具有非常好的吸附能力,而乙苯的吸附效果最差。通过固定床穿透实验和气相色谱的分析得到了二元组分混合物的分离因数,其中邻二甲苯/乙苯取得了较好的分离效果,分离因数达到9.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型疏水性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乙苯氧化性能
赵文广,宋奇,陈晨,陈平,王峰
2012, 25 (3): 18-2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2.03.004
摘要 (
)
PDF ( 254KB ) (
)
以聚甲基氢硅氧烷为硅源,在反相微乳液体系中制备了新型疏水性催化剂Me/PMHS(Me为Co,Mn,Cu和Fe)。该催化剂在催化乙苯选择氧化反应中显示出较高的活性:在393K,1.0MPa氧气,以Co/PMHS为催化剂,无溶剂条件下反应10h,转化率达52.0%,苯乙酮选择性达84.8%。本研究采用红外光谱、质谱、接触角测定仪对催化剂的结构、表面状态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的疏水性有利于反应物乙苯的吸附和产物的脱附,从而提高催化剂催化乙苯选择氧化的活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P掺杂TiO
2
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刘文磊,张金辉,崔爽,商丽艳,杨月
2012, 25 (3): 22-2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2.03.005
摘要 (
)
PDF ( 566KB ) (
)
采用溶胶-凝胶法(Sol-gel)制备掺杂P的纳米TiO
2
光催化剂,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冰醋酸与钛酸四丁酯物质的量比、P/Ti物质的量比、加水量和乙醇用量等因素作为实验考察条件,分别在紫外光和可见光条件下,研究P掺杂TiO
2
制备条件对其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性能的影响。以难生化降解的亚甲基蓝为目标降解物,通过其降解前后浓度的变化考察改性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适量P的掺杂能够有效促进TiO
2
纳米粒子的光催化活性。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得的光催化剂,最佳催化剂制备条件为:P掺杂的摩尔分数为6%,600℃焙烧120min,冰醋酸与钛酸四丁酯物质的量比为3∶1,加水体积80mL,乙醇体积60mL,此条件下亚甲基蓝可见光降解率为88.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烃类分子在HZSM-5分子筛上的吸附扩散行为研究
杜美玉,孙庆,赖君玲,武玉叶,宋丽娟
2012, 25 (3): 27-30.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2.03.006
摘要 (
)
PDF ( 287KB ) (
)
以正戊烷、1-戊烯、苯为模型化合物,通过频率响应方法对它们在HZSM-5分子筛上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烷烃、烯烃和芳烃分子在HZSM-5分子筛上的不同吸附形式。频率响应谱图结果表明:正戊烷的响应信号最强,而烯烃和苯的响应信号比较微弱,结合吸附等温线和程序升温脱附(TPD)实验结果,可以判断正戊烷、1-戊烯、苯在分子筛上发生不同的吸附作用。正戊烷和分子筛通过范德华力作用,属于物理吸附。苯分子是通过与分子筛骨架静电场相互作用而吸附的。1-戊烯在HZSM-5上的吸附作用力最强,其吸附模式被认为是1-戊烯通过与HZSM-5上两种不同强度的酸性位相互作用完成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尾油循环条件下悬浮床加氢产物氮分布的研究
文萍,李传,李庶峰,邓文安
2012, 25 (3): 31-34.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2.03.007
摘要 (
)
PDF ( 152KB ) (
)
以克拉玛依炼油厂常压渣油为原料,在高压釜中进行悬浮床加氢反应。反应时间为1h,反应温度为440℃,催化剂质量分数为1 000μg/g,尾油循环量分别为0,15.0%,20.0%和25.0%,对反应后产物进行常减压蒸馏,切割馏分为IBP~180℃(汽油),180~360℃(柴油),360~500℃(蜡油)及大于500℃(尾油)。得到的各馏分用非水电位滴定法测定碱性氮含量,用化学发光定氮法测定总氮含量。研究表明:增大尾油循环量使进料中总氮和碱性氮增加,而增加的这部分碱性氮和总氮在反应过程中主要富集到尾油中。产物中的碱性氮和总氮主要集中在蜡油和尾油中,只有10%左右分布到汽油和柴油中,悬浮床加氢汽油和柴油中的碱性氮占馏分氮的质量分数较高,为50%~70%,蜡油、尾油中约为3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Ag(I)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汽油吸附脱硫中的应用
许敏,刘丹,桂建舟,孟祥巍
2012, 25 (3): 35-3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2.03.008
摘要 (
)
PDF ( 378KB ) (
)
以金属骨架材料Ag2(4,4'-bipy)2 -(O
3
SCH
2
CH
2
SO
3
),Ag(4,4'-bipy)NO3和Ag(4,4'-bipy)ClO4为吸附剂,在常温常压下,研究了不同剂油物质的量比条件下的吸附脱硫效果,并测试了在不同1-辛烯含量的模拟油(含硫质量分数为500μg/g)中的脱硫效果。结果表明:3种吸附剂在吸附前后晶体骨架结构略有改变;对噻吩的吸附程度都能达到70%左右;随着吸附剂含量的增加,脱硫率明显增加,最多的Ag2(4,4'-bipy)2 -(O
3
SCH
2
CH
2
SO
3
)可以增加12.22%;1-辛烯含量对Ag2(4,4'-bipy)2 -(O
3
SCH
2
CH
2
SO
3
)的脱硫效果没有明显影响。同时Ag2(4,4'-bipy)2 -(O
3
SCH
2
CH
2
SO
3
)对真实汽油的吸附脱硫实验表明:在常温常压下,真实汽油含硫质量分数可从70μg/g降低到8μg/g;再生后的吸附剂重复使用5次其吸附性能基本不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毛细管流变仪考察溴化丁基橡胶的热稳定性能
许良瑞,李树新,郭文莉>
2012, 25 (3): 40-43.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2.03.009
摘要 (
)
PDF ( 390KB ) (
)
根据毛细管流变仪的结构特性,用以模拟工业生产溴化丁基橡胶的螺杆挤出干燥过程。采用溶液法合成了溴含量及其微观结构均符合工业要求的溴化丁基橡胶。考察了150℃和180℃下,改变胶料在毛细管流变仪料筒中的停留时间,溴化丁基橡胶溴含量及其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一定温度下,延长胶料在料筒中的停留时间会使溴含量减少,结构Ⅰ(未溴化的丁基橡胶)和结构Ⅲ(溴代伯位烯丙基)含量增加,而结构Ⅱ(溴代仲位烯丙基)含量会减少,且温度升高会加剧这种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振动体电动力学(3)—共振隧道效应与引力量子化
王鼎聪
2012, 25 (3): 44-5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2.03.010
摘要 (
)
PDF ( 416KB ) (
)
提出了两个粒子共振相互作用有一共振势垒,一个粒子辐射的电磁场是否被另一个粒子吸收,辐射的频率与能吸收辐射的粒子产生的辐射频率必须满足共振条件,即频率相同或频率之比是整数倍。共振势垒具有隧道效应,辐射不能穿透的,两个粒子形成共振稳定状态,辐射能穿透的两个粒子之间没有共振相互作用。当两个粒子共振辐射的交集φ1∩φ2→1 时,粒子间是的强相互作用,当共振辐射的交集φ1∩φ2→0 时,表示两个粒子没有共振频率,两个粒子产生最低的共振相互作用—万有引力。没有共振辐射的费米子粒子的集合体,仍然产生费米子性质,两个费米子集合体辐射出没有共振频率的辐射,在空间仍满足能量守恒原理,必须满足共振内敛性原理,两个费米子集合体辐射产生一个最低的共振态-宏观物体的万有引力。光线在万有引力的弱共振场中保持直线性运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石油工程
酸化杀菌技术研究及在注水井中应用
张磊,赵凤兰,斯文,姜康,丁观世
2012, 25 (3): 52-5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2.03.011
摘要 (
)
PDF ( 380KB ) (
)
从油藏物性着手,结合化验手段分析出地层渗透率下降是由于水质变化和细菌污染所引起,需要对油层进行酸化、杀菌以解堵增注。酸化液体系主要包括预处理液、前置液、氧化杀菌液、主体酸、后置酸,在确定酸化液体系后,开展了酸化液性能评价的室内实验,实验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酸化液的腐蚀性、杀菌性、防二次伤害及穿透性,实验结果表明该酸化液体系能满足文87区块的酸化增注要求。以室内实验为依据开展现场应用,文87-8井在施工前注入压力为36MPa、日注入量为33m3,施工后注入压力为21MPa、日注入量为70m3,酸化液的各组分体积为:预处理液4m3、前置液8m3、氧化杀菌液5m3、主体酸15m3、后置酸4m3、顶替液12m3,矿场实践表明该酸化液体系能满足文87区块的酸化增注要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砂分离工艺流程设计及分离参数的研究
王益民,鲁凤,闫鸣宇,王刚
2012, 25 (3): 57-60.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2.03.012
摘要 (
)
PDF ( 380KB ) (
)
采用自主研发的水性络合试剂,借助小型油砂分离装置对油砂分离参数进行试验研究,考察了试剂质量分数、加热温度、加热分离时间、油砂质量比等因素对油砂分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活化剂质量分数为4%,砂剂质量比为1∶2,加热温度85℃,加热分离时间30min的条件下,油、砂可完全分离,出油率达94%。分离试剂可循环使用,泥砂经处理后达到回填标准。该工艺解决了其它处理方法中所产生的油、砂分离不完全,泥砂、水污染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具有推广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低渗透复杂小断块油藏合理井网模式探讨
王俊伟
2012, 25 (3): 61-63.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2.03.013
摘要 (
)
PDF ( 307KB ) (
)
以浙江油田丰探区块低渗小断块油藏为例,通过对油藏数值模拟压裂情况注采井网形式进行研究,比较三角形井网、矩形反五点井网、正方形反九点井网和菱形反九点井网等不同井网下的注水开发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压裂情况下矩形反五点井网开发效果最好。同时对不同渗透率和储层厚度下,小断块油藏反五点井网合理注采井距进行了研究探讨。研究成果对低渗断块油藏的早期开发设计和开发调整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化工机械
二次热循环对2.25Cr1Mo钢组织的影响
胡传顺,秦华,马喜龙,朱健
2012, 25 (3): 64-6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2.03.014
摘要 (
)
PDF ( 363KB ) (
)
通过扫描电镜(SEM)、能谱(EDS)分析方法,对2.25Cr1Mo钢经受二次热循环后的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二次热循环作用,获得贝氏体组织。但经第一次峰值温度热循环作用所形成的粗大原奥氏体晶界,并未在第二次热循环作用后产生细化,仍然保持第一次热循环所形成的粗大的原奥氏体晶界形态。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微区成分比较均匀,说明试样经受第二次热循环作用后,奥氏体均质化进行得较为充分。颗粒状组织微区成分与基体相比,铬元素含量增高,可推测颗粒状组织形成了以Fe,Cr为主的第二相碳化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斜置式热管蒸汽发生器传热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张明芝,仲崇宝
2012, 25 (3): 67-6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2.03.015
摘要 (
)
PDF ( 299KB ) (
)
用FLUENT软件与对热管蒸汽发生器的温度场分布进行模拟,从结果中取两个截面作为研究对象。其次采用压力入口条件,对其进行计算,截取同样的两个截面进行对比。最后采用不同的速度入口条件,分别计算其在这两个截面上的温度场分布,通过以上计算可以得出蒸汽发生器传热规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奥氏体不锈钢高温锅炉管失效分析
蔡晓辉,刘峰
2012, 25 (3): 70-73.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2.03.016
摘要 (
)
PDF ( 324KB ) (
)
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拉伸、冲击、显微硬度测试等检测手段,对高温临氢环境下开裂的奥氏体不锈钢锅炉管进行失效原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奥氏体不锈钢高温锅炉管断裂为典型的疲劳-蠕变断裂模式,裂纹形态为穿晶沿晶混合萌生、沿晶扩展。高温不锈钢炉管在运行过程中承受较大的热应力,在锅炉频繁起停过程中应力不断循环变化,导致构件承受疲劳与蠕变交互作用并最终使奥氏体不锈钢锅炉管开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控制工程
3-TPT并联机构运动性能研究
杨辉,赵恒华,付红栓
2012, 25 (3): 74-7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2.03.017
摘要 (
)
PDF ( 556KB ) (
)
以3-TPT并联机构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该机构的运动学正、反解方程,求出该机构的雅可比矩阵及其逆矩阵,并在此基础上运用MATLAB软件和LabVIEW 软件对该机床的奇异性、灵巧性和平稳性性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3-TPT并联机构不存在奇异位形,并且拥有较好的灵巧性和平稳性,这为并联机构的最优化设计及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确定工作形位和机构尺寸提供了设计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改进的差动算法在乙烯裂解炉支管温度控制中的应用
王宗宁,李奇安,李悦,单海欧
2012, 25 (3): 79-8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2.03.018
摘要 (
)
PDF ( 301KB ) (
)
乙烯裂解炉支管温度平衡系统是一个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的复杂过程,在多支路的情况下,运用差动法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差动控制方案,通过把多个支管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不仅避免了重复运用差动法,而且控制器结构简单,容易实现。仿真实验表明了控制方案合理、有着较好的跟踪性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