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油田化学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低渗透油藏驱油用耐温抗盐型表面活性剂研究
郑宪宝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6): 70-7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6.011
摘要336)   HTML    PDF (662KB)(204)    收藏

针对大庆油田M区块储层低孔、低渗、高温以及高矿化度的特点,采用常规表面活性剂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驱油效果。因此,以顺丁烯二酸酐、乙二胺和长链溴代烷为单体合成了一种新型双子表面活性剂SZ?11,并复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EO?3,形成了一种适合低渗透油藏驱油用的耐温抗盐型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驱油体系具有良好的耐温性能和抗盐性能,在140 ℃下老化后,界面张力仍能达到0.008mN/m,体系在较高质量浓度的NaCl(150 000 mg/L)、CaCl2(9 000 mg/L)和MgCl2(2 500 mg/L)盐水中仍具有较低的界面张力;该驱油体系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能和润湿性能,可以通过乳化原油和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来提高驱油效率;储层天然岩心在水驱后注入0.4 PV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能使岩心的采收率提高19.5%,具有良好的驱油效果。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实施表面活性剂驱油措施后,M区块内5口生产井日产油量明显提高,含水率下降,取得了良好的增油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DFS⁃1有机硅油型消泡棒的研发
惠艳妮, 田伟, 李彦彬, 韩强辉, 谈泊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6): 76-80.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6.012
摘要293)   HTML    PDF (1094KB)(151)    收藏

泡排是目前长庆气田的主体排水采气工艺,部分泡沫到达地面管线后仍然未能消泡,需要辅助消泡剂以降低泡沫对污水处理系统造成的危害。由于液体消泡剂作用时间短、消泡效果差、自动化程度低,近年来长庆气田加大了固体消泡装置应用,但与之配套的固体消泡棒成本高、适用性差,导致消泡效果不明显,严重制约了工艺的推广应用。根据长庆气田水质特征,以二甲基硅油与气相SiO2颗粒为原料制得硅膏,并辅以固化剂蔗糖及乳化剂S?185,通过熔融反应,冷却后制成固体消泡剂DFS?1。采用Q/SY 17001-2016《泡沫排水采气用消泡剂技术规范》对其进行室内测试,消泡时间小于等于12.1 s,抑泡时间大于10 min,采用模拟地层水对比评价,各项性能参数均符合要求,可满足长庆气田现场应用需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重介质聚合物微球调驱机理研究及应用
庄建, 张维, 梁云, 温柔, 王学生, 张书唯, 杨子浩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6): 49-5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6.009
摘要476)   HTML    PDF (2552KB)(110)    收藏
安塞油田自2016年起开展聚合物微球调驱工作,先后经历先导试验、扩大试验和规模推广三个阶段,实施区域转未实施区域阶段递减率可降低5%左右,整体效果明显,但在不同储层条件下的适应性及应用效果具有较大差异,为研究聚合物微球在多重介质条件下的作用机理,开展了60组不同粒径聚合物微球在不同介质条件下的驱替试验,应用实验数据与现场矿场应用结合的方法系统总结微球调驱机理(渗流机理、改变流向机理),微球粒径与储层微裂缝、孔喉匹配关系,为后期施工参数优化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区碳酸盐岩耐高温酸压酸液体系优选及性能评价
曹广胜, 李哲, 隋雨, 白玉杰, 王大業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5): 48-53.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5.009
摘要327)   HTML    PDF (1562KB)(101)    收藏
S区块碳酸盐岩储层岩性致密,施工温度较高,为了提高采收率,需要对目标储层进行酸压处理。针对目标储层的特点,对酸压所需酸液进行优选评价。通过孔渗实验,测得S区块储层孔隙度为0.1%~2.0%,渗透率在0.01 mD以下,属于超低渗储层;通过单轴压缩实验测得储层抗压强度较高,在40~70 MPa;通过X射线衍射测得储层矿物成分以白云岩和方解石为主,两者质量分数可达80%~90%,少量石英和黏土(质量分数在10%左右)。确定主体酸为质量分数20%盐酸,稠化剂为质量分数0.3%黄原胶,进行了岩粉溶蚀实验,盐酸单独作用时溶蚀率可达90%左右,优选主体酸液为盐酸;考虑到S区块碳酸盐岩储层岩性致密,地层温度在100~140 ℃,通过高温流变性实验,测得140 ℃时改性黄原胶黏度约为10 mPa·s,选择改性黄原胶作为耐高温的稠化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型聚合物复合纳米微球调剖驱油剂研究
沙鹏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5): 54-5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5.010
摘要352)   HTML    PDF (1028KB)(232)    收藏
针对大庆油田某区块油井含水率高、水窜现象严重、水驱开发效果差等特点,采用分散聚合法研制了一种新型聚合物复合纳米微球调剖驱油剂NWQ⁃2,并在室内评价了其粒径分布、吸水膨胀性能、耐温抗盐性能、黏弹性能、调剖封堵性能以及驱油性能。结果表明,复合纳米微球NWQ⁃2的平均粒径为512.6 nm,且粒径分布均匀,在蒸馏水中20 h的吸水膨胀倍数可以达到10倍以上,在高温(120 ℃)高矿化度水(75 200 mg/L)中20 h的吸水膨胀倍数仍能达到8倍以上,说明NWQ⁃2具有良好的吸水膨胀性能和耐温抗盐性能;复合纳米微球NWQ⁃2吸水膨胀后具有良好的黏弹性能,对不同渗透率的岩心均具有良好的调剖封堵效果,能使大孔道得到有效封堵,增大注入压力,使后续注入流体更多的进入微小孔道;非均质岩心中注入0.5 PV复合纳米微球NWQ⁃2后,能显著提高岩心水驱后的采收率,增幅可达20%以上,具有良好的驱油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酸碱质量分数对pH控制的可逆乳状液转相的影响
刘飞, 王彦玲, 王学武, 代晓东, 王硕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4): 49-5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4.009
摘要360)   HTML    PDF (3354KB)(209)    收藏
可逆乳状液能集中不同液体形式的优点发挥更好的作用,主要应用于制备可逆乳化钻井液。油田现场用工业HCl质量分数(15%~20%)一般高于室内研究用稀释HCl质量分数(5%左右),且不同批次工业HCl质量分数差别较大,基于此,研究不同酸碱质量分数下乳状液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随酸碱加量的变化,分析酸碱质量分数对pH控制的可逆乳状液可逆转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可逆乳状液酸致转相点处“酸液质量分数×酸液体积”数值随HCl质量分数增加而减小,碱致转相点处“碱液质量分数×碱液体积”数值随碱液质量分数增加而减小。分析机理为:酸碱质量分数不同导致酸碱密度不同,随酸碱加入乳状液体系中的水相体积不同均会对可逆乳状液转相点产生影响,但前者影响大于后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缔合型超高温海水基压裂液的性能研究
陈磊, 鲍文辉, 郭布民, 李梦, 孙厚台, 赵健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4): 57-6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4.010
摘要341)   HTML    PDF (1295KB)(116)    收藏
以含有疏水基团的耐温抗盐稠化剂为主剂,以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交联剂,加入复配高温稳定剂和高效螯合剂,形成一套耐温180 ℃的缔合型超高温海水基压裂液。该压裂液通过稠化剂和交联剂分子链上的疏水基团间的物理缔合作用形成高强度的网络结构,增强其黏弹性,并以弹性为主导;在180 ℃、170 s-1下剪切90 min黏度保持30 mPa•s以上,具有良好的静态悬砂性和造壁性;破胶液黏度3.3 mPa•s,残渣质量浓度45 mg/L,岩心渗透率损害率小于10%。该海水基压裂液满足海上超高温深部储层压裂施工的要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交联改性提高水性含氟丙烯酸树脂力学性能
李凤艳, 胡月, 赵劲, 赵天波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2): 42-4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2.008
摘要533)   HTML    PDF (844KB)(132)    收藏
丙烯酸树脂成本低、耐候性好、成膜性优异,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皮革化工等领域。但其表面能高,力学性能较差,使应用受到限制。为改善这一不足,以丙烯酸酯为主要单体,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为功能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为交联剂,采用核壳乳液聚合法合成了水性含氟丙烯酸酯树脂。对反应条件进行了考察,并对乳液的稳定性、粒径以及乳液膜的拉伸强度、硬度、疏水角、化学结构、热稳定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TMPTA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乳液膜的拉伸强度、硬度和热稳定性。TMPTA质量分数为2%时,乳液的平均粒径为157.2 nm,转化率为97.7%,乳液膜的综合性能最好。此时吸水率为12.3%,失重率50%时的分解温度为394 ℃,疏水角为98.9°,拉伸强度为3.5 MPa,硬度为71.2 HA,与含氟丙烯酸树脂相比拉伸强度提高了159.2%,热稳定性能提高了3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丙烯酰胺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单体的合成及研究
率为举, 石彩静, 王欣, 陈平, 安会勇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2): 47-5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2.009
摘要399)   HTML    PDF (892KB)(187)    收藏
一种可聚合的丙烯酰胺类单体与不同碳链的溴代烷反应,通过改变疏水基团碳链的长度,制得丙烯酰胺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单体。利用红外和核磁共振表征了产物的结构。同时采用表面张力法(环法) 和电导滴定法测定丙烯酰氨基丙基二甲基(辛基、十二烷)十六烷基溴化(AMQC8、AMQC12、AMQC16)铵临界胶束浓度( CMC),及在临界胶束浓度时的表面张力(γCMC);同时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疏水基团碳链的增长,临界胶束浓度逐渐降低;Krafft 温度逐渐升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杏南油田含聚污水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研究
曹广胜, 王哲, 王浩, 白玉杰, 朱芷萱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1): 54-60.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1.010
摘要491)   HTML    PDF (1220KB)(153)    收藏
杏十三区含聚污水回注区块受残余聚合物影响,导致区块吸水效果下降,影响油田开发效果。因此,开展了含聚污水区块降压增注表面活性剂配方及配套工艺参数研究。首先对注入水进行了全水质分析;以石油磺酸盐为基础药剂,通过测量界面张力进行复配药剂及添加剂的筛选;对体系进行性能评价后,开展了室内岩心驱替实验,从而优化了注入参数。结果表明,降压增注表面活性剂的最佳配方(质量分数)为:0.7%石油磺酸盐+2.0%重烷基苯磺酸盐+0.5%无水乙醇+1.0%NaCl,与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为6×10-3 mN/m;在岩心驱替实验中,最佳注入速度为0.15 mL/min,最佳注入量为1 PV,最优段塞组合为0.5 PV+0.3 PV+0.2 PV,在不同渗透率的条件下,降压率均超过2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油田大尺寸优势通道封堵与调驱技术研究
孟祥海,张云宝,夏欢,刘义刚,王威,吕金龙,殷庆国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4): 44-5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4.008
摘要479)   HTML    PDF (2582KB)(158)    收藏
为解决海上油田注入液窜流技术难题,以渤海油藏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封堵剂基本性能评价、岩心孔眼封堵率和封堵+调驱增油降水效果的大尺寸优势通道治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封堵剂对大尺寸优势通道的封堵率高于90%,说明它可以满足渤海储层内大尺寸优势通道封堵技术要求。将大尺寸优势通道封堵技术与化学调驱技术相结合,可以获得宏观和微观液流转向双重效应,增油降水效果十分明显。与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相比较,尽管Cr3+聚合物凝胶黏度较低,但由于Cr3+聚合物凝胶内聚合物分子聚集体具有“分子内”交联结构特征,与储层孔隙配伍性较好,能够在岩心深部建立起有效驱替压力梯度,因而液流转向效果较好,采收率增幅较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上硅酸钠聚合醇钻井液的研制
蒋巍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4): 52-5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4.009
摘要429)   HTML    PDF (802KB)(122)    收藏
针对现有海洋钻井液的缺点,对常用钻井液添加剂进行优选,并将硅酸钠与聚合醇复合使用,研发一种具有较强的抑制性、润滑性且适合海上钻井使用的高封堵型水基钻井液。最终确定海水硅酸钠聚合醇钻井液的配方为:400 mL海水+5.0%膨润土+5.0%Na2CO3 + 0.4%PAC+0.7%HA树脂+3.0%硅酸钠+5.0%聚乙二醇。硅酸钠聚合醇钻井液性能评价表明,该钻井液体系的表观黏度为30.4 mPa·s,塑性黏度为20.3 mPa·s,动切力为13.1 Pa,流变性优于常规海洋钻井液体系。该钻井液80 ℃的滚动回收率为87.5%,8 h浸泡页岩膨胀率为0.44 mm,能解决井壁稳定问题。抗污染能力测试表明,该钻井液具有抗盐(Ca2+等)的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VES⁃YF清洁压裂液的构筑及适用性研究
赵健,申金伟,鲍文辉,陈磊,李梦,孙厚台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3): 65-70.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3.011
摘要368)   HTML    PDF (1334KB)(132)    收藏
采用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YF⁃1与助表面活性剂YF⁃2复配,并在KCl作用下得到新型清洁压裂液VES⁃YF,通过测定不同浓度YF⁃1、YF⁃2、KCl对体系黏度的影响,优化出VES⁃YF清洁压裂液最佳配方(质量分数):2.0%YF⁃1+ 1.0%YF⁃2+2.0%KCl,并对体系的构筑机制和适用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VES⁃YF清洁压裂液具有剪切变稀性和良好的黏弹性,流变测量显示体系中存在蠕虫状胶束网络结构,能在剪切破坏后得到恢复。VES⁃YF压裂液在45 ℃、170 s-1条件下剪切2 h后,表观黏度保持在80 mPa·s以上。体系具有携砂能力强、破胶性能良好、岩心伤害率低等优点,在低渗储层压裂改造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阳离子聚合物对孤东原油乳状液的破乳研究
方洪波,林梅钦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8, 31 (04): 57-6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8.04.011
摘要408)      PDF (1770KB)(210)    收藏
选用了一系列具有不同阳离子度和分子质量的阳离子功能性聚合物,分别测定了其与孤东原油模拟油的油水界面张力、Zeta电位、O/W 型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发现,当阳离子功能性聚合物的分子质量相近时,阳离子度越大,其对O/W 型乳状液的破乳效果越好;在所研究质量浓度范围内,阳离子功能性聚合物质量浓度较高时, 其破乳效果较好。油水界面张力和Zeta电位结果显示,阳离子功能性聚合物对O/W 乳状液的破乳机理为界面电中和机理。加入阳离子聚合物后,能中和油珠表面电荷,促使油珠聚结,且高分子聚合物有“桥联”作用,加快油珠聚结, 从而实现O/W 乳状液的破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泡沫的封堵特性及液流改向作用研究
罗文利,冯利娟,何楚琦,周新宇,蒋志斌,罗智忆,王正波,罗治形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8, 31 (04): 63-6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8.04.012
摘要444)      PDF (5240KB)(188)    收藏
针对我国油田水含量日益增高的现状,泡沫具有良好的封堵性能和液流改向作用,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对泡沫的封堵特性和液流改向作用进行了研究,分别考察了不同条件下泡沫的封堵特性,并考察了泡沫的液流改向作用及提高采收率效果。结果表明,泡沫具备良好的封堵特性,可在适宜条件下实现有效封堵。回压越高、气液体积比越大、岩心渗透率越大、泡沫注入速度越低,泡沫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越大,泡沫的封堵越强。对于渗透率级差为5.56的非均质油藏,泡沫具备液流改向作用,可以对高渗层选择性封堵,使后续注入水进入低渗层驱出残余油,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幅度达2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弱碱三元复合驱增油效果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孙 哲,卢祥国,孙学法,周彦霞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8, 31 (01): 35-4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8.01.007
摘要536)      PDF (4034KB)(282)    收藏
以大庆储层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为模拟研究对象,以注入压力和采收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了聚合物溶液和弱碱三元复合体系渗流特性和驱油效果实验研究和作用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在驱油剂黏度和段塞尺寸相同条件下,与聚合物驱相比,弱碱三元复合驱过程中存在乳化作用和贾敏效应,造成渗流阻力增加和注入压力升高,加之自身较强洗油能力,因此采收率增幅较大。与除垢水三元复合体系相比较,污水三元复合体系中含有碳酸盐微颗粒,它在多孔介质内发生滞留,产生附加渗流阻力和液流转向效果,最终导致采收率增幅较大。与恒速实验相比较,恒压实验采用峰值压力时间早,造成药剂在岩心高渗透层中推进速度加快,突破时间较早,波及效率和洗油效率降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助剂体系优化及抗性研究 ------以太北SII组磺酸盐表面活性剂为例
王文龙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8, 31 (01): 43-4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8.01.008
摘要418)      PDF (3075KB)(333)    收藏
为实现降压增注效果,太北SII组采用磺酸盐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IFT),需要对表面活性剂配方进行优化调整。通过对醇类和盐类助剂种类和浓度的筛选降低油水界面张力(IFT),并对表面活性剂抗性及最佳应用条件进行考察。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0.1%~0.8%乙醇和正丁醇与磺酸盐混合试剂对IFT的作用效果优于甲醇、正丙醇和丙三醇;随着盐类质量分数升高,IFT先降后升,曲线呈现斜L型;表面活性剂在50 ℃地层中15d 内活性较好;矿化度对油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IFT 影响趋势近似“Ω”型,偏碱性条件对表面活性剂作用是有利的。岩心驱替试验表明,优化后的表面活性剂可实现降压18.7%,效果较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物化条件对胜利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杨风斌,王玉江,张 磊,张 路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 30 (6): 26-3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7.06.006
摘要403)      PDF (2894KB)(215)    收藏
利用稳定性分析仪(LUMisizer-LS610)研究胜利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和粒径的变化规律,考察了乳化剂质量分数、油水体积比、温度及电解质对乳状液的稳定性和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油乳状液稳定性随乳化剂质量分数增大而增强,而液滴粒径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乳状液中油相所含比例越大,乳状液越稳定;温度升高,虽然会增加乳化效果,但也同时破坏了乳状液的稳定性;电解质可以增强乳状液的稳定性,降低粒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盐条件下甜菜碱两亲聚合物乳状液体系的稳定性
朱 洲,康万利,吴瑞坤,林宪杰,杨红斌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 30 (6): 32-3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7.06.007
摘要238)      PDF (3532KB)(213)    收藏
通过剪切乳化制备了高盐条件下甜菜碱两亲聚合物乳状液;利用稳定性分析仪和激光粒度仪分析了NaCl质量分数对甜菜碱两亲聚合物乳状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流变仪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在高盐条件下,甜菜碱两亲聚合物能够形成相对稳定的O/W型乳状液。NaCl质量分数越高,油滴平均粒径变小且分布变窄,分散介质的黏度增大,界面强度增强,导致该乳状液体系的稳定性提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缔合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缔合行为研究
李 强,梁守成,吕 鑫,张 健,唐恩高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 30 (6): 37-4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7.06.008
摘要322)      PDF (2143KB)(246)    收藏
根据缔合聚合物通过疏水侧链的缔合作用形成大尺寸聚集体的作用机理,提出利用具有两亲腔体独特结构的β环糊精控制缔合聚合物的缔合程度,并利用聚合物溶液黏度间接计算缔合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缔合程度。实验从β-环糊精质量分数对缔合聚合物黏度、聚合物聚集体形态、缔合聚合物在不同渗透率条件下的缔合程度几方面研究了缔合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缔合行为。结果表明,β-环糊精仅对缔合聚合物的疏水侧链进行包裹,而对缔合聚合物分子主链和线性聚合物分子结构没有影响,缔合聚合物缔合黏度对表观黏度的贡献率超过94%。缔合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缔合程度随渗透率增加而增加,同时由于缔合与解缔合作用的存在,缔合聚合物形成的聚集体尺寸更易与岩心孔喉尺寸相匹配,缔合聚合物渗透率在4 000×10 -3 μm 2以下,岩心中的缔合程度均小于1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微米级交联聚合物微球对核孔膜的封堵作用
杨子浩,赵 冀,唐永亮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 30 (5): 26-3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7.05.006
摘要518)      PDF (4721KB)(267)    收藏
采用核孔膜过滤实验,研究了微米级交联聚合物微球的封堵性能。结果表明,矿化度对SMG-μm 微球的封堵效果有很大影响,随着NaCl的质量浓度增大,封堵效果越好;在压力和微球质量浓度相同时,不同核孔膜孔径的过滤时间有很大差异;SMG-μm 微球在较低压力下的封堵效果优于高压力的封堵效果;实验发现,质量浓度对过滤时间的影响比较复杂,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磺基甜菜碱型两亲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流变特性
朱 洲,康万利,杨红斌,张 博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 30 (5): 32-3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7.05.007
摘要407)      PDF (2743KB)(320)    收藏
采用胶束聚合法合成磺基甜菜碱两亲聚合物丙烯酰胺/N,N-二甲基-N-甲基丙烯酰胺基丙基-N-丙烷磺酸内盐/N,N-十二烷基丙烯酰胺三元共聚物。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产物进行表征。通过旋转黏度计和流变仪研究两亲聚合物在NaCl溶液中的增黏性和黏弹性。结果表明,该两亲聚合物具有盐增黏的特性,NaCl质量分数越大,其增黏能力越明显。NaCl质量分数的增大,有利于该两亲聚合物在溶液中聚集体的形成,并且其结构强度随之增大,导致其溶液的黏弹性由黏性流体向弹性流体转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化对注入压力贡献程度的表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韩桂林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 30 (5): 37-4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7.05.008
摘要303)      PDF (2528KB)(215)    收藏
系统研究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乳化对压力的贡献程度。首先建立了乳化压差的表征方法,在此基础上,考察了驱替体系类型、界面张力量级和岩心渗透率的大小对乳化压差的影响,并通过微观驱油实验,分析了不同类型驱替体系乳化压差存在差异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与聚合物体系相比,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体系乳化可产生较强的渗流阻力,具有较高的乳化压差;超低界面张力时,易产生较高乳化压差;岩心渗透率对乳化压差影响较大,在低渗条件下易产生较高乳化压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型颗粒调剖剂及交替调剖的研究与应用
夏鹏辉,吴景春,吴松艳,李玉波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 30 (4): 23-2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7.04.005
摘要668)      PDF (2925KB)(244)    收藏
        为改善普通聚合物耐温抗盐性差、易高温水解等缺点,通过室内实验制备调剖颗粒聚合物;量取一定质量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以及其他助剂,其中n(AM)/n(AA)/n(AMPS)=9∶4∶1,其他助剂适量,通过氧化还原引发聚合体系反应制得调剖颗粒凝胶。现场应用表明,该调剖颗粒凝胶有较强的耐温抗盐性能,测得45 ℃下、矿化度为3700mg/L的地层水配置2000mg/L该产物黏度为700mPa·s。利用该颗粒调剖聚合物与常规聚合物交替注入进行调剖分析得出:较相同浓度常规聚合物,该颗粒凝胶可起到良好的封堵作用,并能充分发挥常规聚合物的驱油效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Q1块堵水剂动态性能评价
闫文华,汪宁宇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 30 (4): 27-3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7.04.006
摘要406)      PDF (1271KB)(282)    收藏
        对适应Q1块地质特征的堵水配方进行了裂缝岩心封堵实验和双管并联岩心封堵实验,以评价Q1块堵水配方的封堵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Q1块堵水剂对人工岩心裂缝和高渗透层封堵率高,封堵效果好。堵剂注入量推荐选择0.6PV,可提高低渗透层分流率,保证后续注水能对低渗透层进行有效驱替,并有利于延长堵水施工有效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临界CO 2 处理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机理研究
李传宪,刘亚洁,杨 爽,等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 30 (4): 32-3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7.04.007
摘要593)      PDF (3529KB)(321)    收藏
        超临界CO 2(scCO 2)混相驱在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同时,也显著改变采出原油乳液的性质。利用自主研发的CO 2-原油混相装置在模拟地层条件下对长庆原油进行混相处理,分别使用流变仪、电导率仪和显微镜研究了混相处理前后长庆原油及其W/O 乳液的流变性、稳定性和微观形貌。实验结果表明,scCO 2 处理改变了长庆原油的组成,破坏了沥青质溶剂化层结构,使得失去保护的沥青质胶粒更易吸附于油水界面;scCO 2 处理也使得析出的蜡晶尺寸更加细小,数量增加,这将导致乳液黏度显著增大。上述变化导致scCO 2 处理后W/O 原油乳液的水滴粒径变小、分布更加均匀,宏观表现为乳液体系的流动性恶化、稳定性增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某开发区聚合物化学降解剂配方研究
吴春华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 30 (4): 38-4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7.04.008
摘要373)      PDF (1754KB)(302)    收藏
        聚合物是长链高分子化合物,黏度较大,容易堵塞地层孔隙,降低地层渗透性,需要对堵塞孔道的聚合物进行化学降解,研究降解剂配方,实现解堵的目的。通过对聚合物采用不同组分、不同质量分数的降解剂进行室内降解反应实验,确定降解剂及辅助剂的成分和质量分数。次氯酸钠、H 2O 2和XF-2-C与聚合物溶液混合后降解效果好,能达到部分或完全溶解。综合反应效果、安全等因素,XF-2-C作为降解剂的主剂较为理想;降解效果随辅助剂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对于每种辅助剂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质量分数;0.5%S9+1.2%XF-2-C降解聚合物效果最好,且药剂用量相对较小,用该配方处理聚合物溶液,最终黏度可达1.63 mPa·s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耐温耐盐深部调驱剂的制备及注入参数优化研究
赵应方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 30 (4): 43-4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7.04.009
摘要362)      PDF (2025KB)(393)    收藏
       针对海塔油田某高温高盐油藏断块水淹水窜现象严重的问题,研制了一种耐温耐盐的聚合物纳米微球PM-1体系,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评价了PM-1的微观形貌、粒径分布及吸水膨胀性能,最后借助岩心流动实验优选出了适用于试验区油藏的聚合物纳米微球调驱体系的最佳注入参数。结果表明,合成的聚合物纳米微球PM-1初始平均粒径为405.87 nm,具有很好的膨胀性能,在90 ℃的模拟地层水中,聚合物纳米微球吸水24 h后的膨胀倍数为35.52,优选出聚合物纳米微球PM-1体系最佳的注入参数为:聚合物纳米微球PM-1质量浓度为2 000 mg/L,注入体积为0.20 PV,注入速度为0.3 mL/min,注入方式为两段塞注入(0.1 PV微球PM-1+0.1 PV水+0.1 PV微球PM-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低渗透油藏微乳液配方的优选及性能研究
殷代印,徐文博,周亚洲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 30 (3): 20-2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7.03.004
摘要639)      PDF (3900KB)(445)    收藏
        对适用于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微乳液配方及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以方程系数法为基本方法,通过室内实验确定出适用于朝阳沟低渗透油藏的微乳液配方(质量分数):1%石油磺酸盐+1%正丁醇+1.38%正己醇,测量微乳液特性参数R=0.261,验证配方微乳液为最佳中相体系。使用激光粒度仪对微乳液体系进行粒子半径测量,测量其粒子半径在0.01~0.22μm,适用于朝阳沟油藏微小孔喉。通过微乳液驱替低渗透岩心实验,得到微乳液驱能在水驱采收率的基础上提高最终采收率7.41%,降低注入压力24%,验证了该微乳液体系对朝阳沟低渗透油藏的适用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稠油表面活性剂乳化降黏效果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以渤海BZ25-1s油藏为例
王婷婷,卢祥国,曹伟佳,张云宝,王 楠,夏 欢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 30 (3): 26-3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7.03.005
摘要591)      PDF (2197KB)(349)    收藏
        针对渤海BZ25-1s油田储层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在不同实验方法条件下,以油水乳状液黏度、乳状液结构形态、分水率和界面张力为评价指标,开展了稠油表面活性剂乳化降黏效果及相关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油水体积比低于7∶3和乳化药剂浓度高于600mg/L时,强化分散体系可以与原油作用形成水包油型(O/W)乳状液,降黏率可达80%。相对于强化冷采体系,强化分散体系在破乳、降低界面张力及抗吸附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其与原油乳化作用可以导致部分表面活性剂组分进入原油中,进而影响强化分散体系与原油间界面张力和乳化效果。强化分散体系能更大幅度降低注入压力、减缓含水率上升速度,并且能更有效地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亚毫米级交联聚合物微球对核孔膜的封堵作用
林梅钦,赵 冀,唐永亮,王 倩,范家伟,王 平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 30 (2): 18-23.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7.02.004
摘要659)      PDF (5022KB)(419)    收藏
      通过过滤实验对SMG-mm 交联聚合物微球的大小和核孔膜孔径的匹配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MG-mm 微球分散体系对不同孔径的核孔膜的封堵效果差异很大,特定压力下存在一个与微球大小匹配最好的膜孔径;当质量浓度和膜孔径相同时,压力对微球的过滤结果有显著影响;在一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随着微球分散体系的质量浓度和过滤压力增加,封堵效果越好,但是当质量浓度超过最佳值后,封堵效果变差;SEM 观测结果表明,微球粒径与核孔膜孔径最佳匹配时才能形成有效的封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型羟基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殷代印,姜婷婷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 30 (2): 24-2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7.02.005
摘要667)      PDF (2188KB)(765)    收藏
      以十二烷基氯化苄、二甲醇胺及2-羟基-3-氯丙磺酸钠为主要原料合成新型羟基磺基甜菜碱两性表面活性剂N,N-二羟甲基-N-(对十二烷基苯亚甲基)丙铵基(2-羟基)丙磺基甜菜碱,并利用红外光谱对目标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对新型羟基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进行界面张力、吸附性能和乳化性能的评价,并对比其他两种类型表面活性剂,同时对目标产物的机理和适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型羟基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NHSB)由于添加苯环与疏水性长链的结构能有效改善表面活性剂性能。在NHSB质量分数为0.43%时,可降低至超低界面张力10-3 mN/m。在一定的质量分数范围,其吸附量均小于2.1mg/g,并且在乳化60min后吸水率基本保持稳定,且吸水率在40%以下,具有相对较好的表面活性剂性能。最后通过室内低渗透岩心驱油实验表明,该表面活性剂能提高采收率5.6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柠檬酸根对Ba 2+ 、Ca 2+ 的阻垢性能研究
胡世平,李建平,谢志平,段辉彬,周爱华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 30 (2): 29-33.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7.02.006
摘要391)      PDF (1506KB)(374)    收藏
        柠檬酸及柠檬酸钠含有丰富的羧基基团,可对金属阳离子产生络合包结作用。由于酸效应的存在,
柠檬酸对BaSO 4的阻垢效果较差,调节pH 为7.0,使其成为柠檬酸钠后,对BaSO 4具有较好的阻垢效果,并且对已经
成垢的BaSO 4具有较好的分散除垢作用。结果表明,柠檬酸钠与阻垢剂2-磷酸基-1,2,4-三羧酸丁烷(PBTCA)相复
配,在处理CaCO 3垢上具有较好的协同阻垢效果。与聚环氧琥珀酸钠相比,在处理油田含Ba 2+ 注水时,柠檬酸钠具
有一定的经济优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元复合驱微观剩余油驱替机理及动用比例研究
殷代印,房雨佳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 30 (1): 18-2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7.01.004
摘要662)      PDF (2391KB)(404)    收藏
通过天然岩心和微观可视化驱替实验,分析了界面张力对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将微观剩余油进行分类,重点研究了三元复合体系驱动各类剩余油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界面张力越低,三元复合体系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越大,采收率提高值最高可达23.88%。将剩余油分为簇状、柱状、盲端状、油滴状和膜状5种类型,三元复合驱后各类型剩余油的动用比例随界面张力的降低而增大,其中簇状剩余油的动用比例最大,盲端状剩余油的动用比例最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聚合物驱油中复配絮凝剂体系的优选及性能研究
李 航,陈 波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 30 (1): 23-2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7.01.005
摘要641)      PDF (2780KB)(277)    收藏
针对聚合物驱油田采出污水处理难度大,处理成本高的特点,以LH 油田聚合物区块采出污水为研究对象,在对含油采出污水中悬浮物微观形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烧瓶实验评价了国内油田常用的几种有机和无机絮凝剂的除油率和去浊率,优选出了3种适应性较好的絮凝剂,并与实验室自制的絮凝剂VB-1复配使用,研究了不同絮凝剂VB-1加量下复配体系的除油率和去浊率,并探究了温度对复配体系絮凝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优选出的最优的絮凝剂复配体系FPTY为:150mg/LVB1+3000mg/LJDF。温度为40℃条件时,优选出的絮凝剂复配体系FPTY的除油率和去浊率分别为95.78%和88.54%,且复配絮凝体系FPTY 的絮凝效果与温度成正比。优选出的复配絮凝剂体系FPTY在LH 油田聚合物区块的含油采出水的处理中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杏南油田基于石油磺酸盐的降压增注体系配方研究
曹广胜,李 泽,李 乔,白玉杰,张先强,刘 洋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 30 (1): 27-30.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7.01.006
摘要660)      PDF (2214KB)(334)    收藏
杏南油田太北区块为典型的低渗透砂岩储层,其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严重、储层敏感性强等特性,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注水压力上升快、生产井压力和产量下降快等问题。为了缓解这些问题,进行表面活性剂降压增注技术研究,以石油磺酸盐为主剂,通过添加各种助剂,依据测定油水界面张力和岩心模拟降压实验,研究了降压增注表面活性剂体系配方,优化了注入参数,达到了降压增注的效果。结果表明,所研制的配方体系(质量分数)为0.7% XPS+0.9%椰子油二乙醇酰胺+1.2%Na 2CO 3 +0.5% NBA,与太北区块原油间的界面张力为8.61×10-3mN/m;在室内岩心驱替中,降压增注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最佳注入质量分数为0.5%,最佳注入量为0.5PV,降压率
为18.3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温酸液胶凝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崔福员,桑军元,杨 彬,李文杰,李 军,王云云,谷庆江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7, 30 (1): 31-3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7.01.007
摘要602)      PDF (1565KB)(299)    收藏
利用丙烯酰胺(AM)、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为原料,进行水溶液聚合,采用低温复合引发体系合成一种高温胶凝酸用胶凝剂P(AM-co-DAC),通过单因素分析法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并对其纯化样品进行红外表征。室内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该胶凝剂易溶于酸,增黏效果好。在180 ℃,170s-1剪切速率下,质量分数1%的胶凝剂溶于质量分数20%的盐酸中,剪切100min,黏度保持在30mPa·s左右,具有较好的耐温性和耐剪切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流动规律实验研究
魏建光,马媛媛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6, 29 (6): 23-2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6.06.005
摘要433)      PDF (2881KB)(352)    收藏
由于孔隙介质的复杂性和聚合物溶液的黏弹性,导致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流动与在流变仪中的流动相比更加复杂,同时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规律直接关系到驱油方案的制定。因此本研究设计并开展了聚合物溶液(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在岩心中流动参数测定实验,给出了岩心渗透率、聚合物溶液质量浓度、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溶液注入速度对阻力系数、岩心中流动黏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聚合物溶液存在一个临界质量浓度,当溶液质量浓度低于临界质量浓度时,阻力系数与表观黏度基本相等;当溶液质量浓度高于临界质量浓度时,阻力系数远小于溶液表观黏度,且随着溶液质量浓度增加,两者之间差值增大。聚合物溶液在岩心中流动黏度远小于溶液在流变仪中表观黏度,且随着溶液质量浓度增加,溶液在岩心中流动黏度的增加幅度远小于溶液表观黏度的增加幅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陕北油田水质配伍性研究
曹 博,杨遵旭,付 凡,燕永利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6, 29 (6): 27-3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6.06.006
摘要453)      PDF (2897KB)(301)    收藏
基于回注水、地层水水质的分析结果,进行了回注水与地层水的配伍性实验,探讨影响油田水质配伍性的因素。分别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法(XRD)、显微镜对垢样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垢样主要成分为CaCO 3,垢样尺寸比较均匀,陕北油田采油厂储层属于超低渗地层,回注水与地层水存在不配伍性,并且会对地层的渗透率产生较大影响,必须避免回注水与地层水的体积比为6∶4的情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河稠油活性组分对油水界面性质和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赵 毅,胡景磊,李浩程,钟荣强,季俣汐,林梅钦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6, 29 (6): 32-3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6.06.007
摘要534)      PDF (3832KB)(429)    收藏
针对塔河稠油采出液,测定了稠油采出液的黏度、含油量、含水量等,并将其分离出沥青质、胶质和蜡组分,分别研究了这3种组分对油水界面张力和界面剪切黏度以及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沥青质和胶质作为天然的乳化剂,能使油水界面张力明显降低,且油水界面剪切黏度大小顺序为:沥青质>胶质>蜡,说明沥青质能稳定油水界面膜。此外,将胶质加入模拟油与模拟水所形成的O/W 乳状液稳定性最强,其次是沥青质和蜡组分;而使模拟油与模拟水所形成的W/O 乳状液稳定性最强的是沥青质,其次是胶质,蜡组分最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半互穿网络结构凝胶黏度及其影响因素
王婷婷,曹伟佳,卢祥国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6, 29 (5): 70-7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6.05.012
摘要473)      PDF (1618KB)(373)    收藏
渤海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低效和无效循环现象十分严重。而颗粒类封堵剂和普通聚合物凝胶强度又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半互穿网络结构凝胶由于其初始黏度较低、成胶强度大等优点,近年来已在各大陆地油田取得了较好增油降水效果。为使半互穿网络结构凝胶满足渤海油藏治理窜流技术需求,开展了半互穿网络结构凝胶黏度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半互穿网络结构凝胶可以对储层中特高渗透层实施有效封堵。通过抗稀释性、抗剪切性、耐黏土、耐油性、耐酸性和稳定性等性能评价表明,与渤海油藏流体和温度条件相适应的封堵剂组成(质量分数)为:2%~4%羟丙基淀粉+2%~4%丙烯酰胺+0.036%~0.150%交联剂+0.005%~0.012%引发剂
+0.002%无水硫酸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化稠油电加热井筒举升边界条件研究
张丁涌,于光松,李美蓉,万惠平,马倩倩,刘 凯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6, 29 (5): 77-8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6.05.013
摘要401)      PDF (3109KB)(304)    收藏
井筒电加热降黏技术在国内的各大油田应用非常广泛,随着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特超稠油井的开发,井筒电加热配套井数也逐渐增多,为解决采油厂井筒电加热配套井数增多,造成能耗过大的问题,以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稠油为研究对象,开展稠油乳状液黏度-温度-含水变化规律研究,总结出了现河采油厂稠油的黏温特性以及拐点温度、含水分布等规律。以拐点温度作为临界温度,确定乳化稠油电加热井筒举升的黏度边界为110 000 mPa·s,低于此黏度的稠油乳状液无需开启电加热就能顺利从井筒举升到地面。最终根据黏度边界制定出乳化稠油井筒举升优化图版,以指导稠油高效节能开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聚/表二元体系流度控制作用对采收率的影响———以大港孔南高凝高黏油藏为例
杨怀军,张 杰,曹伟佳,苏 鑫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6, 29 (5): 83-8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6.05.014
摘要473)      PDF (3016KB)(360)    收藏
大港油田孔南地区油藏具有高凝、高黏和高矿化度等特点,水驱开发效果较差,亟待采取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为考察聚/表二元复合体系流度控制能力对采收率的影响,以目标油藏储层岩石和流体物性为模拟对象,开展了聚/表二元复合体系黏度对采收率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非均质油藏,与洗油能力相比,聚/表二元复合体系流度控制能力对采收率贡献率超过70 %。从技术和经济角度考虑,目标油藏聚/表二元复合驱合理黏度比(μp/μo)为1~2。通过在聚合物干粉熟化过程中添加除垢剂,不仅可以消除钙镁离子对聚合物增黏性的不利影响,而且除垢剂与水中钙镁离子作用形成的微米级固体颗粒可以随聚合物溶液进入岩石孔隙,产生良好液流转向效果,技术经济效果十分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喇嘛甸油田强碱三元复合驱采出液性能分析
苏延昌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6, 29 (4): 47-5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6.04.010
摘要491)      PDF (3384KB)(312)    收藏
为了给强碱三元复合驱技术决策提供依据,以喇嘛甸油田取样井的采出液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强碱三元复合驱采出液药剂加量与黏度和界面张力间的关系,探索了强碱三元复合体系段塞黏度对采出液药剂加量和色谱分离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取样井储层渗透率增加,采出液中碱、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和聚合物质量浓度呈现“先升后降”变化趋势。随采出液聚合物质量浓度增加,黏度增加,界面张力升高。随采出液碱和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增加,黏度减小,界面张力降低。分析表明,强碱三元复合驱过程中存在比较严重色谱分离现象。通过提高三元复合体系黏度可以减弱色谱分离现象,进而改善三元复合驱增油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型微球调驱剂与L区块的适应性研究
张继红,杨宇迪,赵 微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6, 29 (4): 52-5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6.04.011
摘要458)      PDF (3173KB)(333)    收藏
为探究纳微米微球调驱剂与葡北油田L区块的适应性,在纳微米微球深部调驱机理的基础上,开展了纳微米微球室内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纳微米微球在油田回注污水中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其水化膨胀后的粒径中值满足对L区块地层的封堵要求。当纳微米微球质量浓度为2000mg/L时,水化膨胀效果最好,其水化膨胀30d后的膨胀倍率达到5.7。纳微米微球调驱实验使最终采收率提高了10%,说明纳微米微球可以对非均质地层中的高渗层进行封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ASP体系对耐碱砂和石英砂裂缝导流能力影响
郭 琦,卢祥国,彭占刚,牛丽伟,夏 欢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6, 29 (4): 57-6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6.04.012
摘要468)      PDF (1888KB)(336)    收藏
实验研究了三元复合体系对石英砂和耐碱树脂砂充填裂缝导流能力影响。结果表明,与弱碱相比较,强碱对石英砂溶蚀作用较强,颗粒破碎率较高,填砂裂缝导流能力降低幅度较大。与石英砂相比较,碱型对耐碱树脂砂溶蚀作用程度差异较小,对耐碱树脂砂填砂裂缝导流能力影响程度差异不大。随闭合压力增加,石英砂和耐碱树脂砂充填裂缝导流能力下降,但降低幅度逐渐减小。与石英砂相比较,闭合压力对耐碱树脂砂充填裂缝导流能力影响程度较小,裂缝导流能力较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低渗透储层CO 2 泡沫体系的筛选与性能评价
刘 丽,万 雪,杨 坤,李 静,皮彦夫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6, 29 (4): 62-6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6.04.013
摘要442)      PDF (965KB)(434)    收藏
针对低渗透油田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注水困难、水淹程度高、注入水利用效率较低以及注气开采易发生气窜的问题,通过大量的室内物理模拟实验与测试,为吉林油田某低渗透区块CO 2 泡沫驱优选出最佳的CO 2 泡沫体系,并对体系的稳定性、发泡性、可注入性及渗透率适用范围等进行了特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发泡剂均
具有良好的发泡性能和稳定性,且均在可注入的范围内;当温度从45℃升到100℃时,泡沫体系的半衰期急剧减小,稳定性能均变差;三种泡沫体系中FP388发泡性最好,综合性能最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陆上油田聚驱后聚表剂驱渗流场变化规律研究
皮彦夫,龚 亚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6, 29 (4): 66-7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6.04.014
摘要569)      PDF (9622KB)(297)    收藏
针对陆上油田的典型区块,设计了二维层间物理模型,运用自主研制的饱和度监测系统监测所采用的聚驱后聚表剂驱实验方案,开展了层间二维模型驱替波及动用监测实验,实时监测化学驱阶段含油饱和度分布,从而掌握陆上典型油田区块的波及动用规律。结果表明,在层间二维平板岩心的并联实验中,陆上典型区块聚驱后注入1.05PV华鼎Ⅰ聚表剂能提高采收率13.69%。饱和度监测数据表明,聚驱后化学驱阶段均不同程度的形成油墙,增大了渗流阻力,从而扩大了波及体积,提高了采收率,聚表剂驱阶段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是有效的动用了中低渗层,华鼎I型聚表剂驱替之后岩心主流通道上形成一条很宽的低含油饱和度条带,其具有很强的驱油效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萨南开发区污水配制聚合物注入能力研究
马 婧,张 文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6, 29 (4): 72-7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6.04.015
摘要445)      PDF (1574KB)(278)    收藏
聚合物驱油作为一项重要的三次采油技术,在大庆油田萨南开发区已取得一定的开发成果。但聚驱后产出的污水过剩外排,造成了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针对这一问题开展清水配制污水稀释聚合物溶液及清水配制清水稀释聚合物溶液的岩心注入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两种方式下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溶液的质量浓度-黏度变化关系,并分析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渗透率及质量浓度下的聚合物溶液注入能力大小,根据现场实际应用状况划分了油层的注入能力界限,为实际生产中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及质量浓度的筛选提供了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聚驱污水稀释聚合物溶液黏度影响因素分析
张继红,杨丰源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6, 29 (3): 59-63.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6.03.012
摘要498)      PDF (1537KB)(295)    收藏
针对杏北油田利用聚驱污水稀释聚合物溶液黏度低、稳定性差、无法达到注入要求等问题,在室内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聚驱污水中的Fe2+ 和Na+ 是导致聚合物溶液黏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悬浮物及细菌为次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为了有效利用聚驱污水稀释聚合物溶液进行回注,使油田达到经济环保开发的目的,采用曝氧及在聚驱污水中加入絮凝剂沉降过滤的处理方法来改善其污水水质问题。处理后的聚驱污水稀释聚合物溶液与处理前的聚驱污水稀释的聚合物溶液相比,黏度上升了10.83mPa·s,黏损率由28.4%下降到12.16%,达到注入要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