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变幅杆是超声振动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件。设计了余弦半周期圆柱形复合变幅杆,实现了余弦段与圆柱段的平滑过渡。通过理论计算,推导了其频率方程和放大系数公式。结果表明,新型余弦圆柱形复合变幅杆的频率方程比圆柱圆锥形复合变幅杆和阶梯形变幅杆更为简单;新型余弦半周期圆柱形复合变幅杆的放大系数公式与阶梯形变幅杆相似,比圆柱圆锥形复合变幅杆更为简捷。利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所设计的余弦半周期圆柱形复合变幅杆进行了模态分析,确定了其固有频率和振型;进行谐响应分析,检查了理论设计的可行性。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当余弦段长度为55、60 mm时,超声复合变幅杆性能最优。研究结果为超声复合变幅杆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参考。
微量润滑磨削加工技术是一种新型环保高效率的加工技术,具有所需磨削液量少、磨削力小等特点,而且有利于刀具的保养,能够有效提高工件质量。但是,微量润滑磨削加工技术高压气流的冷却性能十分有限,无法满足磨削区亟须降温的需求,而传统浇注式冷却技术通过使用大量磨削液可满足这一需求。综述了微量润滑磨削加工技术的研究背景、发展现状和最新研究成果,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微量润滑磨削加工技术的特性和原理奠定理论基础。
针对严重段塞流的周期特性,通过下倾?立管实验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基于实验数据及管内压力变化情况,分析了严重段塞流周期的变化规律,并与计算模型结果进行了相互验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下倾管倾斜角度、气相折算速度或液相折算速度等实验参数下,管内的流动状态会发生变化;由于立管高度不变,液塞喷发和液塞回流的时间基本不变,因此严重段塞流周期主要由液塞形成和液塞出流组成,且主要受下倾管倾斜角度、气相折算速度或液相折算速度等参数的影响。
为优化渤海B油田注水开发油田调驱效果,利用CMG数值模拟软件,围绕“弱凝胶+水基微球”组合调驱提高采收率效果展开了优化研究。根据该油田已知的地质油藏属性,对生产井的历史数据进行历史拟合,建立了实际三维地质模型,对影响单一段塞弱凝胶调驱、单一段塞水基微球调驱以及“弱凝胶+水基微球”组合调驱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优化设计,并针对相关生产指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弱凝胶+水基微球”组合调驱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段塞调驱效果;通过数值模拟优选出调剖剂(弱凝胶)最佳注入工艺参数:质量分数为0.50%,注入量为0.000 11 PV,A2H井、A3H井注入速度分别为240、200 m 3 / d ;通过数值模拟优选出调驱剂(水基微球)最佳注入工艺参数:质量分数为0.30%,注入量为0.003 00 PV,A2H井、A3H井注入速度均为500~600 m 3 / d 。组合调驱方案能有效达到降水增油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运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系统探究了噻吩与1?己烯在Hβ分子筛上的吸附、竞争吸附和烷基化转化行为,讨论了不同酸性位在噻吩及烯烃分子发生烷基化反应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结果表明,1?己烯分子优先在B酸位上吸附,并容易发生质子化和二聚反应,因此与噻吩分子的吸附及质子化反应过程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在Hβ分子筛非骨架铝物种上吸附的噻吩分子更易于与邻近B酸中心上质子化的1?己烯分子发生烷基化反应。研究结果可为烷基化脱硫分子筛催化剂的开发提供基础理论数据支撑。
以N,N'?二甲基哌嗪为结构导向剂,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一个具有三维开放骨架结构的草酸钕[Nd(H2O)(C2O4)2](C6N2H16)0.5?2H2O(化合物1)。单晶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的结构由单帽四方反棱柱体NdO9和草酸单元相互连接构成;其结构中含有三维贯穿的12?元环孔道,其中水分子和质子化的Me2ppz阳离子分别位于沿着b轴和a轴的孔道中。客体水分子的存在为质子导电性能提供了结构基础。水热及酸碱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的结构具有优异的稳定性。交流阻抗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具有高的质子传导率,在温度为348 K、相对湿度(RH)为98%的条件下,其质子传导率为2.81×10-4 S/cm。
通过机械化学法,制备了一种双多酸修饰的复合型催化剂材料(H3PMo12O40&H4SiW12O40@MOF?199)。为了与双多酸修饰的复合型催化剂材料进行对比,通过相同的方法制备了单组分多酸复合物PMo12O40@MOF?199和H4SiW12O40@MOF?199。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及液体紫外光谱,对上述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以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RhB)的反应为模型反应,评价了其光催化活性,探究了降解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在模拟太阳光下照射60 min,H3PMo12O40&H4SiW12O40@MOF?199对RhB的降解率约为92%,优于单组分多酸复合物对RhB的降解率,且具有良好的循环活性;多钨酸的光活性和多钼酸的氧化还原性在光催化染料的反应中起了协同作用。研究结果为设计具有不同催化特性的多种类多酸基金属有机框架复合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
以Fe(NO3)3·9H2O、H3PO4、Na2MoO4·2H2O、3?氨甲基吡啶为原料,利用水热合成法成功合成了一例FeⅡ修饰的沙漏型磷钼酸基配合物1(分子式为(C6H10N2)6{Fe[Mo6O12(OH)3(PO4)2(H2PO4)2]2}·3.5H2O),并对配合物1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FT?IR)、粉末X射线衍射(PXRD)和热重(TG)等分析,以证明其结构和组成,同时进行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呈一个三维超分子框架,是通过N(6)—H(6B)???O(15)、N(6)—H(6A)???O(8)、N(2)—H(2C)???O(23)、N(2)—H(2B)???O(19)和N(1)—H(1A)???O(30)等五种氢键,将{Fe[P4Mo 6 V O31]2}22-(记为{Fe(P4Mo6)2})和质子化的3?氨甲基吡啶连接而形成的。此外,利用配合物1修饰的碳糊电极(1?CPE)对盐酸呋喃它酮进行了电化学检测。结果表明,1?CPE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及对盐酸呋喃它酮的高选择性。
多金属氧簇(POMs)是一类由最高氧化态的前过渡金属(Mo、W、V、Nb和Ta)组成的分子基金属氧化物。纯无机POMs在极性溶剂中的高溶解度和低比表面积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有机?无机POMs和固载化POMs复合材料在催化、能量转换、储能和磁性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过渡金属/镧系元素修饰的有机?无机POMs和固载化POMs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进行了综述,并对POMs有机?无机杂化及其固载化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近年来,新能源等行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对锂资源的强烈需求。我国锂资源储备丰富,但80%分布在盐湖卤水中,盐湖高的镁锂质量浓度比使锂资源的提取极其困难。因此,亟须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盐湖提锂技术,以保证我国锂资源的稳定供应。最近研究显示,新兴膜分离技术相较于传统工艺有望实现盐湖提锂技术的进一步突破。介绍了盐湖卤水中提取锂的最新膜技术,从核心膜材料孔道结构、孔内化学环境的精确设计、新型成膜工艺的开发以及多种膜过程耦合的角度讨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新型膜材料的设计提供指导。同时,进一步归纳总结目前膜分离技术在盐湖提锂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并展望了仿生膜材料的潜在前景。
由于硫(S)的高存储容量和多电子转移化学性质,锂硫(Li?S)电池具有理论容量/能量密度高、生态友好和供应丰富等优点,被认为是下一代电池系统最有可能的候选之一。Li?S电池的容量远高于传统金属氧化物阴极基锂离子电池,被认为是现阶段固态正极材料的最高容量。隔膜作为Li?S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穿梭效应、体积膨胀、导电性差和锂枝晶生长等电池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迄今为止,在Li?S电池隔膜的探索方面,已有一些开创性的研究报道。其中,共价有机框架(COFs)作为一种功能材料,具有孔隙率高、结构明确可设计、功能可调等优点,可为Li?S电池隔膜的应用提供更多可能性。综述了Li?S电池隔膜中COFs的结构特点、制备方法、应用形式和电池性能。此外,还对COFs在Li?S电池隔膜应用中的挑战提出了简要的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选择高比表面积以及高孔隙率的UiO?66为载体,通过浸渍法添加Cu(NO3)2制备了复合催化剂UiO?66/Cu。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了催化剂在不同负载量、质量浓度条件下的催化效果。结果表明,当对硝基苯酚浓度为5×10-5 mol/L、UiO?66/Cu?10质量浓度为10 mg/L时,催化效果最佳,5 min内对对硝基苯酚的催化还原转化率达到97.0%以上。
以乙烯焦油沥青(ETP)为原料,对其进行热聚合改性处理,探讨了聚合反应温度、聚合反应时间、催化剂及交联剂质量分数对改性乙烯焦油沥青(METP)的组成、性质及收率的影响,并结合元素分析、FT?IR、XRD、Raman、热重分析对ETP及METP进行研究,得到了最佳反应条件:聚合反应温度为370 ℃,聚合反应时间为6 h,催化剂和交联剂质量分数为1.50%。在此条件下得到的METP的软化点(SP)为182 ℃,结焦值(CV)为57.66%,β树脂质量分数为42.26%,喹啉不溶物(QI)质量分数为0.87%,符合高碳材料前驱体的要求;METP收率为73.26%。
分别以Fe(NO3)3?9H2O和钛酸四丁酯为铁源和钛源,以HF、HAc、NH4F、NH3?H2O、H2O2为形貌控制剂,通过沉淀分离法联合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形貌的TiO2/Fe2O3纳米复合材料。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TiO2/Fe2O3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所合成的TiO2/Fe2O3纳米复合材料在紫外光照射条件下对亚甲基蓝(MB)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当以NH3?H2O为形貌控制剂时,制备的NH3?H2O?TiO2/Fe2O3纳米复合材料对MB的降解效果最好(82.9%),其光催化活性分别是HF?TiO2/Fe2O3(82.5%)、H2O2?TiO2/Fe2O3(75.7%)、NH4F?TiO2/Fe2O3(72.9%)、HAc?TiO2/Fe2O3(71.8%)、TiO2(53.1%)、Fe2O3(23.1%)和空白样品(6.4%)的1.00、1.10、1.14、1.15、1.56、3.57倍和12.95倍,这归因于其较大的比表面积、梭形形貌、最高的结晶度和合适的异质结结构的协同作用。
高压断路器操作过程中的振动信号反映断路器的机械状态。针对基于浅层的振动信号分析模型的特征提取及故障诊断精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卷积神经网络高压断路器故障诊断方法。利用遗传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通过遗传算法的选择、交叉和变异等操作获得最优初始网络结构参数及全连接层神经元数等,进而优化卷积神经网络,并将优化后的卷积神经网络应用于高压断路器的故障诊断。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诊断性能优于未进行优化的卷积神经网络、动态支持向量机和多层感知机。
针对图卷积神经网络的双人交互行为识别方法存在交互语义信息表达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双人交互时空图卷积神经网络(DHI?STGCN)用于行为识别的方法。该网络包含空间子网络模块和时间子网络模块。将基于交互动作视频获取的3D骨架数据生成一种双人交互动作的空间动作图用于空间信息的表示,图中根据关节点位置信息对双人之间的连接边赋予不同的权重。时间信息处理中,在构造的邻接矩阵中增加了上下文时间信息的联系,图中关节点与其一定时间范围内的节点增加连接。将生成的时空图数据送入空间图卷积网络模块,结合时间图卷积网络模块增强帧间运动特征连续性进行时序建模。该模型充分考虑了双人交互动作的紧密关系,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获得了比现有模型更好的交互动作识别效果。
在常压管式加热炉热效率的研究中,需要对热效率进行有效的在线测量并且选用相对可靠的先进控制方法。在研究加热炉燃烧机理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原理和数据处理的在线测量方法,并在加热炉效率优化控制的过程中引入了动态矩阵控制方法。与传统的控制方法相比,动态矩阵控制的引入使系统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同时,选择粒子群算法对动态矩阵控制的参数进行了寻优处理。粒子群算法在动态矩阵参数的寻优过程中相对缩短了寻优时间,并提升了控制品质。最后,与内模控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动态矩阵控制方法可以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碳捕捉、运输和储存(CCS)对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以超临界CO2、超临界CO2+CH4混合物(CH4摩尔分数分别为1%、3%、5%)及超临界CO2+N2混合物(N2摩尔分数分别为1%、3%、5%)为工质,在工质质量流速为300~600 kg/(m2?s)、热流密度为80~100 kW/m2、入口压力为8~10 MPa的条件下,研究了超临界CO2及超临界CO2混合物在竖直圆管内的流动换热过程。结果表明,随着工质中CH4和N2摩尔分数的降低,工质的换热系数峰值逐渐升高,且其对应的温度逐渐升高;工质的换热系数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且质量流速越大,换热系数变化幅度越大;随着入口压力的增大,工质的换热系数峰值有所降低,且其对应的温度逐渐升高;湍动能、浮升力及定压比热容与超临界CO2及其混合物换热强化密切相关。
机床主轴系统的建模方式多为梁、管单元建模,系统结合面有主轴?刀柄、刀柄?刀具两部分,这些结合面多采用刚性连接或自定义刚度矩阵的方法进行模拟,主轴系统也可以采用实体单元的方式进行建模,同时在接触位置建立接触对。采用梁单元、实体单元对某立式加工中心主轴系统建模,通过计算结果,分析了不同单元类型建模对系统固有频率及刀尖点频响函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实体单元建模的固有频率大于梁单元建模的固有频率,且振型更为丰富;随着激振频率的增大,实体单元建模方式下的幅频响应曲线震荡更加剧烈,说明该方式可以捕捉更多的激振频率。研究结果可为科学研究主轴系统的动力学特性提供理论参考。
镍基高温合金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化工、船舶等领域,是一种典型的难加工材料。为了满足航空发动机特殊工况要求,进一步提高其表面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研究人员开展了诸多理论研究和工艺探索。在概述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和镍基多晶高温合金的发展及其材料特性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在镍基高温合金磨削去除机理、表面完整性、工艺特性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目前稠油开采工程普遍使用热采方法,将高温高压湿饱和蒸汽由注汽管道注入油井,通过其携带的热量与低温稠油进行热交换,提高稠油的流动性和渗透性以实现开采。湿饱和蒸汽干度是影响热采效率的重要参数,没有公认的测量方法,当前常用的方法是人工测量法,但此方法的测量结果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为达到实时监测干度的目的,使用新型测量方法——矩阵电导法,在10 MPa、310 ℃的条件下,建立了用于测量外径为76 mm、内径为54 mm注汽管道内湿饱和蒸汽干度的26×26丝网模型;介绍了矩阵电导法的测量原理,并建立了干度算法模型;在Ansys Electronics软件中进行了电场模拟,分析了层间电场,结果表明适宜的层间距为2 mm。为提高精度,使用线性插值法处理边缘,对实际测量误差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一次线性插值后整体误差小于2.50%;二次线性插值后整体误差小于1.10%。
为了研究新型延展型表面活性剂的构效关系和其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机理,采用旋转滴界面张力仪测定了在一定质量浓度的13?P系列(I?C13(PO) x S,x=5、10、15、20)与不同质量分数NaCl和正己烷(n?C6)到正十四烷(n?C14)条件下的等效烷烃数最小值(nmin)。结果表明,在高PO数(x=15、20)时,nmin随着NaCl质量分数的升高而增大;在低PO数(x=5、10)时,nmin随着NaCl质量分数的升高而减小。由此可以看出,在亲水亲油平衡效应和亲水疏水基尺寸匹配效应中,二者共同作用;在低PO数时,亲水疏水基尺寸匹配效应起主导作用;在高PO数时,亲水亲油平衡效应起主导作用。
通过储层物性分析、岩心铸体薄片及X衍射测试等方法,针对德惠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储层物性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德惠断陷营城组火山岩蚀变作用较强,储集空间以溶蚀孔和溶蚀缝为主;凝灰岩和英安岩平均孔隙度分别为12.40%、7.47%,渗透率均小于1.000 mD,属于Ⅲ类储层,根据声波时差和电阻率测井方法可进一步识别含气地层;岩性和岩相是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结合地震反射特征,分别建立了侵出相?喷溢相和爆发相岩相模式,为厘清研究区火山岩成储机理和储层分布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以膨胀蛭石为支撑材料,真空浸渍癸酸?月桂酸二元相变材料,合成了癸酸?月桂酸/膨胀蛭石复合相变储热材料;采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热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及热循环实验,对癸酸?月桂酸/膨胀蛭石复合相变材料的化学兼容性、微观形貌、稳定性、热物性及可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癸酸?月桂酸/膨胀蛭石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融化和凝固相变温度分别为18.42 ℃和17.51 ℃,相变潜热分别为66.9 J/g和62.9 J/g;膨胀蛭石中癸酸?月桂酸的装载量可达52.97%,在工作温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此外,用癸酸?月桂酸/膨胀蛭石复合相变材料按一定比例替代细砂制备癸酸?月桂酸/膨胀蛭石基储能砂浆,对其力学及调温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癸酸?月桂酸/膨胀蛭石基储能砂浆具有应用于节能建筑的较大潜力。
拥有高导热性的金属纳米材料是强化气体水合物生成的理想促进剂,金属纳米材料包括金属基纳米颗粒、金属氧化物和类金属氧化物。针对不同种类金属纳米材料促进气体水合物生成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分别从金属纳米材料的浓度、粒径以及表面性质三个方面对水合物生成的诱导时间和气体消耗量等参数的影响进行了介绍。结果表明,金属基纳米颗粒的传热效果较好,部分金属氧化物和类金属氧化物对气体水合物的生成具有抑制作用;添加适量的金属纳米材料的浓度和粒径对水合物的生成有重要的影响;此外,金属纳米材料与化学试剂复配可明显提升纳米颗粒的分散稳定性,进而促进水合物的高效生成。
以焦化煤油馏分为原料,采用络合萃取法富集原料中的线性α?烯烃,通过齐聚反应合成高黏度聚α?烯烃(PAO)基础油。考察了温度、时间、催化剂质量分数等工艺条件对PAO性质的影响,同时测定了100 ℃运动黏度、黏度指数及PAO收率。在催化剂质量分数为6%、聚合反应温度为25 ℃、聚合反应时间为8.0 h、加聚反应温度为80 ℃、加聚反应时间为2.0 h的工艺条件下,反应效果最佳;PAO在100 ℃时的运动黏度为43.54 mm2/s,黏度指数为163,凝点为-50 ℃,闪点为291 ℃,收率为85.48%。对比PAO40标准,得到的产品为高黏度润滑油基础油。
以玉米秸秆为生物炭原料,通过壳聚糖和稀土对其改性,分别制备了壳聚糖?氯化镧?生物炭复合材料(CBC?La)和壳聚糖?氯化铈?生物炭复合材料(CBC?Ce)。采用XRF、FT?IR和XRD对CBC?La和CBC?Ce的结构与性能进行分析,探究了不同吸附条件下对水体Cr(Ⅵ)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能够很好地模拟等温吸附行为,准一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度较高,CBC?La和CBC?Ce的平衡吸附量理论值分别为21.08、19.16 mg/g,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效果。解吸实验结果表明,CBC?La和CBC?Ce具有重复使用的可能性;吸附机制主要包括静电作用、氢键作用和离子交换。实验证明,壳聚糖?稀土?生物炭复合材料对去除水体Cr(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研究了我国柴油产量和消费量变化趋势以及不同来源柴油性质与国Ⅵ柴油标准差异,并分析了我国柴油池构成、质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在柴油质量升级中,我国面临的最主要压力是如何解决柴油的密度和十六烷值(包括十六烷指数)达标问题,而非柴油的硫质量分数。为此,提出了明确十六烷值和十六烷指数的区别、做好原油加工优化、对劣质柴油进行加氢转化以及调整炼厂产品结构等应对措施。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MAA)为单体,以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为交联单体,以己二酸二酰肼(ADH)为交联剂,合成了具有硬核软壳结构的水性聚丙烯酸酯胶体。通过调节玻璃化转变温度(Tg),使乳液在室温下不添加成膜助剂就可以自成膜。探究了DAAM?ADH交联体系对乳胶膜性能的影响,DSC和TGA分析结果表明交联后乳胶膜的Tg和热稳定性高于未交联的薄膜;当DAAM在核与壳中的质量比为1∶2时,综合性能优于其单独分布在核或壳中;随着DAAM质量分数的增加,吸水率从18.99%降低至4.38%,凝胶分数从79.30%提高至90.84%;当n(ADH)/n(DAAM)为1.25时,吸水率最低,凝胶分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