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油具有凝点高、含蜡量高、乳化程度高的特点,导致传统热化学脱水工艺对页岩油采出液处理效果欠佳,难以达到外输标准。高频脉冲原油处理技术可以高效脱水,但对页岩油采出液处理参数的优化研究较少,因此研究了高频脉冲原油处理技术对大港页岩油采出液的处理效果,并对处理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高频脉冲脱水技术可以实现页岩油采出液有效破乳,显著降低页岩油含水率。通过处理参数的优化发现,电场强度和电场频率的提高均有利于提高脱水效率,同时,存在脱水效果最好的电场处理时间、操作温度以及破乳剂质量分数参数;在电场强度为200 kV/m、电场频率为5 kHz、电场处理时间为60 min、操作温度为75 ℃、破乳剂质量分数为0.010%的条件下,页岩油脱水后含水率为0.48%,综合效益最好。研究结果为页岩油采出液处理参数优选提供了技术支撑。
以普通硅酸盐水泥固化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建筑材料,探索了剩余污泥资源化处置方法。将剩余污泥与水泥按照一定配比混合均匀,置于标准养护箱中养护3~28 d,以污泥?水泥固结体无侧限抗压强度(RC)和总有机物质量分数(TOC)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当污泥与水泥质量比(Rm)为0.63、液固质量比(Rl/s)为0.31时,固结体28 d的RC约为6.9 MPa,该强度不满足非烧结砖最低强度要求,但满足剩余污泥填埋要求;污泥?水泥固结体浸出液中有机物质量分数(TOCl)较固结体中初始有机物质量分数(TOC0)减少约86%。硅酸盐水泥固化剩余污泥可以有效地将剩余污泥中有机物稳定在固结体中,对其进行填埋处理可有效抑制剩余污泥对土壤的二次污染。
采用巨正则蒙特卡洛模拟与理想吸附溶液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O2、CH4分子在NaX分子筛上的吸附性能。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在不同吸附理论模型下的拟合结果并计算相应的吸附热,描述了CO2、CH4气体的吸附分离过程。结果表明,CH4分子的吸附强度比CO2分子弱,更贴近理想吸附;CO2分子的吸附选择性随其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升高而降低,在低压条件下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低温低压更有利于CO2分子的分离。
采用单因素实验与响应面实验结合的方法,优化了藁本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并进行了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为2.5 h,提取温度为83 ℃,乙醇体积分数为84%,液料比为35 L/g(乙醇溶液体积与藁本粉末样品质量之比);在最佳提取条件下,藁本黄酮得率达到(22.64±0.18) mg/g;藁本黄酮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对·DPPH的清除效果最好,对·OH的清除效果次之,对·O
以纳米TiO2为添加相,按一定比例添加B2 O3和H3BO3,采用高能球磨和粉末冶金法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体积分数为4%的纳米氧化物粒子增强Al基复合材料,最后在723 K的条件下以16∶1的挤压比制备了复合材料棒材。结果表明,经过4 h的球磨后,可以实现纳米氧化物在Al基体中的弥散分布;经过893 K的真空热压后,添加相与Al基体发生原位化学反应并生成了Al2O3等。当Ti与B物质的量比为1.0∶1.5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优;同时,当B元素的先驱体化学成分不同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差异显著;TiO2+H3BO3/Al在室温和623 K下的拉伸强度分别为507.7 MPa和151.3 MPa,展现出最高的室温力学性能;TiO2+B2O3/Al在室温和623 K下的拉伸强度分别为353.7 MPa和167.1 MPa,展现出最佳的高温力学性能。
质子传导材料是传感器和燃料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人们对晶态质子传导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方面。镧系金属有机框架(Ln?MOF)是MOF家族的重要一员,镧系离子因具有较强的配位能力、路易斯酸性和复杂的功能性,容易形成稳定的多样性骨架。对主体骨架中引入不同功能性酸基团(羧酸、膦酸或磺酸基团等)的Ln?MOF材料在质子传导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Ln?MOF材料在质子传导研究中面临的挑战做出展望。
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开采中后期,油井采出液含水率较高,玻璃钢管道因其良好的抗腐蚀性广泛应用于油田地面集输系统。同时,为了节约加热能耗,可采用低温集输工艺输送高含水原油,但可能出现的原油黏附问题严重威胁系统安全。因此,探究玻璃钢管壁/原油界面特性,对揭示高含水原油低温集输黏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接触角仪探究了含蜡原油在玻璃钢和不锈钢表面的界面特性。结果表明,在水相中,油滴在不同材质平板的接触角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且油滴在玻璃钢表面的接触角大于在不锈钢表面的接触角,油滴在水相中的界面张力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与不锈钢表面相比,油滴在玻璃钢表面的黏附功较小,油滴之间的内聚功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在集输系统中,凝油不易黏附于玻璃钢管道,玻璃钢管道更有利于低温集输工艺的实施。
独立筛管防砂是当前油气井最常用的防砂方法之一。随着油气田开发的不断深入,独立筛管防砂系统所处的工作环境和自身条件发生变化,受高温高压、外部载荷、腐蚀、流体冲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引发防砂失效,严重影响油气井的正常生产。结合长期矿场实践和理论分析可知,造成防砂失效的主要原因是防砂封隔器失效、密封机构失效、防砂筛管失效,其中防砂筛管失效是最主要原因,筛管冲蚀、筛管腐蚀、地质因素和特殊作业等是导致防砂筛管失效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油气井的防砂失效原因的深入分析,为油气井防砂工艺采取预防措施、避免防砂失效而影响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
针对海上高温高压气藏气井开采过程中结蜡的问题,采用气?液?固流体相平衡理论及节流效应原理,分析了海上异常高温高压气井析蜡机理,发现高温高压气井蜡沉积主要发生在关闭气井翼阀瞬间温度急剧降低的油嘴位置处。根据相平衡理论,对高温高压气井原始地层流体进行了相态恢复和表征,准确描述了气?液?固三相流体相态变化特征、蜡的析出机理和析出过程。依据相平衡模型分析了气井结蜡位置、流体组分组成变化和结蜡的影响因素,合理解释了高温高压气井析蜡机理是温度压力急剧变化导致流体由气态向液态,再向固态瞬时相变的过程,并提出了相应防治策略。
针对高压管道在失效泄漏后产生的欠膨胀射流问题,利用Birch理论模型用伪源代替实际管道的泄漏孔。在不同掺氢比(HBR)、泄漏孔直径、管道运行压力的条件下,研究了掺氢天然气(HDNG)管道泄漏扩散后果区体积分数分布情况、爆炸危险边界、爆炸危险范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HBR的增加,减少了泄漏扩散后HDNG的聚集,爆炸危险范围逐渐减小,远端危险性降低;随着HBR的增加,爆炸危险边界高度降低,近端危险性增大;随着泄漏孔直径与管道运行压力的增加,泄漏扩散后HDNG的影响区域扩大,爆炸危险边界高度上升,爆炸危险范围逐渐增大,远端危险性增大。
提出了一种通过在换热管入口端加装管端隔热层来提高管壳式换热器安全性的方法。基于SIMPLE算法,建立了三维管壳式换热器的端部温差瞬态变化模型,研究了隔热层厚度、隔热层材质对换热器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管端隔热层的换热管相比,加装管端隔热层时,不管是加装何种材质的管端隔热层,换热管两侧温差均明显降低;管端隔热层的厚度及隔热层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大,换热管两侧温差降幅、瞬时热冲击应力及温差热应力降幅越大,换热器的安全性越高;当管端隔热层厚度为247.5 mm、导热系数为2.090 0 W/(m?K)时,换热管两侧最大瞬时温差可降低10.1%,稳定工作时最大温差可降低12.5%,瞬时热冲击应力和温差热应力可分别降低10.1%和12.5%。
利用三维扫描仪对凹陷管道进行数据采集及建模,评价了凹陷管道处的剩余强度;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运用ABAQUS软件对三维建模的含凹陷管道进行有限元分析,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了应力应变分析;通过几何变形检测方法对凹陷管道进行检测,计算并分析凹陷管道处的应力应变,对凹陷管道的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估;对管道有/无内压两种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有/无内压两种情况下,凹陷处的最大Von Mises应力相差较大;在有内压情况下,最大Von Mises应力位于管线凹陷处的周边,而不是凹陷处;在有内压情况下,凹陷附近区域的最大等效应力为 22.6 MPa,而无内压情况下的最大等效应力为14.8 MPa;压头设置50 mm的向下位移约束,管道所受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分布在凹陷最深处,其值为710.3 MPa,最大等效应变为8.99%,分布在凹陷管道的内侧。在工程应用中,采用三维扫描技术可以更快捷地得到管道凹陷的轮廓,利用输出数据为后续的应力应变分析、管道评价以及修复提供技术支持。
针对Apriori算法在扫描数据库和低维频繁项集时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Apriori算法的高效实现方法EI_Apriori算法。该方法基于向量的存储结构和预剪枝,降低了扫描数据库和低维频繁项集的次数,进而提高了Apriori算法的效率。根据学生成绩分析的实际情况,在关联规则挖掘中增加了课程间先后关系的约束,在关联规则中增加了对成绩等级区间的约束,将调整后的EI_Apriori算法在成绩关联分析中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EI_Apriori算法能精确地找到符合现实需求的关联规则,证明了EI_Apriori算法的优越性。
航空发动机内部管路数量众多,这些管路的排布顺序对系统整体敷设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减少多管交叉敷设程度,借鉴产品装配拆卸思路,设计管路拆卸复杂度评价方法,采用一种离散型鸡群优化算法(Discrete Chicken Swarm Optimization,DCSO)求解管路敷设顺序规划。首先,提出了一种管路拆卸复杂度的计算方法,进而评价了管路系统敷设方案的复杂程度。其次,通过A*算法对管路进行了预规划。然后,基于工程规则设计了一种绕障算法对管路进行了调整。最后,以管路长度和拆卸复杂度为优化目标,基于DCSO算法对管路敷设顺序进行优化,并通过敷设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大都通过对染病节点在复杂网络中的传播过程进行分析,进而达到预测和防治传染病传播的目的。将SEIR传播动力学模型推广至无向无权大型小世界网络中,并为节点间赋予权值作为感染能力,选用2种初始节点选择方法进行多次仿真实验;在传统的通过感染人数、感染阈值判断传播影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感染概率、峰值、拐点时间的具体值,更加全面地分析了初始节点选择对传播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节点的度与介数越大,其传播的规模越大,传播速度越快,达到平衡时间越短。研究内容可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