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高温高压凝析气井管壁结蜡的微观机制,利用Materials Studio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通过甲烷、戊烷、壬烷、正十二烷、环丁烷、环戊烷、苯及甲苯等构建凝析油体系,用正十八烷构建蜡组分模型,以蜡质量分数、沥青质及垢为变量进行了结蜡机制的模拟。结果表明,随着蜡和沥青质质量分数的增加,壁面结蜡加剧;当沥青质质量分数达到2.0%时,沥青质对壁面结蜡起抑制作用;沥青质中杂原子种类越多,其促进结蜡愈发明显;当管壁存在各种垢物时,硫酸盐类垢对壁面结蜡的影响最为显著。这种微观作用机制为管壁结蜡的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设计了一个新颖的钌(Ⅱ)催化1?苯基?5?吡唑啉酮与碳酸亚乙烯基的C-C/C-N环化反应。 在该转化过程中,碳酸亚乙烯酯作为乙炔醇或乙炔的替代物,不需要额外添加任何氧化剂和碱。该反应具有广阔的底物范围和良好的官能团相容性,能够以42%~87%的收率得到一系列的1H?吡唑并[1,2?a]噌啉酮。提出了一种可能涉及到串联的C-H活化/分子内C-N形成/消除CO2或CO
为了提高高温及复杂地层结构油井堵漏施工成功率,以制备出的温敏性自固结树脂对骨料材料进行表面改性,获得热致固结型刚性堵漏材料,配合其他助剂构建了可抗温至190 ℃的架桥封堵?热致固结高温堵漏体系。采用红外光谱、热分析、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研究了温敏性自固结树脂、热致固结型刚性堵漏材料及架桥封堵?热致固结高温堵漏固结堵漏体系的分子结构、微观形貌及热稳定性。测试了架桥封堵?热致固结高温堵漏固结堵漏体系在膨润土浆中的悬浮稳定性、固结速率、固结体强度和渗透率等性能。结果表明,构建的堵漏体系在质量分数为5%的膨润土浆中具有悬浮稳定性好、固结时间窗口宽等优点;在90~190 ℃的温度下固化后,固结体抗压强度均达到6 MPa以上;在12 MPa的驱替压力及190 ℃的温度下固化的固结体的水相渗透率为6.32×103 μm2,封堵率大于98.00%,有望满足高温地层的堵漏要求。
在国际海事组织设定的航运业减排目标背景下,基于航运业减碳现状,介绍了氢能动力船的发展历程和减排优势,分析了国内外氢能动力船的储氢方式和氢能上船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比了各项船用储氢方式的技术优势以及氢能上船可行性,得出了船载甲醇水蒸气制氢技术对解决氢能动力船的氢安全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的结论,提出了当前国内发展船载制氢装置及氢能动力船所面临的问题。
氢气作为一种清洁无碳、灵活高效的新型能源,其应用市场潜力巨大。变压吸附提纯氢气具有纯度高、能耗低、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是当前制氢的主要分离技术,优化变压吸附工艺和改良吸附剂是变压吸附制氢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通过调研相关文献,综述了变压吸附制氢在理论模拟研究、工艺调控优化和吸附剂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并对变压吸附制氢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建立金属氢化物反应器及测试平台,通过实验测试得到不同水浴温度、放氢流量及反应器结构(方形、蜂窝结构及无隔层)下反应器内部温度和吸/放氢流量数据,确定了不同结构反应器的温度场分布趋势和规律。结果表明,方形结构反应器内部温度变化速率最快,换热效果最好。进一步研究了方形结构反应器在不同吸氢压力和放氢速率下的综合性能。结果表明,当进气压力为2.0~3.0 MPa时,能显著提高合金材料的吸氢量及吸氢速率;当放氢流量小于3.2 L/min时,可放出85%以上的氢气。研究结果可为模块化和系统化设计提供技术指导。
在甲醇自热重整反应中,所需的热量由甲醇氧化反应提供,因此甲醇氧化催化剂的活性直接影响氢气的产率。Pt/γ?Al2O3催化剂因其较高的反应活性而被广泛关注,但其稳定性较差,Pt活性中心易团聚。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旋蒸微乳法制备Pt/γ?Al2O3催化剂,通过BET、XRD等方法对Pt/γ?Al2O3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环己烷质量分数、PEG?600(聚乙二醇600)与正丁醇的质量比对催化甲醇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旋蒸微乳法可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度和利用率;通过改变环己烷质量分数、PEG?600与正丁醇的质量比,可使活性组分Pt均匀、牢固地负载在γ?Al2O3上,提高催化剂的抗烧结能力;在环己烷质量分数为50%、PEG?600与正丁醇的质量比为3∶7的条件下制备的Pt/γ?Al2O3催化剂,催化甲醇氧化活性可达88%。
以KOH和K2CO3为沉淀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催化剂CuCe?OH和CuCe?CO3,通过XRD、BET、H2?TPR和TG?DTA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使用固定床反应器对催化剂进行了CO催化氧化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沉淀剂的类别不仅对催化剂的织构性质有较大影响,而且还决定能否成功制备出不含杂晶相的Cu?Ce催化剂;CuCe?OH和CuCe?CO3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分别为96.5 m2/g和17.3 m2/g,二者差别明显;在空速为60 000 mL/(g·h)、CO体积分数为0.6%、O2体积分数为1.5%、Ar体积分数为97.9%的评价条件下,CuCe?OH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140 ℃时CO转化率达到99.0%。
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正努力寻求更好的天然气水合物管理方法,因此需要更好地了解多相流中水合物的形成和堵塞趋势。利用高压可视流动环路研究了二氧化碳水合物的形成和水合物浆液在完全分散和部分分散系统流动条件下的性质。结果表明,在高含水率的完全分散相体系中,气体分子与水的接触面积较大,能够充分地生成水合物,对环路内流量有较大的影响;对于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两种体系,由于高含水率体系中的油水界面被破坏得较严重,生成的大量水合物更容易堵塞环路,而低含水率体系中的油水界面在被破坏后能够生成新的油水界面,因此堵管风险较低。深入地了解水合物的形成过程和稳定性,能够准确地预测和应对堵塞的风险,对开发高效水合物管理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开展4种不同含水率砂岩单轴加载过程中的红外辐射观测试验,通过研究含水砂岩红外辐射信息与应力之间的量化关系,揭示了水对砂岩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含水率的增大,砂岩红外异常区的规模越大,红外异常现象越明显;砂岩的红外辐射计数平均值(
为了研究FeNiCu合金微裂纹在不同温度下扩展时发生的力学性能及微观机理变化,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在300、500、700、900 K和1 100 K的温度下,对含有微裂纹和位错的FeNiCu合金模型进行了单轴拉伸模拟;使用可视化软件,对拉伸过程中FeNiCu合金的微观结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合应力应变曲线以及能量变化曲线,着重分析了温度对FeNiCu合金微裂纹扩展微观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越高,合金内原子间距越大,微观结构越不稳定;随着温度的升高,合金的塑性得到提高,其微观缺陷在单轴加载下得到一定程度的愈合,可维持较为稳定的力学性能;当温度升高时,加强位错滑移,加剧位错的发射及运动,而位错塞积更容易形成微裂纹,使位错在滑移方向<110>多处塞积形成微裂纹扩展。
在金属铣削尤其是低刚度工件加工过程中,颤振是影响工件表面质量、加工效率和刀具寿命等的关键因素。为了避免加工产生的颤振,从信号处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动态特性和小波包的铣削颤振识别方法。通过模态实验获取系统的模态参数,依据颤振频率在系统固有频率附近会出现峰值的特点,采用小波包对原始切削力信号进行分解,然后选取包含丰富颤振信息的频段进行重构,最后对比和分析铣削力信号时频谱图和希尔伯特频谱,实现颤振识别,并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
针对无线传感网络中LEACH协议在进行簇头节点选择时能量消耗过快导致的生存周期短、数据吞吐量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簇头节点能量均衡选择的LEACH优化算法。该算法选取WSNs中剩余能量高的普通节点作为簇头节点,同时考虑普通节点与簇头节点、簇头节点与基站之间的距离,以及所有节点的剩余能量和平均能量等因素来选择通信方式和传输路径。通过MATLAB工具,对提出的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100 m×100 m的小面积监测区域和200 m×200 m的大面积监测区域内,与LEACH、DEEC、IMP?LEACH算法相比,该算法降低了WSNs中节点的能量消耗,延长了生存周期,同时提高了数据吞吐量。
在点云处理领域中深度学习是一种主流的方法,但是现有方法对三维点云的局部结构信息利用不够充分,对局部形状感知较差。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PoinetNet的三维点云处理模型,本模型将位置自适应卷积引入到PointNet中。位置自适应卷积采用动态的方式组合权重库中的权重矩阵来构造核函数,其中权重矩阵的系数是通过位置相对系数网络从点与点相对位置自适应学习得到的。通过此方式构建的核函数,可以更好地解决点云数据的不规则性和无序性问题。位置自适应网络在三维物体分类实验上分类准确率相较于PointNet提升3.60%,在三维物体零件分割实验上平均交并比相较于PointNet提升2.20%,在三维场景语义分割实验上平均交并比相较于PointNet提升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