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加,二氧化碳(CO2)气体的排放量也日益增长。CO2电化学还原(ERC)制备燃料和化学品技术是实现CO2转化利用及可再生能源储存的有效途径。铜(Cu)基催化剂是一类能够以较高效率将CO2直接还原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如碳氢化合物)的催化剂,因而是ERC技术的研究重点之一。重点综述了近几年ERC技术用Cu基催化剂的主要研究进展。首先概述了ERC的反应原理及其存在的技术挑战,然后从铜金属催化剂、多金属铜基催化剂、铜氧化物及其衍生催化剂和铜?有机物复合催化剂方面,讨论了Cu催化剂结构、组成的协同调控策略。此外,还分析了Cu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和仍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对该类催化剂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手性噁唑啉是一种重要的手性杂环化合物,该类结构不但广泛存在于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产物和药物小分子之中,还是手性合成中经常使用的手性辅基和手性配体。目前,手性噁唑啉的合成通常依赖于利用手性氨基醇作为起始原料与羧酸衍生物的缩合反应制备。然而,由于手性氨基醇的来源有限、合成步骤冗长等限制,发展更为高效、直接的不对称催化合成手性噁唑啉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合成意义。总结了近年来发展的各种过渡金属催化和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合成手性噁唑啉衍生物的方法,包括不对称Aldol反应、不对称环化反应等。
研究了过渡金属铜催化的对甲基苯磺酸酯类化合物与烷基格氏试剂的交叉偶联反应,可以简单高效地制备一种长烷基支链的脂肪醇。在最佳反应条件下,能够以65%的分离收率获得10?辛基二十烷醇。进一步通过核磁共振(NMR)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确认了化合物的结构。
低共熔溶剂中使用沉淀法合成了纳米La(OH)3颗粒,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孔结构表征(BET)、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方法对La(OH)3纳米颗粒进行分析和表征。探究了不同的反应条件对La(OH)3形貌的影响,以磷酸二氢钾模拟废水进行了吸附试验。结果表明,以水和尿素?氯化胆碱为溶剂时,合成的La(OH)3形貌为颗粒状,颗粒直径为0.02~3.00 μm;以乙二醇?氯化胆碱为溶剂时,合成的La(OH)3形貌为棒状,颗粒长度为80~180 nm。样品对磷酸二氢钾的最大吸附容量为58~86 mg/g,吸附磷酸二氢钾的吸附等温线更接近Langmuir模型。
研究了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反应器中溶解氧(DO)质量浓度对好氧颗粒污泥(AGS)系统处理人工模拟城市污水效果的影响。通过改变曝气量,控制SBR反应器中DO的质量浓度:3 mg/L≤ρ(DO)<4 mg/L、2 mg/L≤ρ(DO)<3 mg/L和1 mg/L≤ρ(DO)<2 mg/L,对出水中的COD、NH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IF?67,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以及热重(TG)对其进行表征。将合成的ZIF?67用于水中甲基橙的吸附,系统地研究了pH、吸附剂质量、甲基橙初始质量浓度、接触时间和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ZIF?67质量为20 mg、pH为7时,吸附效果最好;在303 K下吸附25 min达到平衡;在303 K下,ZIF?67对甲基橙的理论最大吸附量为152.67 mg/g。等温吸附数据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该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乙醇可以对吸附后的ZIF?67较好地脱附,经过6次吸附?脱附循环仍保持较好的吸附效果。
通过一步热聚合法制备纳米碳颗粒/氮化碳复合材料,利用XRD、FTIR、TEM、DRS、PL等手段对纳米碳颗粒/氮化碳进行了系统表征,并考察其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纳米碳颗粒的负载可以显著改善复合材料的可见光吸收能力及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效率,当加入纳米碳颗粒的质量为10 mg时,所得到的纳米碳颗粒/氮化碳2在20 min内对罗丹明B的降解率可以达到96.5%,明显优于纯氮化碳材料。此外,纳米碳颗粒/氮化碳复合材料还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
排采连续性对煤层气开发至关重要。但是,在排采过程中关井现象不可避免,重新开井后如何排采、制定合理的排采制度是提高产量的关键。通过对煤层气生产阶段理论进行分析,结合关井前后矿场数据,同时借助数值模拟方法,对关井过程中储层参数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关井明显改变储层物性参数,造成井筒附近煤层含水饱和度增加,井底压力升高,同时引起近井地带自由气重新吸附,降低气体渗流能力。因此,重新开井后快速排水有助于沟通气体渗流通道,提高气体流动能力,增加产气量。
输油管道系统常常会发生冲刷腐蚀现象,冲刷腐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颗粒对壁面的撞击。使用DPM模型研究固体颗粒对管壁的冲蚀作用,分析π型管的流动特性,研究流体速度、颗粒质量流量、颗粒直径以及颗粒密度对管道冲刷腐蚀速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π型管道在弯头处冲刷腐蚀最严重;当流体速度增大、颗粒质量流量增多时,最大冲刷腐蚀速率增大;当颗粒直径和密度增大时,冲刷腐蚀效果削弱。
在条件复杂的深油气井井下作业时,封隔器需要具备良好的耐高温、耐高压和密封性能,以此来提高封隔器的使用寿命。相较于传统的K344叠层钢带封隔器,K344波纹状钢骨架封隔器可以有效地减少内外胶筒中部应力,使中部受力更均匀,并可同时降低肩部受力。利用ABAQUS软件,对K344波纹状钢骨架封隔器的坐封过程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从结构和材料两方面对钢带的受力情况进行研究,并通过仿真分析优选出钢带的最优厚度以及钢带的最优材料。优化后的封隔器能够更好地适应深油气井的作业要求,提供了一种新的扩张式封隔器设计思路。
针对双螺旋输送机输送及内部受力问题,基于离散单元法,借助离散元分析软件EDEM,根据Hertz接触理论,建立了物料颗粒与颗粒之间、颗粒与装置之间的接触模型;在物理与几何参数不同的情况下,分析了双螺旋输送机对物料颗粒输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在双螺旋输送机内的运动以直线运动为主,周向运动为辅;改变轴距对双螺旋输送机物料输送特性影响较大,随着轴距的增大,双螺旋输送机质量流速逐渐增大,中心区域颗粒受力逐渐减小。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研究微织构PCBN刀具车削Cr12MoV的过程,采用田口法进行正交试验设计,通过信噪比分析方法研究刀?屑实际接触面积、切削力和切削温度随织构参数的变化规律,并获得织构参数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刀?屑实际接触面积分别随织构槽宽和织构刃边距的增大而减小,织构槽宽和织构刃边距对刀具的切削性能影响最显著;与无织构刀具对比,选取最优织构参数组合的微织构PCBN刀具可使切削力降低5.2%,切削温度降低4.7%。
针对现有基于马尔科夫随机场的图像分割算法容易出现过分割、分割结果不理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马尔科夫随机场与区域合并的图像分割改进算法。该算法首先基于马尔科夫随机场与高斯混合模型理论的图像分割算法得到初始分割结果;然后利用各个区域间的相邻关系、颜色关系以及边界情况等信息,给出各个区域间的距离;最后按照区域间的距离与区域合并前后的颜色散度变化率对初始分割结果进行区域合并,输出最终的分割结果。使用伯克利标准图像库进行实验仿真,采用Dice系数和Jaccard系数作为评价指标。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现有基于MRF理论的算法,本文算法具有更好的分割效果。
剩磁应力检测技术可对铁磁性材料的应力集中程度进行有效检测,在长输油气管道内检测领域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然而,剩磁应力检测技术的机理尚不完善,剩磁信号与应力关系难以量化计算,导致剩磁应力检测无法实现管道损伤的量化测量,严重影响了该技术在管道内检测领域的应用。根据磁畴模型解释了管道剩磁产生机理,通过矫顽力建立剩磁与应力的对应关系,分析了剩磁信号随管道外应力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铁磁性材料的不可逆磁化是产生剩磁的原因,随着管道外应力的增加剩磁信号有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
事件驱动控制是一种减少通讯总量并能保持闭环系统性能的有效控制策略。在事件驱动控制中,由于取样时刻与切换时刻之间的异步会导致子系统与控制器之间的异步切换,造成切换系统的不稳定。因此,考虑非线性切换系统的异步事件驱动控制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从结构简单的线性部分和非线性部分级联的非线性切换系统入手,基于该系统的结构特点构造合适的Lyapunov函数。然后,针对每个子系统设计系统的切换控制器,并给出切换系统所要满足的平均驻留时间,当切换系统的切换信号满足一定平均驻留时间时,得到切换系统全局一致指数稳定的充分条件。最后给出数值算例消除了异步切换所导致的系统的不稳定性,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