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石油工程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低渗透水驱油田面积井网见水时间计算新方法
李承龙, 王宏志, 赵欣, 王一飞, 杨桂南, 孙鹏鹏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2, 35 (3): 63-6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2.03.010
摘要223)   HTML    PDF (1104KB)(135)    收藏

低渗透油田储层应力敏感性较强,导致渗透率损失严重,引起启动压力梯度变大,渗流阻力增大,降低油田水驱效果。目前已有的见水时间预测模型未同时考虑应力敏感性和变启动压力梯度等因素,导致运算结果不符合矿场实际。为此,首次推导了考虑应力敏感性和变启动压力梯度的不等排距及井距条件下的五点法、四点法、反九点法井网见水时间预测模型。新模型计算结果误差相对较小,更符合现场实际,研究成果可指导区块措施调整,为改善水驱油田开发效果提供理论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蒸汽吐吞稠油热采产量递减分析方法研究
杨建平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2, 35 (3): 70-74.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2.03.011
摘要217)   HTML    PDF (1138KB)(133)    收藏

产量递减分析作为储层参数求取及单井控制储量计算的一种重要方法,已经在常规及非常规油气资源储层评价及动态储量计算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对蒸汽吐吞稠油藏进行产量递减分析,建立牛顿?幂率流体径向复合油藏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求解模型得到对应的NPI产量递减和Blasingame产量递减特征曲线。结果表明,该特征曲线分为四个流动阶段(牛顿流体径向流阶段、过渡流阶段、幂率流体径向流阶段和拟稳态流动阶段);幂率流体径向流阶段NPI积分导数曲线呈斜率为(1-n)/(3-n)的直线,幂率指数和流度比越大,幂率流体流动阶段曲线越高。通过该模型对辽河油田进行实测数据拟合解释,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潮水流速对钻井隔水导管入孔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隋成龙, 林家昱, 李进, 尉文平, 李留伟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2, 35 (3): 75-80.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2.03.012
摘要197)   HTML    PDF (1680KB)(108)    收藏

在钻完导管段后下隔水导管时,受潮水流速的影响,若潮水流速较大则会导致隔水导管入孔困难。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DINA,建立了流体?海水与固体?套管相互作用的流固耦合有限元模型。经过分析可知,潮水流速越大,导管入孔时最终平衡状态下的横向偏移量越大;由于隔水导管的阻流作用,靠近导管前端潮水产生很强的绕流,导管后端附近区域产生局部涡流;在4种潮水流速(0.60、0.70、0.80、0.90 m/s)下,雷诺数及当量绕流阻力系数均处于合理区间;当钻井井眼扩径后井径为889.0 mm、下入508.0 mm隔水导管时,在潮水流速小于0.59 m/s时,不会发生遇阻现象;在潮水流速大于0.83 m/s时,会出现入孔困难现象。因此,建议潮水流速下降至0.59 m/s以下再下入隔水导管。模拟分析结果对海上油田钻入法下隔水导管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湾疏松砂岩储层微观特征及开发实践
刘超, 王刚, 韩建斌, 范佳乐, 姜立富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6): 35-4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6.006
摘要448)   HTML    PDF (2310KB)(202)    收藏

渤海PL油田属于易堵疏松砂岩油藏,具有含油井段长、小层数量多、沉积类型复杂多样等特点。由于早期的水平井试验井失利,长期以来水平井被认为不适合在渤海PL油田应用。基于渤海PL油田微观储层特征,采用渗流理论、数值模拟与矿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得到了易堵疏松砂岩水平井评价技术和厚薄间互多层油藏联合井网分类开发技术。结果表明,在近井地带,水平井的圆柱与半球结合体渗流区域的单位面积流速远小于定向井圆柱体渗流区域的单位面积流速,矿场实践证实了水平井在易堵疏松砂岩储层中对抗速敏现象更具优势。对多层厚薄间互油藏联合井网中的定向井与水平井的干扰进行对比,证明在中高含水期,地层能量是联合井网中井间干扰的主控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LD油田高倍数水驱油效率实验研究
李金宜, 罗宪波, 刘英宪, 刘宗宾, 冯海潮, 陈科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6): 42-4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6.007
摘要539)   HTML    PDF (2281KB)(242)    收藏

为探索介于热采开发界限的高孔高渗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在大液量提液冷采模式下的水驱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以渤海辽东矿区LD油田样品为例,在实验流速分别为1.0、7.5、15.0 mL/min的情况下,开展了2 000 PV高倍数水驱油效率的实验研究,同时结合压汞、X衍射全岩和气测渗透率等实验数据对提液方式进行优化,分析各因素对此类型稠油油藏提液后的水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观孔喉结构、填隙物体积分数、渗透率等储层地质特征差异对提液后的驱替特征具有较大影响,微观孔喉结构越差、填隙物体积分数越高、渗透率越低,高倍数水驱油效率越低;相比于直接提液方式,分步提液方式能取得更高的水驱油效率。对处于热采界限内的该类型稠油油藏进行水驱冷采开发,为避免造成前缘突进、降低微观波及,提液幅度控制在7.5倍为宜。实验结果可以有效指导该类型稠油油藏在矿场利用水平井规模化大幅提高生产井产液量进行剩余油挖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潜山裂缝气藏分段控水实验研究
文敏, 幸雪松, 邱浩, 潘豪, 侯泽宁, 王帅, 李占东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6): 50-5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6.008
摘要354)   HTML    PDF (2417KB)(161)    收藏

为了探究潜山裂缝气藏分段控水机制,以惠州26?6凝析气田为基础,通过实验参数设计、潜山裂缝地层设计和分段控水工艺设计,开展建立裂缝气藏控水物理实验模型、均衡气水界面和分段控水实验评价。研究表明,分段式控水可以有效延长无水采气期,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见水时间;不同产状的裂缝与水平井段组合不同,产气特征差异较大;水平井分段控水与气藏渗流作用是一个复杂耦合过程,盲管段与生产段匹配直接影响气井的产能,生产段打开程度、盲管段长度、盲管段位置是影响裂缝气藏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成果旨在建立潜山气藏分段控水开发的模式,为合理科学的海上凝析气田水平井控水研究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井间汽窜描述与影响因素
万慧清, 张仲平, 郝婷婷, 何旭, 佟彤, 庞占喜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6): 57-63.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6.009
摘要451)   HTML    PDF (5701KB)(345)    收藏

稠油油藏在注蒸汽热力采油过程中,井间一旦发生汽窜,导致蒸汽无效循环,将严重制约蒸汽波及体积的扩展和原油采收率的提高。用二维可视化实验装置,研究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过程中的汽窜现象以及剩余油分布特征,再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井间汽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多孔介质中蒸汽的推进实际为蒸汽驱动冷凝水与变温热水驱动原油的渗流过程;驱动前缘以外,油藏温度逐渐降低,呈现常规非活塞水驱油特征,水的渗流速度快于原油,呈现明显的突进现象,窜流通道两侧留有大量剩余油,注采井间汽窜时的平面波及系数仅为43.16%;而在热波及区域内,存在绕流残余油与角隅滞留油。影响井间汽窜的主控因素包括:井位与高渗带位置关系、平面非均质性、厚度、原油黏度、注汽速度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Fluent分层注水工具过桥短节的压力损失数值模拟
张立刚, 娄绢平, 温晓红, 陈喜田, 刘照义, 孙道坤, 谭甲兴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6): 64-6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6.010
摘要286)   HTML    PDF (1720KB)(309)    收藏

分层注水工具是分层注水系统中的核心部件,对分层注水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研究不同管道粗糙度、不同流量对分层注水工具过桥短节摩阻压耗的影响,利用Fluent软件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分层注水工具过桥短节流量为500~2 000 m3/d工况下,外管压耗为 1.90 × 10 4 ~ 6.16 × 10 5 ? P a ,内管压耗为 3.61 × 10 5 ~ 4.03 × 10 6 ? P a ;当粗糙度不变时,液体流量越大,引起的局部阻力越大,引起的分层注水工具摩阻压耗越大,管道粗糙度对摩阻压耗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不计。以上研究结果为新分层注水管道设计及参数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低渗透复杂裂缝系统油藏见水原因及调整方法
张昌艳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5): 30-3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5.005
摘要475)   HTML    PDF (2084KB)(302)    收藏

大庆外围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储层发育天然缝、人工缝及注水诱发动态缝,受复杂裂缝体系影响,采油井见水类型多样,见水规律及原因复杂,加剧了措施调整难度。为了改善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水驱效果,以CYG油田C45Z区块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块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划分单井见水类型,结合动静态数据,系统剖析见水规律及原因,为措施调整指明方向。通过措施调整,截至2021年3月,措施井组日增油1.0 t,含水率下降12.0%,阶段累计增油2 051.6 t,初步形成分类治理措施调整模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储层构型的剩余油精细表征方法及挖潜策略——以渤海L油田东营组东二下亚段油层为例
郑彬, 廖新武, 刘宗宾, 刘玉娟, 张静, 闫志明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5): 36-4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5.006
摘要395)   HTML    PDF (3590KB)(235)    收藏

渤海L油田从投入开发,经历了内部加密、变井网、转流线等多轮次调整,平面剩余油分布零散,纵向水淹规律异常复杂,剩余油挖潜难度大。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地震、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厚层油藏储层进行精细刻画,指导剩余油精细表征和挖潜。研究发现,该油田单砂体平面以对接式为主,纵向叠置以切叠式为主,南部垂向加积型朵叶体剩余油富集在断层附近、潜山围区、砂体沉积边部,可部署定向井挖潜,中部前积型朵叶体剩余油富集在厚砂体顶部及薄夹层下部,可部署水平井挖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上低渗油田产能评价与提产措施优选——以西江油田为例
熊琪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5): 43-4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5.007
摘要478)   HTML    PDF (1075KB)(221)    收藏

鉴于开发特殊性,海上低渗油田的提产措施优选与实践较为缺乏,导致其经济高效开发面临着严峻挑战。目标区块属于典型海上低渗油藏,受非线性渗流、储层污染、强非均质性等不利因素制约,表现出产能低、递减率快、含水率高等特征。结合多孔介质渗流理论与油藏启动压力梯度,基于多种开发方式下产能数学模型,立足于目标区块实际地质情况,对不同开发方式的提产效果进行预测和比较,为提产措施优选、合理开发方案制定与生产部署提供有力支撑。结果表明,与现有生产数据对比,产能方程的符合率达到85%。水平井相对于直井的开发优势会随着层厚的增加而减弱,当层厚超过45 m时,二者产能倍比小于5。薄层开发时,建议15 mD以下采用分段压裂水平井,反之使用多分支井。研究结果将为海上低渗油田提产措施优选、开发方案调整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致密油藏直井多层缝网压裂产量递减分析
代立, 尹洪军, 袁鸿飞, 孟凡嵩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5): 50-5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5.008
摘要377)   HTML    PDF (1693KB)(169)    收藏

垂向多层发育的致密油藏常采用缝网压裂进行开采,从而改善储层渗透率,提高油井产量。为此建立直井多层缝网压裂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压裂后各层划分为人工裂缝区、改造区和未改造区。绘制分析Blasingame产量递减典型曲线,曲线分为7个流动阶段,总裂缝长度一定时,裂缝半长短的储层流体渗流率先到达未改造区,流体渗流阻力大,Blasingame曲线靠下;总改造体积一定时,各层改造体积差异越大,Blasingame曲线越靠下。用所建立的模型,对实测生产资料进行解释,获得各层裂缝半长、改造区渗透率等相关地层参数,该模型对进行多层缝网压裂直井产量分析具有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聚驱后自适应驱油体系注入参数优化
刘丽, 马映雪, 曹瑞波, 周士新, 李志浩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5): 56-6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5.009
摘要391)   HTML    PDF (2153KB)(186)    收藏

为了聚驱后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通过室内实验方法,对聚驱后自适应体系中预交联凝胶颗粒(PPG)和三元复合体系的质量浓度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自适应体系中PPG质量浓度为400 mg/L、聚合物质量浓度为1 200 mg/L、注入量为0.5 PV时,聚驱后自适应驱油体系进一步提高采收率18.25%,总采收率达到71.2%,效果最优;与聚驱阶段相比,高渗层的累积吸液比例降低15.00%,中、低渗层累积吸液比例分别增加6.50%、8.97%;中、低渗层采收率分别增加5.07%、9.49%,高渗层采收率增加3.63%。可见优选体系可以起到更好的调剖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抗盐聚合物驱污水回注对油层的伤害研究
黄斌, 黄立凯, 傅程, 赵晶, 丁畅, 张庭玮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4): 33-3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4.006
摘要297)   HTML    PDF (1695KB)(83)    收藏

采用14种不同水质污水进行了室内流动性实验,利用岩心的渗透率损失率将各污水回注的伤害程度划分为低、中等、高。结果表明,影响岩心渗透率损失程度的因素排序为:悬浮物质量浓度>油质量浓度>抗盐聚合物质量浓度>普通聚合物质量浓度。残余抗盐聚合物质量浓度较高的污水具有更强的堵塞能力。针对空气渗透率为200 mD的岩心,低伤害程度回注的要求下,当悬浮物和油的质量浓度均为10 mg/L时,抗盐聚合物驱污水需控制聚合物质量浓度在200 mg/L以下,而普通聚合物驱污水需控制聚合物质量浓度在300 mg/L以下。研究结果对抗盐聚合物驱污水回注水质处理指标和油层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朝阳沟油田杨大城子油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殷代印, 张旭东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4): 39-4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4.007
摘要334)   HTML    PDF (2330KB)(136)    收藏

多年水驱开发,与扶余油层相比相同渗透率级别杨大城子油层表现出含水率上升快、注水压力高、开发效果差等问题。为了找出问题的原因,对杨大城子油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首先分别应用CT扫描和恒速压汞技术测量不同渗透率级别杨大城子油层和扶余油层共18块天然岩心的微观孔隙结构,研究喉道半径、孔隙半径、孔喉比、配位数等微观孔隙结构分布频率及变化规律,然后进行多参数线性回归分析,明确影响储层渗透率大小的主控微观孔隙结构参数,最后与相同渗透率级别的扶余油层岩心相对比。结果表明,对于储层渗透率相同的杨大城子油层与扶余油层,平均孔隙半径相差不到1%,而喉道半径、孔喉比、配位数等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分别相差17.4%、8.9%、5.2%,是决定储层渗流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分布特征及封堵方法
刘国超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4): 46-5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4.008
摘要441)   HTML    PDF (1851KB)(111)    收藏

大庆油田葡I 组油层大部分已进入后续水驱阶段,累计采出程度57%左右,仍有40%以上的地质储量留存地下。聚驱后葡I组油层优势渗流通道普遍发育,低效无效循环严重。综合应用取心资料、测井资料及注采动态变化资料,识别出优势渗流通道纵向上主要发育在葡I2、葡I3单元底部,平面上主要发育在河道砂体内部,且大部分平行于古水流方向。优势渗流通道厚度占10.6%,剩余储量占7.8%,吸水比例高达60.2%。为有效封堵聚驱后优势渗流通道、控制低效无效循环,自主研发具有较高弹性及强度的PPG颗粒。室内流动实验表明,PPG颗粒具有较好的抗剪切性能,可以进入油层深部封堵优势渗流通道。驱油实验表明,PPG/弱碱三元复合体系聚驱后提高采收率可达15.6%,较弱碱三元驱提高3.3%,节约聚合物用量28%。该研究成果可为油田的持续高效开发提供强力技术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FD某油田碳质泥岩层钻井坍塌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苏延辉, 耿学礼, 郑晓斌, 李文良, 黄毓祥, 史斌, 张静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4): 53-5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4.009
摘要414)   HTML    PDF (2234KB)(122)    收藏

CFD某油田2h井水平段着陆前钻遇碳质泥岩层发生坍塌,影响钻井时效,为满足该油田后续钻井需求,针对性开展坍塌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综合分析钻井液性能与井壁坍塌的关联性、坍塌掉块的层理结构和黏土矿物组分,确定钻井液密度低、封堵性能和抑制性能不足是碳质泥岩层坍塌的主要因素。从力学对策方面,基于强度各向异性模型建立了井斜与坍塌压力的关系曲线,为钻井液密度的选择提供指导。从化学对策方面,通过抑制剂和封堵剂的优选,加入体积分数分别为1%聚胺抑制剂+5%细目碳酸钙+1%纳米封堵材料后的钻井液岩屑回收率达91.39%,高温高压失水降低22.41%,坍塌掉块的点荷载强度降低率从优化前的32.45%降至13.6%。研究结果为解决实物资料少及现场亟需钻井防塌措施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TiO 2基纳米容器的制备及抗腐蚀性能
武亚琪, 陈曹玥, 刘琳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3): 7-1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3.002
摘要309)   HTML    PDF (2290KB)(258)    收藏
采用NaF刻蚀法和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二氧化钛@二硫基噻二唑@二氧化硅(TiO2@DMTD@SiO2)纳米容器。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纳米容器的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视频光学接触角测量仪测试了涂层的亲水性,并通过电化学测试了涂层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掺杂TiO2纳米容器的环氧树脂涂层接触角最大,其接触角为71.9°,并且与空白涂层相比,在质量分数3% NaCl溶液中浸泡1~7 d后,具有更高的耐腐蚀性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石油沥青针入度与温度的关联研究
张小英, 徐传杰, 张强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3): 13-1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3.003
摘要547)   HTML    PDF (1408KB)(160)    收藏
针入度是表征沥青产品软硬程度和中温抗疲劳的技术指标,也是针入度分级体系的分级指标。相关文献都得出针入度的对数与摄氏温度具有非常高的相关性。但是所有文献均未涉及针入度的对数或针入度的双对数与摄氏温度、绝对温度的倒数之间的关联研究。为了探索针入度分级体系、黏度分级体系和Performance Grade分级体系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两种原油生产的10个沥青产品研究了15、25、30 ℃的针入度的对数和双对数分别与摄氏温度、绝对温度的倒数之间的线性相关性以及这些线性相关性的斜率和截距之间的线性相关性。通过相关系数的对比发现,国内外检索到的文献中存在将近80年的针入度的对数与摄氏温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并不是表征针入度与温度之间的最优线性关系,针入度的对数与绝对温度倒数的线性相关性高于针入度的对数与摄氏温度的相关性。针入度的对数与绝对温度的倒数的线性方程中斜率和截距之间也具有很高的线性相关性。研究发现,文中所有沥青的针入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均可以用一个方程来表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水驱窜流通道精细识别方法研究
李承龙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3): 38-44.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3.007
摘要351)   HTML    PDF (833KB)(135)    收藏
目前,针对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未形成完善的窜流通道识别方法,应用中存在评价指标体系不符合矿场实际、识别方法具有较强局限性、在小层级识别结果存在较大误差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通过深化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窜流特征,引入砂体对应关系、单井小层渗透率等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利用模糊数学分析法和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建立窜流通道识别模型,分析单井小层指标,精细识别小层窜流通道,并进行矿场验证。结果表明,由于分析了压敏效应、启动压力梯度影响,首次引入砂体对应关系等指标,评价体系及识别结果更符合矿场实际;共识别出窜流通道9条,由于施工因素影响,1条窜流通道未识别。识别结果与矿场实际基本吻合,证明了所建方法的准确性,可为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开发调整提供技术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煤层注气强化开采流固耦合效应研究
未志杰, 康晓东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3): 45-5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3.008
摘要355)   HTML    PDF (1990KB)(93)    收藏
为准确表征煤层气藏强化开采过程中的复杂地质力学效应,同时考虑多孔介质全组份多过程物质运移特征,构建了煤层气藏强化开采全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开发了相应的数值模拟算法,并据此进一步剖析了地质力学效应以及注入气组成对孔渗参数及注采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应力效应与基质膨胀/收缩作用均可显著地影响孔隙度与渗透率,但两者作用方向相反,注入CO2诱发的基质膨胀可使注入井附近渗透率损失近90%。随着杨氏模量的增大或者基质形变强度的降低,CO2突破时间提前,导致煤层气产量及CO2埋存量降低。研究成果可为煤层气产能准确预测及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盐油藏无机凝胶与泡沫复合调驱研究
何欣, 卢祥国, 曹伟佳, 陈超, 徐浩, 张立东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3): 52-5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3.009
摘要344)   HTML    PDF (1359KB)(69)    收藏
吐哈雁木西油藏具有岩石胶结度较低、储层非均质性强和注入水矿化度高等特点,长期注水开发已经形成了优势通道,现有技术难以满足深部液流转向。以目标油藏储层地质特征和流体特性等为模拟对象,开展了无机凝胶与表面活性剂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DWS)溶液具有良好抗盐性。无机凝胶(硅酸钙或硅酸镁)对DWS溶液影响不大,表明实施交替注入调驱的驱油效果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当表面活性剂与原油发生乳化作用时,“贾敏效应”可以产生附加渗流阻力和液流转向效果,因而采收率呈现较大幅度升高。在三种无机凝胶与表面活性剂和氮气组合方式中,“无机凝胶+表面活性剂溶液+气”交替注入方式注入压力较高,液流转向和扩大波及体积效果较好,因而采收率增幅较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碳酸盐岩顶部注气重力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刘子恒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2): 42-4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2.007
摘要184)   HTML    PDF (1558KB)(106)    收藏
针对我国大部分背斜构造、断鼻构造、盐丘构造和潜山构造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容易形成“阁楼油”,降低最终采收率的问题,采用顶部注气重力非混相驱替过程能够推移油水界面至生产井底之下,提高最终采收率。对顶部注气重力非混相驱替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对比分析水平注气和顶部注气驱替过程,结果显示顶部注气驱替过程采出程度均高于水平注气驱替过程,同时对比分析四组顶部注气重力非混相驱替过程,结果显示降低注气速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大最终采收率,但驱替全过程持续时间增幅剧烈。研究表明,重力分异作用能增大最终采收率;同时在考虑时间的成本上,顶部注气非混相驱替过程存在极限注气速率,标定值为2 mL/h。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含油污水下向流过滤器集水单元结垢沉积行为及影响研究
黎志敏, 庞艳萍, 张菁, 孙熙彤, 戚向东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2): 47-53.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2.008
摘要237)   HTML    PDF (3260KB)(92)    收藏
以改善油田污水水质、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平稳性为目标,结合下向流过滤器集水工艺的特征及其在生产运行中暴露的问题,分析了集水单元结垢沉积物的特性。考虑集水单元的材质及结构布局,建立模拟实验装置,研究了过滤速度、采出污水聚合物质量浓度对结垢沉积行为的影响,得出实验条件下的结垢沉积规律,明确了集水单元布孔支管构造形式对结垢沉积的影响,揭示了集水单元结垢沉积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集水单元结垢沉积物以FeS和Fe2O3为主,同时有一定量的CaCO3和硅铝酸盐,与集水管内壁高强度聚集和黏结,这种沉积行为受温度、过滤速度和水质特性的共同影响。地面系统水温环境适宜硫酸盐还原菌的繁殖,其借助表面结垢物的掩护而加速集水单元基体的垢下腐蚀,过滤速度具有“成垢”和“剥离”的双重作用机制,采出污水见聚则会引起“共沉积”与“螯合增溶”的综合效应,同时集水单元构造结构决定的电偶腐蚀也加剧结垢沉积行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区块主力油层聚驱后变流线井网调整研究
杨文武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2): 54-5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2.009
摘要231)   HTML    PDF (1145KB)(64)    收藏
B区块主力油层经过水驱和聚合物驱开发以后,仍有一定程度的剩余油未采出,需要进一步挖潜。通过数值模拟、密闭取心井资料及水淹层测井解释资料分析,对区块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状况及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聚集在分流线附近,其含油饱和度高于主流线2.35%;纵向上主要分布在葡Ⅰ2和葡Ⅰ3单元。为此,开展了变流线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分析了不同变流线方式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认为分流线加密为最佳调整方式。在此基础上,根据B区块地质特征和井网现状,设计了3个井网调整方案。经过对比分析,优选加密调整转变流线方案。数值模拟预测表明,调整可提高采收率1.26%,结合高浓度聚驱可提高5.1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M5区块碳酸盐岩酸压导流能力实验研究
王恩博, 徐春碧, 高菲鸿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2): 60-6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2.010
摘要220)   HTML    PDF (1801KB)(81)    收藏
M5区块为典型的低孔、低渗致密碳酸盐岩储层。这类储层的生产井天然产能低,很难达到经济开采极限。为了达到更为理想的增产改造效果,现场多用酸压技术作为此类油气藏实施增产的措施。酸压改造后的裂缝导流能力是评价储层压裂改造效果的重要依据,而裂缝导流能力受裂缝表面形态、有效应力等因素影响,因此预测裂缝导流能力和表征在有效应力作用下裂缝壁面非均匀程度对于产能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以该区块岩心为实验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理论—模拟”的研究方法,引入岩石力学中应力集中理论,利用定量分析壁面接触过程中开度变化规律建立导流能力计算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验证。主要从裂缝表面数字化表征模块和导流能力计算模块开展研究。研究结果对提高该区块生产井后期储层改造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埕岛油田高质量浓度返排液量控制指标研究
吕家兴, 侯磊, 刘芳媛, 朱振宇, 王玉江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1): 34-3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1.006
摘要297)   HTML    PDF (904KB)(54)    收藏
油井酸化作业返排液直接进入集输系统会造成破乳剂等常规处理药剂效果变差或失效,埕岛油田返排液分为高质量浓度和低质量浓度两种。高质量浓度返排液用作业船运回岸上处理,低质量浓度返排液直接进入地面集输系统处理,返排周期长且易受海况影响。为了在现有原油脱水工艺下对高质量浓度返排液量进行合理规划,分析了酸化返排液中影响油水分离的因素,监测2口酸化油井返排液量及水相指标,进行返排液与进站原油混合热沉降对比实验。根据破乳效果和联合站外输原油含水率,量化出关键控制指标为:酸化油井水相pH高于6,铁离子质量浓度低于250 mg/L;辅助控制指标为:返排量达到酸液6倍。形成了易于现场操作的返排液进入集输流程的检验方法,在不增加新的处理流程下适当缩短进入集输系统所用时间,有助于增加油井生产时率,提高经济效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寒地区新建庆哈输油管道生产运行参数优化
魏立新, 郑立龙, 李文忠, 欧阳欣, 初勇强, 刘俊博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1): 39-44.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1.007
摘要214)   HTML    PDF (1359KB)(93)    收藏
对输油管道进行生产运行参数优化,可有效降低运行能耗,提高管道输送的经济效益。针对高寒地区新建庆哈输油管道,以生产运行能耗最低为目标,以温度约束、压力约束、输油泵工作特性约束等为约束条件建立了生产运行参数优化模型。为提高求解效率,采用混合PSO⁃Powell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热能损失降低了38.3%,压能损失升高了90.3%,总能耗损失降低了26.3%,节能效果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天然水驱稀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策研究
李福堂, 辛春彦, 吴琼, 李佳慧, 王博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1): 45-4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1.008
摘要266)   HTML    PDF (1192KB)(139)    收藏
南堡陆地浅层油藏为典型复杂断块油藏,按照油品划分60.9%的地质储量属稀油油藏,具有边底水活跃,油藏断块小,含油面积小的地质特征。目前其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水驱采出程度低,采收率低,急需开展技术攻关提高油藏采收率。针对油砂体含油面积小且天然能量充足的油藏地质特征,以高63⁃10断块NmⅡ4②小层为典型单元,提出采用深部吞吐驱油方式,该驱油方式可以提高油藏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具有小规模、低投入且调整灵活的技术优势,为同类油藏特高含水阶段开发调整提供技术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段平移相渗曲线方法校准网格粗化效果
张继成, 闫志明, 范佳乐, 包智魁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1): 50-5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1.009
摘要272)   HTML    PDF (2767KB)(120)    收藏
网格粗化就是保持粗化前后两个模型的油藏物性与渗流特征尽可能相同,从而保证模型粗化前与粗化后具有相同的开发效果。采用调和平均和算数平均对渗透率进行粗化,发现粗化后的采出程度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与粗化前存在一定的差别。基于油藏工程理论推导得到油、水相对渗透率(Kro/Krw)与含水饱和度(Sw)的关系曲线的斜率与截距和水油比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的斜率与截距存在函数关系,可以反推得到粗化后的相渗曲线。通过研究发现,相渗曲线的平移距离和水油比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拟合直线的截距存在线性关系,进而可以计算得到相渗曲线的平移距离。采用实际油田数据对相渗平移规律进行验证,粗化后与粗化前的水油比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误差为3.16%,精度较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多元回归的套管钢含CO 2/H 2S腐蚀速率预测
陈昊, 杨二龙, 纪大伟, 李宜霖, 赵亮, 杨云清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1): 58-6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1.010
摘要260)   HTML    PDF (1203KB)(104)    收藏
目前,关于含CO2/H2S井筒中油套管腐蚀速率研究是当前腐蚀与防护领域研究的热点。为准确研究油套管腐蚀情况,预测腐蚀速率,首先采取失重法研究不同腐蚀时间下油套管的腐蚀速率,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其次,将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内容相结合,借助Table Curve 3D软件进行多元回归,确定腐蚀速率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腐蚀速率随时间增加而不断减小,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R2为0.989 3,误差较小。多元回归所建立模型能够准确预测腐蚀速率,误差在5%以内,满足精度要求,能够为现场油气井安全评价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致密油注水吞吐影响因素研究及数学模型建立
王君如, 杨胜来, 曹庾杰, 王梦雨, 许洋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6): 26-3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6.005
摘要294)   HTML    PDF (1567KB)(169)    收藏
近年来,水平井压裂注水吞吐技术已成为致密油的主要开发技术。初期获得较高产量,但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出现产量递减快、油水置换效率低等问题。利用新疆吉木萨尔油田致密油资料,通过室内岩心注水吞吐实验和单井注水吞吐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注入量、注水吞吐时机、注入速度、吞吐轮次、焖井时间、采液速度等参数对注水吞吐采收率的影响,明确了注水吞吐影响因素依次为吞吐轮次、注入量、焖井时间、注入速度、采液速度。建立单井注水吞吐地质模型,对注水吞吐影响因素进行多元非线性拟合,首次推导出注水吞吐五参数和三参数经验公式,预测误差均在8%以内,为研究区及类似的致密油藏注水吞吐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Q57区Ⅲ1、3层剩余油潜力与分布规律研究
卓兴家, 范佳乐, 张继成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6): 32-3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6.006
摘要359)   HTML    PDF (2521KB)(113)    收藏
目前,目标油田BQ57区由于边水活跃造成油层采出程度低,因此需要对BQ57区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以期在热采过程中获得较好的效果。通过研究BQ57区Ⅲ1、3层纵向及平面上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得到剩余油总量为43.22×104 t。纵向上:Ⅲ11层地质储量为17.76×104 t,剩余地质储量为14.72×104 t,采出程度为17.19%;Ⅲ12层地质储量最小,为5.79×104 t,剩余油较少,为4.86×104 t,采出程度为16.09%;Ⅲ31层剩余油最多,为15.4×104 t,采出程度为11.20%;Ⅲ32层剩余油为8.26×104 t,采出程度为6.17%。平面上:水下分流河道的剩余地质储量比例为52.87%,由于其分布面积最大,因此其剩余油所占比例最高,储量丰度值也最高;前缘席状砂微相所占剩余油比例为44.98%,其丰度值较高。由于后期井网调整需要结合单井产能,因此井网调整的部位应优先考虑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席状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致密油直井缝网压裂初期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王威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6): 37-4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6.007
摘要305)   HTML    PDF (1558KB)(102)    收藏
缝网压裂技术是大庆油田开发外围致密油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了探索和提高缝网压裂的压裂效果和经济效益,必须进一步研究其初期产能的影响因素。针对传统的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的初期产能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度差别不大的问题,应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原模型进行修正,分析了压后初期产能和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实用性与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不改变地层渗流场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地层压力,加大施工规模,可提高致密油藏直井缝网压裂的效果。该方法为致密油直井缝网压裂方案的设计和效果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的岩心切片渗流通道研究
刘博伟, 牟松茹, 李彦来, 张墨, 张文童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6): 43-4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6.008
摘要372)   HTML    PDF (5846KB)(113)    收藏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以其能够处理复杂几何边界,在数字岩心多孔介质流动模拟中被广泛应用。以渤海S油田东营组储层数字岩心切片为研究对象,在图像处理基础上,运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开展二维孔隙流动模拟及速度场表征,通过改变模拟条件,分析不同生产压差、孔喉优化对切片渗流通道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压差仅能改变各通道的渗流速度;岩石孔径是影响渗流通道分布的主要因素;孔喉优化能够有效调整渗流通道,提高微观孔隙波及程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实际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的渗吸实验研究
曹庾杰, 杨胜来, 王君如, 王梦雨, 于家义, 王敉邦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5): 24-2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5.005
摘要408)   HTML    PDF (1979KB)(323)    收藏
采用低渗透砂岩岩心进行实际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的渗吸实验,分析低渗透砂岩注水吞吐过程中的渗吸规律,并与常温常压渗吸实验进行了对比。实验表明,常温常压渗吸效率为18%~24%,平均为21%;前6 h岩心渗吸速率最快,为0.8~1.7 %/h。实际地层温度压力条件渗吸效率为24%~31%,平均为27%;第1轮次渗吸速率最快,为2.6~3.6 %/h。与常温常压渗吸相比,实际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能提升渗吸效率5%~7%,渗吸速率也明显高于常温常压渗吸,分析认为实际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可增加渗吸动力、减小渗吸阻力,更有利于发生油水置换。建立了渗吸深度理论计算模型,得出岩心渗吸波及的深度为0.25~0.63 cm,认为前期快速渗吸阶段进入的深度属于厘米级范围,渗吸深度随渗吸效率的增加而增加。综合研究认为,提高地层压力和进行大面积压裂可有效提高渗吸效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上疏松砂岩油藏高含水期水驱开发规律研究
张运来, 张吉磊, 周焱斌, 许亚南, 欧阳雨薇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5): 30-3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5.006
摘要372)   HTML    PDF (1559KB)(193)    收藏
海上稠油油田开发中后期主要采用强注强采开发方式,在这种大液量冲刷下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水驱油效率发生变化,给油田高含水期的水驱开发规律认识带来了难度。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储层在长期注水冲刷过程中的各特征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于高孔高渗储层经过长期注水冲刷后,孔隙度变化不明显,渗透率明显增大,易形成无效循环通道;孔隙微观变化特征明显,出现孔喉半径增大、渗流能力增强的变化规律;随着驱替倍数增加,等渗点右移,残余油饱和度下降,驱油效率提高近10%。研究成果验证了海上陆相疏松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产液量2 000 m3/d的先导试验,为海上油田高含水期开发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稠油油藏蒸汽吞吐转蒸汽驱可行性研究
金忠康, 王智林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5): 36-4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5.007
摘要422)   HTML    PDF (1493KB)(129)    收藏
以J油田W区块为例,综合筛选标准、理论计算及数模优化方法,评价油藏属性、物质基础及开发现状,形成蒸汽吞吐转蒸汽驱可行性的评价方法,进而确定目标区转蒸汽驱适应性:研究区块储层物性参数与蒸汽驱筛选标准符合良好;远井地带剩余油饱和度高,增油储量基础好;井间形成有效热连通,吞吐阶段储层预加热程度可满足转蒸汽驱需求。基于此优化蒸汽驱关键参数,确定蒸汽吞吐转蒸汽驱最优技术策略。优选在蒸汽吞吐阶段采收率达到15.20%时转换为注汽3个月,注汽速度为133.33 t/d,停注1个月的间歇注汽,蒸汽干度为0.60,采注比为1.3的蒸汽驱开发方案。预测表明,当油汽比达到0.12时,最终采收率达42.3%,较蒸汽吞吐提升29.6%。研究为稠油油藏蒸汽吞吐转蒸汽驱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为其他同类型油藏技术策略的制定提供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裂缝性油藏微乳液配方优选及驱油效果
赵洪鹏, 姜贵璞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5): 42-4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5.008
摘要365)   HTML    PDF (1499KB)(239)    收藏
为筛选出最优微乳液驱油体系,以微乳液性能对孔隙剩余油的影响为指标进行优选,通过分析裂缝性岩心驱油实验和孔隙剩余油分布规律,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证明微乳液驱提高采收率的显著效果。结果表明,最佳微乳液体系:正辛烷8 mL,水8 mL,质量分数为4.5%的羧基甜菜碱、6%的正丁醇、5%的NaCl的微乳液体系的粒径分布范围较小,具有较高的黏度,较强的稳定性和较小的含孔隙剩余油比例。与水驱相比,微乳液驱采收率增幅可达10.8%,最终采收率高达49.7%,说明微乳液驱油体系采收率提高效果显著。含剩余油孔隙比例随孔隙半径的减小而减小,表明孔隙半径对剩余油分布有显著影响;与基质岩心相比,裂缝性岩心的含剩余油孔隙比例较大,驱油效率相对较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杏六区薄差储层水驱油特征
殷代印, 陈省身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4): 22-2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4.004
摘要489)   HTML    PDF (1432KB)(108)    收藏
通过对杏六区薄差储层典型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筛选,采用流动系数作为权重系数对单层归一化后的曲线进行复合,得到复合相对渗透率曲线。由复合相对渗透率曲线可知,杏六区薄差储层具有残余油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小,驱油效率低,共渗区范围较窄的相渗特征。根据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含水率和采出程度,得出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关系曲线分为“凸”型和“S”型两种。通过研究杏六区薄差储层的驱油效率与渗透率、原油黏度、驱替压力梯度的关系曲线可知,驱油效率随渗透率、驱替压力梯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地层原油黏度的增加而降低。对驱油效率与微观结构孔隙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孔隙半径与驱油效率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小,仅仅为0.090,驱油效率和喉道半径之间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437;另外,微观孔隙结构参数中孔隙半径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较小,喉道半径与孔喉比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较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聚合物驱结合井网调整技术剩余油实验研究
刘凡, 周文胜, 谢晓庆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4): 28-33.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4.005
摘要315)   HTML    PDF (1695KB)(140)    收藏
过室内物理实验模拟研究聚合物驱结合井网调整技术的开发效果,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了改变井网的聚合物驱油的开发效果及剩余油分布。宏观室内物理实验应用微电极技术,研究改变注采井网系统的聚合物驱调整技术的开发效果和剩余油分布。微观室内物理实验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聚合物驱前后剩余油在高低渗岩心孔隙中的微观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注采井网系统的聚合物驱调整技术,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改善驱替前缘推进不均匀的情况,扩大波及体积;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吸水剖面,在聚合物后续水驱阶段提高中低渗层大孔隙产量。同时,由于井网调整后减小了注采井距,可以在减少注入量的同时提高产油量。驱替结束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低渗层未波及到的区域,以及低渗层中、小孔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原油脱气对低渗透油藏有效驱替压差的影响
罗沛, 秦正山, 罗毓明, 谢晶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4): 34-3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4.006
摘要504)   HTML    PDF (903KB)(215)    收藏
地层原油脱气导致渗流阻力增大,严重影响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以卫城某油藏为例,通过稳态法水驱油实验,研究了原油黏度变化对油水两相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进而研究了启动压力梯度变化对低渗透油藏有效驱替压差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层原油脱气后,随着原油黏度的增大,启动压力梯度增大,导致井间有效驱替压差减小,当注采压差较小时,将难以建立有效驱替;提出了针对这一问题的应对措施。研究成果对于低渗透油藏注采井网设计及后期的治理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含水砂岩油藏二类油层聚驱上返研究
付洪涛, 孙丽艳, 郭春萍, 金艳鑫, 何晨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4): 38-4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4.007
摘要358)   HTML    PDF (2343KB)(168)    收藏
针对目前砂岩油藏二类油层开发过程中存在动用程度低、高含水、原油采收率低等问题,提出一套井网、多套层系、注聚开发、逐层上返开发二类油层的方法。对大庆杏十二区葡I1-2层上返注聚孔隙体积、注入速度、注聚合物量、段塞组合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对杏十二区葡I1-2层进行上返注聚开发,当注入量为1 PV,注入速度为0.16 PV/a,注聚合物量为1 200 mg/L⋅PV,先注入高质量浓度聚合物段塞,再注入低质量浓度聚合物段塞,采收率达到了50.11%,较预测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0.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析蜡温度确定方法的研究与分析
王敉邦, 杨胜来, 郑祖号, 于涛, 杨灿, 郭斐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4): 43-4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4.008
摘要727)   HTML    PDF (1553KB)(292)    收藏
选择合适的析蜡点测试方法可降低方案成本。采用4种测试方法测定了SY油田和KF油田高凝油在不同条件下的析蜡点。研究发现,显微观测法、差示热量扫描法、激光法、流变法所测析蜡温度依次降低,根据测试条件可依次划分为析蜡结晶温度、临界蜡沉积温度、沉积影响温度;析蜡温度与含蜡量高低无关,受高碳数石蜡影响较大;饱和压力附近含气原油析蜡温度最小,与脱气原油相比下降9 ℃;脱气原油压力从0.1 MPa增至24 MPa析蜡温度增加3.1 ℃;含气原油相同压力下剪切速率从10 s-1增至1 191 s-1时析蜡温度下降了2.9 ℃;受沥青质沉积影响,压力低于15 MPa后沉积影响温度高于临界蜡沉积温度;流变法测试结果满足工程需要,结合实验结果建议采用活化能法处理。该研究可以为工程中析蜡温度的选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上稠油低温热化学机理研究与应用
刘义刚, 宋宏志, 邹剑, 周法元, 孙玉豹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3): 27-30.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3.005
摘要392)   HTML    PDF (853KB)(158)    收藏
稠油油田存在汽窜、含水率上升、低产低效井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低温热化学技术,利用自主研发的适应于海上稠油油田高效开发化学体系—磺酸盐类化学体系L⁃B,协同低温蒸汽的热作用,达到降本增效并提高驱油效率的目的。该体系的静态洗油效率达28.7%。在56 ℃与原油的界面张力为0.086 mN/m,相比于原油与地层水的界面张力降低了99.3%。120 ℃驱油效率可达65.00%,相比于同等温度蒸汽驱提高了8.50%,达到了200 ℃的驱油效果。该技术在渤海某油田应用后,单井最高日产油达32 m3,提高了52.4%,对海上稠油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喇嘛甸油田二类B油层聚驱渗流特征研究
曹广胜, 隋雨, 杜明宇, 桑丛雨, 刘艺佳, 李世宁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3): 31-3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3.006
摘要399)   HTML    PDF (2961KB)(99)    收藏
喇嘛甸油田目前注聚对象已全面转向二类油层。与二类A油层相比,二类B油层非均质性严重、渗透率低,已投产的二类B油层聚驱开发效果不理想。为此,开展二类B油层聚驱渗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岩心渗透率的升高,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等渗点向右移动,两相跨度增大;提高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和注入质量浓度可使曲线右端点右移,开发效果更好;聚合物驱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随着聚合物溶液质量浓度的上升而增大,随岩心渗透率的降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聚合物驱阻力系数与分流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阻力系数出现峰值时,分流率出现峰值,之后高渗透层分流率上升;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溶液质量浓度越高、渗透率级差越大,高渗透层分流率上升越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抗盐聚合物段塞优选及试验区见效分析
李 波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3): 37-4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3.007
摘要427)   HTML    PDF (1278KB)(123)    收藏
为提高LH 2 500万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驱替效果,进行了单段塞和多段塞驱油实验,通过实验确定A块试验区采用段塞组合方式和注入方式为0.2、0.6、0.2 PV(1 800、1 500、1 200 mg/L)。A块试验区与常规2 500万聚合物区块相对比,注入压力上升幅度基本一致,但油层动用特别是薄差层动用更好,注采能力保持更好;注入相同PV条件下,采出井含水率降幅更大,见效更快,好于注常规2 500万聚合物区块;采出分类井在含水率降幅、受效时间、受效井比例存在差异,III类井指标要好于I、II类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包油型乳状液粒度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宋文玲, 刘凯新, 周朝辉, 韩伟宁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3): 43-4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3.008
摘要666)   HTML    PDF (1565KB)(275)    收藏
利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对不同条件下制备的水包油型乳状液粒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包油型乳状液粒度随活性剂的质量分数增加而减小,当活性剂的质量分数达到0.5%时,乳状液体系很稳定,粒度随静置时间变化较小;聚合物的加入使水包油型乳状液粒度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在一定剪切速率范围内,水包油型乳状液粒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减小,当剪切速率超过6 000 r/min时,粒度几乎不随剪切速率发生变化;剪切达到一定时间后,乳状液粒径随剪切时间变化很小;在低剪切速率下,剪切时间较短时形成的乳状液体系不稳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含水油田优势流场识别调整研究
张志超, 秦忠诚, 吴公益, 卢海洲, 柏明星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3): 48-5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3.009
摘要466)   HTML    PDF (903KB)(165)    收藏
针对砂岩油田高含水后期油层优势流场严重发育,制约水驱采收率进一步提高的难题,应用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确定了油藏平面各优势流场影响因素的权重大小,得到了小层平面流场的模糊综合评价值及不同强度流场区域的油水井对分布状况。对优势流场区水井减注、调层及补孔治理,对弱流场区欠注水井增注调整。应用该方法对V油田某区块小层平面的优势流场判断,其中优势流场区井对7个,强优势流场区井对5个。对存在于优势流场区中的12个井组进行水井减注、封堵调层、补孔、油井合理配产、封堵等工艺。对部分欠注水井增注调整,全区综合含水率下降了1.1%,累积增产原油2.2×104 t,取得了较好的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适用于致密砂岩储层气湿反转剂筛选与评价
汪杰, 周福建, 姚二冬, 张乐, 李源, 谭艳新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2): 18-2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2.004
摘要411)   HTML    PDF (1415KB)(229)    收藏
通过接触角测试和可注入性实验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含氟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氟碳纳米液在致密砂岩储层的气润湿性改变能力和注入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化学剂,氟碳纳米液CRS⁃850具有较好的气润湿反转效果,岩心表面接触角从45.6°增加到92.1°,由强水湿转变为气相润湿;处理前岩心自吸盐水量0.360 8 g,处理后自吸量下降至0.020 6 g,岩心自吸量下降幅度达98.85%。最大自吸速率从0.053 g/min下降至0.002 g/min;气润湿反转剂显著提高岩心内部液相渗流能力,增加气驱渗透率,岩心气驱渗透率恢复效果显著,在气驱盐水基础上提高了501.69%~673.91%,表明气润湿反转剂有利于致密砂岩储层解除液相伤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