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全年目录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Vol.32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封面目录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1): 0-.  
摘要295)   HTML    PDF (2005KB)(62)    收藏
当期封面目录及封底作者如需要请自行下载PDF文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RAFT无皂乳液聚合制备衣康酸改性聚苯乙烯乳液
曹景强, 张 欢, 王阳, 孙鹏飞, 高传慧, 武玉民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1): 1-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1.001
摘要647)   HTML    PDF (1493KB)(370)    收藏
采用一种RAFT活性聚合的新方法制备衣康酸改性聚苯乙烯纳米粒子。首先合成用于活性聚合的小分子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剂三硫代碳酸酯(DBTTC)。然后采用无皂乳液聚合的方法,以生物质原料衣康酸为共聚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在丙酮/水溶液中进行苯乙烯共聚反应,合成了粒径分布窄的聚苯乙烯乳液。分别研究了苯乙烯(St)/衣康酸(IA)单体配比、丙酮/水配比、反应温度以及DBTTC用量等对乳液粒径的影响。用激光粒度分布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凝胶渗透色谱(GPC)、表面张力仪和电导率仪对乳液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温度为78 ℃,n(St)/n(IA)为10,n(DBTTC)/n(St)为0.064,n(丙酮)/n(水)为4∶6,可获得平均粒径为98 nm的聚苯乙烯纳米乳胶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Y分子筛中硅铝桥羟基结构调变规律的理论研究
郑健, 李 强, 秦玉才, 宋丽娟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1): 6-1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1.002
摘要585)   HTML    PDF (1754KB)(424)    收藏
Y分子筛中B酸的酸性在催化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其结构的变化反应了B酸的强弱。采用周期性模型模拟了HY、[AlO]+/HY及 [Al(OH)]2+/HY中B酸位置的稳定结构,从第一性原理和分子动力学两方面研究了B酸中心的结构变化与周围微环境的关系。通过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和分子力学统计结果发现,非骨架铝物种的加入增加了B酸的强度,且与H原子在12元环上的分布数量有关系,H原子越少,其酸性越强。B酸中心H原子与O原子结合能力越弱,并且H原子失去电子越多,B酸酸性越强。非骨架铝的加入能增强B酸的酸性,且[Al(OH)]2+非骨架铝物种对B酸性质的影响明显。研究可为分子筛B酸调变提供理论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离子液体烷基化油中氯代烃生成机理的探究
魏玉卿, 朱建华, 武本成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1): 13-1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1.003
摘要376)   HTML    PDF (1635KB)(243)    收藏
利用离子液体催化异丁烷与2⁃丁烯生产烷基化油已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烷基化油中氯代烃生成机理的研究对于提高汽油的清洁环保性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原子系数矩阵法确定了生成氯代烃反应体系的独立反应数及一组独立反应,利用热力学方法计算了该反应体系中各独立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及平衡常数,据此可判断各独立反应在指定条件下发生的可能性,分析结果可为烷基化油中氯代烃的生成机理研究提供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同钼基催化剂抑焦效果的对比分析
张海洪, 辛靖, 韩龙年, 田义斌, 侯章贵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1): 19-23.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1.004
摘要584)   HTML    PDF (1800KB)(298)    收藏
采用自制的水溶性钼基催化剂和油溶性钼基催化剂原位分解制备了MoS2(标记为MoS2⁃1和MoS2⁃2),并对两类MoS2进行XRD分析、粒度分析和SEM形貌分析表征以及反应性能评价,以探讨在悬浮床加氢反应中的抑焦效果。高压釜评价结果表明,加入油溶性催化剂时的转化率和生焦量均优于加入水溶性催化剂。XRD分析结果表明,MoS2⁃1的结晶状态较差,MoS2⁃2的各特征峰尖锐,结晶状态良好,可以活化氢分子为活化氢,降低生焦率。SEM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MoS2⁃2的直径以1~5 μm为主,MoS2⁃1直径以6~10 μm为主,MoS2⁃2粒径较小,粒度分布比较均匀,可提供更多的加氢活性中心提高反应的转化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F⁃T合成馏分油催化裂解多产低碳烯烃
龚亚兵,沈健,张继国,郑红霞,王贵云,宋业恒,王明党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1): 24-2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1.005
摘要560)   HTML    PDF (1250KB)(207)    收藏
在ACE(Advanced Cracking Evaluation)实验装置上,考察了ZSM⁃5、β、USY分子筛催化裂解F⁃T合成馏分油制备低碳烯烃的性能,以及温度、剂油质量比、质量空速对β分子筛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620 ℃、剂油质量比为8、质量空速为8 h⁃1,乙烯收率为4.22%、丙烯收率为31.08%、丁烯收率为19.96%、乙烯+丙烯+丁烯收率为55.2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J油田吸附滞留和不可及孔隙体积实验研究
王欣然,刘宗宾,李红英,瞿朝朝,颜冠山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1): 30-34.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1.006
摘要525)   HTML    PDF (1461KB)(195)    收藏
为定量描述吸附滞留孔隙体积和不可及孔隙体积在聚合物驱过程的变化情况,从而为渤海J油田聚合物驱方案优化提供重要依据,参照渤海J油田特征参数,依据相似原则开展了聚合物驱油以及产聚质量浓度测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质量浓度与吸光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能够较为可靠地用来计算产聚质量浓度;在聚合物相同质量浓度条件下,吸附滞留孔隙体积和不可及孔隙体积随岩心渗透率降低而增加;在驱替岩心渗透率相近的情况下,吸附滞留孔隙体积和不可及孔隙体积随注聚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加。渤海J油田吸附滞留孔隙体积为0.04~0.22 PV,不可及孔隙体积为0.12~0.22 PV。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稠油厚油层聚驱驱油效率和波及系数贡献研究
焦钰嘉,杨二龙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1): 35-40.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1.007
摘要657)   HTML    PDF (1624KB)(264)    收藏
M断块属于稠油厚油层油藏,进入聚合物驱开发后如何进一步挖潜和提高采收率尤为重要。过去在提高采收率理论研究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对采收率的影响,对于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研究较少。现有方法确定的驱油效率和波及系数存在精确度低的缺陷,且计算可靠性和准确性也无法得到验证。采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手段,以电阻-含油饱和度关系曲线为研究基础,研究了M断块聚合物驱油过程中不同层位及不同位置驱油效率与波及体积的变化特征,探讨了聚合物驱驱油效率与波及体积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值。结果表明,聚驱主要贡献为扩大各层波及体积,中渗层对于采收率贡献达到61.79%,其次是高渗及特高渗透层,贡献率为34.48%,而低渗层仅为3.7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红河致密砂岩油藏注CO 2可行性室内评价研究
周思宾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1): 41-4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1.008
摘要330)   HTML    PDF (1592KB)(192)    收藏
红河油田是典型的特低孔致密油藏,采用常规注水开发方式难以经济有效动用。采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手段,从CO 2与储层和地层原油的配伍性、注入能力及储层注入界限等方面,探讨了红河油田注CO 2开发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红河油田储层注CO 2流体不会产生堵塞,CO 2与储层原油配伍性较好;相同渗透率下,CO 2驱的注入指数为注水指数的8倍,且注CO 2驱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过程,注CO 2驱相对注N 2驱来说,突破的时间较长,在较低渗透率的时候,没有出现较快突破的情况;结合非线性渗流、恒速压汞实验技术,发现当渗透率低于0.08 mD时,注CO 2的压力梯度呈明显升高的趋势,确定0.08 mD是注CO2驱的储层渗透率下限。综合实验结果表明,红河致密油藏注CO 2驱开发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断层附近砂体精细预测方法研究
兰金玉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1): 47-5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1.009
摘要467)   HTML    PDF (2145KB)(152)    收藏
针对断层附近储层预测精度低的问题,将断层区域划分为“稳定区”和“复杂区”。通过精细解释断层“稳定区”层位,建立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改变了传统断层附近“稳定区”层位平滑插值解释无法避免相邻层砂体窜层现象,保证了断层“稳定区”层位和远离断层区的层位一样精确。利用泥岩层的相干体属性确定断层“复杂区”的位置,通过振幅属性识别断层“复杂区”范围,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方法,实现了对断层破碎区的反演属性值的计算,从而减少了因断层对地震反演精度的影响。利用此方法,断层附近地震反演砂岩厚度预测精度由80.4%提高到91.3%,提高了10.9%。该方法提高了断层附近砂体的描述精度,对断层附件砂体精细刻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辽西低凸起东营组储集层特征与发育控制因素
周庆安,罗顺社,官玉龙,归航,王国超,刘艺妮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1): 52-5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1.010
摘要300)   HTML    PDF (2906KB)(132)    收藏
辽西低凸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针对该区地质、地层和层序方面等认识不清的问题,应用层序地层学、物源体系分析和沉积岩石学等方法,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探讨了主要目的层东营组的沉积体系展布规律。通过构造-层序地层和沉积相开展整体和系统性研究。根据体系域不同的地质特征和各体系域界面不同的地震反射特征变化,划分出东二层序中低位体系域、湖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在此基础上对层序格架内沉积相类型及其有利砂体展布和分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区主要发育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等沉积体系。分析层序、构造活动和沉积环境,不同体系域沉积体系域发育特点和有利砂体展布规律,在此基础上综合储层物性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指出了研究区下一步有利的油气藏勘探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垂直管内水合物浆液流动特性的CFD⁃PBM数值模拟
侯朋朋,王春华,潘振,商丽艳,韦雪蕾,刘志明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1): 60-6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1.011
摘要565)   HTML    PDF (1855KB)(279)    收藏
深海天然气水合物在固态开采过程中,当温度、压力平衡被打破时,开采管路中的水合物浆液由液固(水合物颗粒、海水)两相变为气液固(天然气、水合物颗粒、海水)三相的流动。以水合物浆液的气相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CFD-PBM模型对气泡行为变化进行Fluent模拟,并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模拟结果与实验值吻合度较高。结果表明,PBM模型模拟的浆液流态分布较为均匀,气泡的大小在流动过程中主要从小气泡到大气泡;气泡的初始速度对管道水利提升速度影响较大;在浆液湍动能为0.5 m2/s3、气含率为0.3时,气泡会出现二次聚并破碎。通过CFD-PBM计算得到水合物浆液体系中气泡大小分布能够较好的预测水合物颗粒分解出气相后的浆液流动特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Unity3D的交互式虚拟油库培训系统研发
刘洋,满银霜,伞博泓,杜胜男,王卫强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1): 67-7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1.012
摘要651)   HTML    PDF (2431KB)(313)    收藏
油库储存了大量易燃易爆品,设备操作过程较为复杂,易发生事故,所以员工须经过培训后才能上岗。传统培训系统偏重理论层面,培训效果差。以Unity3D作为开发平台,研发出一套交互式虚拟油库培训系统。系统采用C#作为交互脚本的开发语言,SQL Server进行数据管理,以第一人称视角漫游的形式实现设备属性查询、设备交互操作、重要工艺流程仿真等功能。系统具备非常真实的三维效果及交互功能,加强了对油库工作人员的培训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庆联合站间管线添加防蜡剂后的蜡沉积特性
赵昆,孙树芝,周圣昊,谢文超,常 亮,陈 铁, 陈文怡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1): 73-7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1.013
摘要618)   HTML    PDF (1614KB)(229)    收藏
长庆靖四至靖三联合站站间管线是靖安油田重要的外输含蜡原油管道。管线内壁蜡沉积给管道经济、安全、高效的运行带来了严峻的考验。首先制备了一系列的聚丙烯酸酯类防蜡剂,考察了防蜡剂的结构与结晶特性及其对长庆原油的流变性改善效果。结果显示,在添加400 mg/kg WI⁃2防蜡剂后,长庆原油凝点可下降10 ℃,反常点可下降8 ℃,非牛顿流体区黏度大幅降低。基于室内环道蜡沉积实验,研究了添加防蜡剂对长庆原油在不同管输条件下的蜡沉积特性的影响,回归了适用于靖四至靖三联合站站间管线的蜡沉积模型,并对现场的蜡沉积情况进行了预测,发现在不添加防蜡剂的情况下,结蜡模型对不同时间内结蜡层厚度的预测误差不超过5%;添加400 mg/kg WI⁃2防蜡剂的防蜡率可达88%~9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影响因素与浆体输送研究
姜雪梅,魏 涛,刘鑫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1): 79-8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1.014
摘要414)   HTML    PDF (1866KB)(158)    收藏
天然气深水集输管道内极易生成水合物,研究其形成影响因素对管道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采用PVTsim建立了数值模型,并基于5种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利用该模型,模拟在不同工况下天然气形成水合物的边界条件,基于实验和OLGA模拟数据得到了水合物体积分数与介质摩尔分数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相比压力,水合物的形成受温度的影响更大。在天然气中,加入乙烷、丙烷、二氧化碳、硫化氢,均会使水合物形成范围扩大,而加入氮气,会使水合物形成范围缩小。随着水中盐度的增大,水合物生成范围缩小。外界温度、压力对水合物生成量的影响较小,几乎可忽略不计。基于水合物浆输送技术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保障HCFC⁃141b型和THF型水合物浆流动安全的临界甲烷摩尔分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种新型免投捞周期性注水技术研制及应用
李越,董社霞,曾奇灯,张成君,王天慧,王磊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1): 86-9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1.015
摘要416)   HTML    PDF (1832KB)(158)    收藏
渤中25⁃1油田X井上返补孔后分两层注水,面临两大难题:首先是分层注入压力差达18 MPa,其次调换层位应用钢丝或连续油管作业周期长、费用高。为解决以上难题,应用一种新型免投捞周期性注水技术,采用地面液压控制调节井下注水层位和注水量的办法,配套防砂管柱和注水管柱优化设计,代替反复钢丝作业。问题得到解决,保障了大压差分层注水作业安全,并100%的节省钢丝调配作业时间及作业费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换热器膨胀节裂纹分析及处理措施
钟灵,钟俊飞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1): 92-9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1.016
摘要625)   HTML    PDF (1644KB)(211)    收藏
对某化工厂换热器膨胀节裂纹进行了重点分析,找出膨胀节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是设计膨胀节位移量不足以消除换热器温差应力。为此,设计了一种新型膨胀节,快速有效地解决了膨胀节裂纹泄漏易燃易爆气体带来的安全隐患。经过连续12年的正常运行,证明这种新型膨胀节的经济实用性和安全可靠性。另外,新型膨胀节的伸缩量远大于同规格的标准膨胀节,适用于替代失效的单波膨胀节,也可用于补偿量不太大的结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封面目录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2): 0-.  
摘要143)   HTML    PDF (4497KB)(39)    收藏
当期封面目录及封底作者如需要请自行下载PDF文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石墨相氮化碳光催化剂改性的研究进展
李昱慧,张静,张昱屾,陈常东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2): 1-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2.001
摘要516)   HTML    PDF (1584KB)(725)    收藏
石墨相氮化碳(g⁃C3N4)是具有二维层状结构的材料,作为非金属半导体光催化剂有可见光吸收、能带等级可调变、化学稳定性高、绿色环保无污染等诸多优点。结合近几年国内外g⁃C3N4研究人员取得的最新成果及研究进展,从掺杂物质结构的角度综述了分子结构改变、单质掺杂、半导体负载及三元复合等g⁃C3N4的多种改性方法及催化机理,并对未来如何提升g⁃C3N4的光催化性能进行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两种邻苯二胺类席夫碱缓蚀剂缓蚀性能研究
任正博,卢爽,刘琳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2): 8-14.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2.002
摘要399)   HTML    PDF (3614KB)(271)    收藏
运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在铜电极表面分别制备了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简称A)和双邻香兰素缩邻苯二胺(简称B)两种席夫碱缓蚀膜。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两种席夫碱自组装单分子层膜在质量分数3.5%的NaCl溶液中对铜的缓蚀行为。在25 ℃下,席夫碱A溶液浓度为10 mmol/L,组装时间为4 h时缓蚀效果最佳,席夫碱B溶液浓度为15 mmol/L,组装时间为6 h时缓蚀效果最佳,A、B的缓蚀效率分别达到94.06%和96.62%。结果表明,两种缓蚀剂对铜具有很好的缓蚀性能,且缓蚀效果B>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稀土种类对RE⁃NaY分子筛酸性及催化裂化活性影响
刘贺,贾未鸣,卜禹豪,王 焕,惠宇,宋丽娟,孙兆林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2): 15-1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2.003
摘要243)   HTML    PDF (1528KB)(147)    收藏
以液相离子交换法分别制得La、Ce、Nd三种稀土离子改性的RE⁃NaY分子筛,考察稀土离子种类对分子筛酸性和催化性能的影响规律。运用 X射线衍射(XRD)、N2吸附等温线表征样品的结构和织构性质;采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分子筛的酸性能;以大港轻柴油为原料评价了分子筛的催化裂化微反活性。结果表明,离子半径较小的Nd离子相比于Ce和La离子更易于从超笼迁移进入SOD笼,从而使得Nd⁃NaY分子筛超笼中具有最多的B酸中心,且微孔孔径较大,从而使其表现出最优的催化裂化活性。由此证明,采用较小离子半径的稀土离子改性可有效提升Y分子筛在催化裂化过程中的超笼利用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中的复合胶浆性质
樊亮,李亚楠,朱辉,吕玉超,张玉贞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2): 20-2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2.004
摘要416)   HTML    PDF (1671KB)(181)    收藏
对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中的三种胶浆系统进行了研究,包括沥青+矿粉、乳化沥青残留物+矿粉和乳化沥青残留物+水泥。结果表明,因为水泥水化作用的存在,水泥⁃乳化沥青残留物胶浆表现出更高的模量增率效果;模量和相位角变化呈现与普通矿粉⁃沥青胶浆和矿粉⁃乳化沥青胶浆不同的特点,且不随粉胶比呈现线性单调的变化;胶浆界面黏结力与矿粉⁃沥青胶浆相当,并在低粉胶比范围内远高于单独利用矿粉的乳化沥青残留物胶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注聚井区高效解聚剂的研究和应用
申金伟, 赵健, 陈磊, 袁征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2): 26-3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2.005
摘要381)   HTML    PDF (7829KB)(74)    收藏
为解决渤海注聚井区聚合物堵塞问题,筛选出一种高效复合解聚剂。实验表明,该解聚剂体系具有较低的界面张力和良好的洗油效果,不仅对5 000 mg/L聚合物溶液降解率可达99%以上,而且72 h可完全降解现场含油聚合物垢样。同时,该解聚剂体系具有较高的螯合能力,有助于降解含金属离子的交联聚合物垢样,3 h可完全降解交联聚合物。在渤海某油田注聚采油井的现场解堵应用表明,该解聚剂体系具有明显的提液增油能力,解堵效果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考虑边水影响的蒸汽吞吐参数优化研究
张继成,李清清,刘莉,陈新宇,张军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2): 32-3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2.006
摘要448)   HTML    PDF (5351KB)(196)    收藏
XQ⁃45区进入多轮次蒸汽吞吐阶段后,受边水、断层、储层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剩余油分布复杂,吞吐效果越来越差。结合油藏动态数据,依据剩余油饱和度参数的不同将该区块79口油井划分为不同类型稠油井。其中,受边水影响的稠油井较多(22口),边水沿高渗层向油井推进过程中,油井含水率上升较快易造成水淹。为进一步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针对边水影响型油井中未水淹层段,采取单层蒸汽吞吐的方式来研究边水影响的蒸汽吞吐参数优化。通过提取单井地质模型,对比不同注汽方案,优选出最佳方案,即:注汽强度为100 t/m,油汽比将保持在0.2 t/t以上,可获得最大采油量。结果表明,周期注汽强度为100 t/m时,周期产油量在第3轮次达到峰值,蒸汽波及半径达到最大值。吞吐5个轮次后,累注汽量3 700 t,累产液量4 500 t,累产油量738.65 t,方案实施效果较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特征表征方法研究
孙霞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2): 39-44.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2.007
摘要525)   HTML    PDF (2440KB)(227)    收藏
分形理论为定量表征储层孔隙结构提供了有效手段,但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常规孔隙结构分形特征表征方法是否适用需要进一步研究。系统梳理了孔隙结构分形特征表征方法,然后基于致密砂岩压汞曲线对各方法适用性进行了评价,并对致密砂岩储层的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形定义法能够有效表征致密砂岩孔隙结构分形特征,贺成祖法适用于渗透率大于0.1×10-3 μm2的致密砂岩储层,Li Kewen法适用于渗透率小于0.1×10-3 μm2的致密储层,而Brooks⁃Corey法完全不适用于致密砂岩储层。致密砂岩储层在整个孔隙半径区间上具有分形特征,不存在分段分形特征。分形维数是储层评价的重要参数,分形维数越大,储层物性越差,平均孔隙半径越小,排驱压力越大,束缚水饱和度越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苏丹某区块P油田辫状河沉积微相研究
冯栋,尹成芳,刘紫薇,赵聪会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2): 45-50.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2.008
摘要403)   HTML    PDF (6712KB)(167)    收藏
利用目的层段岩心的薄片、粒度、沉积构造、垂向序列、曲率计算结果及测井响应特征等资料,研究Y组VI砂组发育典型的辫状河沉积。根据薄片鉴定和岩心分析结果,总结了研究区目的层段各沉积微相特征;建立了沉积微相和测井响应关系,并应用到单井沉积相的划分;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现代沉积特征,立足研究区目的层段辫状河平面和剖面展布特征,提出了一种关于苏丹某区块P油田Y组VI砂组的辫状河沉积模式,为此类油田的后续开发和挖潜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濮凹陷北部地区温压系统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信凤龙,蒋有录,刘景东,孙波,景琛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2): 51-5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2.009
摘要360)   HTML    PDF (4834KB)(303)    收藏
针对东濮凹陷北部地区地温-地压系统特征研究薄弱的问题,基于东濮凹陷北部地区地温和地压实测数据,应用地温⁃地压系统原理分析了东濮凹陷北部地区地温场、地压场及温-压系统特征,并结合构造格局分析了它们对油气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东濮凹陷北部地区地温梯度总体较高,洼陷带具有埋藏深、地温高的特点。纵向上发育常压型温压系统和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平面上可划分为高温高压、常温高压、高温常压、常温常压和低温常压5个分区,油气主要富集于能量低的常温常压区;与渤海湾盆地其它凹陷油气富集区不同,由于东濮凹陷北部地区膏盐盖层发育,从而在能量高的常温高压区也聚集了大量油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北一二排西层系井网调整与效果分析
王瑶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2): 59-6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2.010
摘要379)   HTML    PDF (4593KB)(134)    收藏
针对北一、二排西开发中出现的水驱产量下降幅度较大、油层动用状况较差、地层压力较低等问题,对该区块层系井网调整潜力进行了研究。结合影响区块开发效果的几点原因,分析认为仅依靠常规的动态调整措施难以有效地改善区块整体开发状况,通过层系井网调整的实施,全区日产液增加5 640 t,日产油增加197 t,含水率基本稳定,采油速度上升至0.60%,流压沉没度得到恢复,区块整体开发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截止2017年8月已累计增油20.5×104 t,提高采收率2.0%以上,井网加密、细分层系调整效果显著,解决了油层动用程度差的问题,提高了最终采收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HCO〖_(3)^-〗对X100管线钢在海洋环境中电化学腐蚀行为影响
刘广鑫,吴明,谢飞,宫克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2): 66-70.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2.011
摘要397)   HTML    PDF (3372KB)(160)    收藏
海洋环境中油气管线钢腐蚀是破坏油气管线完整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模拟海洋溶液中,采用动电位极化和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不同HCO〖_(3)^-〗浓度对X100钢的电化学腐蚀行为影响。结果表明,HCO〖_(3)^-〗浓度在2.5×10-3~0.5 mol/L,随HCO〖_(3)^-〗浓度的升高,X100钢腐蚀电流密度随之增大,且金属表面腐蚀坑的数量和面积不断增加;此外,当HCO〖_(3)^-〗浓度为0.1、0.5 mol/L时,X100钢阳极极化曲线出现了过渡钝化区,金属表面形成了不稳定产物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含水率对油包水乳状液流变和析蜡特性分析
张亚鑫,李思,王卫强,王国付,项楠,黄悦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2): 71-7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2.012
摘要469)   HTML    PDF (3827KB)(207)    收藏
以含蜡原油和纯净水为工质,制备了多组不同微观液滴分布的W/O型乳状液,结合微观显微镜和聚焦光束测量仪观察及测量分析,得出了乳状液分散相液滴的大小和分布规律,探讨了油包水乳状液分散相液滴分布规律对乳状液流变、析蜡特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随含水率的增大,油水乳状液体系将有更高的表观黏度,屈服应力、凝点和析蜡点也随之增大,恒应力表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大庆含蜡原油的转相点为含水率60%左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ANSYS的埋地套管力学分析
郭健,李自力,李扬,崔淦,周嘉瑜,王一舒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2): 77-83.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2.013
摘要421)   HTML    PDF (3972KB)(264)    收藏
运用ANSYS软件,建立了埋地套管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室内实验,分析了埋地套管管中心应力与地面施加载荷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载荷下套管长度方向上的应力分布规律,并与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最后结合油田几种套管案例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套管达到屈服强度后的地面施加载荷的临界值,研究结果可为管道与套管的安全防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螺旋槽干气密封润滑气膜摩擦系数的规律探寻
丁雪兴,徐洁,张伟政,陆俊杰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2): 84-9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2.014
摘要346)   HTML    PDF (2129KB)(305)    收藏
高参数工况下的气膜摩擦力对干气密封性能的影响不可忽视。基于密封系统和动静环的结构特点,建立了润滑气膜计算域模型,使用ICEM划分网格,采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获得气膜压力分布和速度分布,最后通过牛顿内摩擦定律计算得到润滑气膜摩擦系数。结果表明,槽型参数不变,润滑气膜摩擦系数随转速的增大而增大,随介质压力及平均气膜厚度的增大而减小;工况参数不变,气膜摩擦系数随根径的增大而增大,随槽数及槽深的增大而减小,且在75°~76°螺旋角范围内较为稳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乙烯裂解炉平均COT温度先进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洪博岩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2): 92-9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2.015
摘要543)   HTML    PDF (2210KB)(290)    收藏
针对大庆石化化工一厂乙烯裂解炉(EF-111M和EF-111N炉)平均COT温度波动大的情况,设计和开发一套乙烯裂解炉平均COT温度先进控制系统。首先,根据原有常规控制方案存在的问题,设计了裂解炉平均COT温度先进控制方案。其次,将非最小状态模型预测控制方法(NMSSMPC)用于平均COT温度控制器的设计。最后,将所开发的乙烯裂解炉平均COT温度先进控制系统应用到大庆石化M#和N#裂解炉中。与原有常规控制方案进行对比,M#炉和N#炉平均COT温度测量值与设定值间的标准偏差分别由投用前的1.24 ℃和1.84 ℃下降到投用后的0.57 ℃和0.72 ℃,平均COT温度标准偏差分别降低了54.03%和60.87%,达到了标准偏差控制在1 ℃以内的预定目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断桥结构LNG罐式集装箱内接管传热分析
方旭,谢禹钧,常佩琛,李云鹏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2): 9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2.016
摘要400)   HTML    PDF (2747KB)(178)    收藏
深冷液化天然气(LNG)罐式集装箱是最典型的运输液化天然气的设备,具有机动性高、灵活性强的优点,由于罐式集装箱运行工况较为复杂,罐内介质易燃、易爆且需在低温环境下储存,因此对集装箱的保冷性能要求较高。基于有限元理论结合实际工况,利用ANSYS软件针对LNG罐式集装箱顶部进液管沿轴向的漏热量问题进行计算和分析,发现其沿轴向的热流密度大,外界环境中的热量极易沿管路传入到罐内,传热速率快,特将断桥结构引入到管路的优化设计中,提出改进方案以实现热流阻断的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封面目录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3): 0-.  
摘要139)   HTML    PDF (1888KB)(33)    收藏
当期封面目录及封底作者如需要请自行下载PDF文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聚硅氧烷嵌段共聚物的研究进展
朱丹,陈利贞,刘辉,武玉民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3): 1-0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3.001
摘要538)   HTML    PDF (872KB)(479)    收藏
聚硅氧烷作为一种有机硅高聚物,可通过嵌段共聚进行相应的化学改性。由于其原料种类丰富,改性产物性能优异,因此被学者们广泛研究。综述了国内外聚硅氧烷嵌段共聚物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聚脲型、聚氨酯型、聚酯型、聚酰胺型、聚酰亚胺型聚硅氧烷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对其性能、应用进行概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膨胀石墨对含油废水吸附性能研究
黎城君, 仇宏暄, 郜洪文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3): 8-13.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3.002
摘要378)   HTML    PDF (1278KB)(168)    收藏
膨胀石墨内部的孔隙结构使其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尤其对油类分子吸附效果显著。以柴油和萃取自含油污泥中的油品,配制模拟油田厂区内的含油废水,探究油与膨胀石墨质量比、吸附时间和pH等条件对膨胀石墨吸附油效果的影响,找出了膨胀石墨吸附柴油的最佳条件:油与石墨质量比为50∶7、搅拌时间10 min,无需调节pH;吸附重油的最佳条件:油与石墨质量比为50∶8、搅拌时间10 min,无需调节pH;膨胀石墨对油品吸附符合分配吸附规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聚甲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石蜡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基丙烯酸甲酯/石蜡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
胡荣荣,李凤艳,张世杰,赵天波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3): 14-1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3.003
摘要390)   HTML    PDF (2663KB)(206)    收藏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壁材,58#石蜡为芯材的相变微胶囊。考察了乳化剂和引发剂的质量分数以及芯壁比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等手段对微胶囊的化学结构、表观形貌、储热性能以及热稳定性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乳化剂PVP和引发剂AIBN质量分数为7.0%、3.9%时,微胶囊的形貌最佳;芯壁比为3∶1制备的微胶囊呈规则球形、表面光滑、具有较高的相变焓,相变潜热为126.97 J/g,芯材石蜡质量分数为85.4%,储热性能和热稳定性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母页岩干馏油气冷凝回收工艺系统模拟与优化
尹晓含,曹祖宾,曹传洋,吕娜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3): 20-2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3.004
摘要440)   HTML    PDF (1169KB)(176)    收藏
通过对油母页岩干馏油气冷凝回收工艺的深入研究,并运用Aspen plus模拟软件对油页岩冷凝回收系统进行模拟与优化。结果表明,经过Aspen软件模拟,本工艺页岩油收率80.6%。采用两组方案优化,优化方案一,在不需要饱和瓦斯热载体的前提下,回收系统去掉吸收塔,节约设备费。优化方案二,通过改变风机位置,对比全负压和半负压状态下的油收率,半负压状态下页岩油收率增加1%,收益增加近300万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pH对纳米晶堆积ZSM⁃5的影响及噻吩烷基化性能
陈文文, 彭伊淇, 刘冬梅, 王海彦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3): 28-3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3.005
摘要389)   HTML    PDF (1162KB)(138)    收藏
以质量分数为30%硅溶胶为硅源,硫酸铝为铝源,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了纳米晶堆积ZSM⁃5分子筛,并通过XRD、SEM、BET和NH⁃TPD表征方法对所得样品进行表征,考察不同pH对纳米晶堆积ZSM⁃5分子筛物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为11.50时,催化剂的粒径为纳米级结构,表面积较大,介孔数量多,酸性适宜,应用到噻吩烷基化反应后,表现出较好的噻吩烷基化活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悬浮与普通支撑剂裂缝导流能力实验研究
田中原,卢祥国,曹伟佳,陈清,闫冬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3): 33-3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3.006
摘要442)   HTML    PDF (938KB)(142)    收藏
开展了自悬浮支撑剂与“支撑剂+携带液”裂缝导流能力对比实验研究,并进行了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自悬浮支撑剂还是“支撑剂+携带液”,随闭合压力增加,裂缝导流能力均减小。随填砂浓度增加,裂缝导流能力均增加。与石英砂相比较,陶粒抗压和裂缝导流能力明显较高。聚合物类携带液一方面可以增强支撑剂抗压能力,降低破碎率,进而增加裂缝导流能力。另一方面,携带液在支撑剂颗粒间隙中会发生滞留,致使渗透率减小,这会降低裂缝导流能力。因此,最终裂缝导流能力是渗透率和破碎率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支撑剂+携带液”相比较,自悬浮支撑剂破碎率略高,对裂缝导流能力未造成明显影响。由此可见,自悬浮支撑剂加工过程中并未对支撑剂抗压能力和裂缝导流能力造成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杏北开发区薄差储层相渗特征研究
殷代印,方正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3): 39-44.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3.007
摘要473)   HTML    PDF (1447KB)(195)    收藏
针对薄差储层注水开发认识不足的问题,通过收集相关现场相渗以及储层物性数据,筛选出具有薄差储层特征的相渗曲线40条,并利用统计学原理方法,对这些相渗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结果表明,薄差储层相渗曲线的形态主要为水相凸型、水相凹型、水相直线型3种类型,根据薄差储层的渗透率分布范围,将其相渗曲线分成了10 mD以下、10~100 mD、100~200 mD和200 mD以上4个渗透率级别的相渗曲线,对其不同渗透率级别的典型相渗曲线进行分析,得出了薄差储层相渗特征总体呈现“双高双低”。通过分析不同开发阶段不同渗透率级别的薄差储层相渗曲线及其各特征参数,得出在长期注水条件下,不同渗透率级别的相渗曲线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和影响,一边为相渗扩大型及有利影响,另一边为相渗缩小型及不利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元复合驱采出井结垢规律与防治对策研究
曾宪涛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3): 45-50.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3.008
摘要473)   HTML    PDF (3897KB)(182)    收藏
X12区三元复合驱注入溶液与地层矿物反应成垢后,从采出液析出,在采出井中聚积,容易造成垢卡,影响生产。通过垢样分析,明确垢质主要成分,对其结垢规律进行研究,通过应用敞口式防垢卡泵、预结垢工艺管柱、点滴加药措施,实现采出井清防垢目的。研究表明,X12区弱碱三元复合驱垢质成分主要以碳酸垢为主,占垢样质量78%以上;随三元体系注入,CO〖_(3)^(2-)〗质量浓度、pH逐渐上升,而Ca〖^(2+)〗+Mg〖^(2+)〗+Ba〖^(2+)〗质量浓度变化呈“升⁃稳⁃降”的Ω曲线形状;结垢主要发生在三元体系注入量0.23 PV左右、CO〖_(3)^(2-)〗质量浓度超过140 mg/L以上、pH8.3以上,自Ca〖^(2+)〗+Mg〖^(2+)〗+Ba〖^(2+)〗的Ω型质量浓度线右上角开始,降幅0到15%逐渐加快;通过采出端下入敞口式防垢卡泵、采用预结垢工艺管柱、见垢井安装点滴加药装置的措施,平均检泵周期延长167 d,形成了一套地下地面防垢技术体系。该研究对复合驱清防垢技术的开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合含水饱和度场分布的水淹级别评价体系
邸井东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3): 51-5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3.009
摘要499)   HTML    PDF (1088KB)(131)    收藏
含水饱和度分布场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油井在该层的水淹情况,但是应用单一指标评价水淹级别对含水饱和度场的准确性依赖程度较大。基于此提出了结合含水饱和度分级,建立能够有效识别井层水淹级别的评价指标参数体系、权重体系和指标分级标准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以杏北开发区408口油井各层实际数据为例,应用该水淹级别识别体系对各层水淹级别进行判断。结果表明,基础、一次井网水淹程度较重,二次、三次井网水淹级别较低,为下步挖潜剩余油和堵水治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双主密封特殊螺纹油管接头密封性能研究
王磊,付强,李越,张成君,莫丽,涂炼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3): 58-64.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3.010
摘要389)   HTML    PDF (2603KB)(159)    收藏
针对超深油气井中对密封性能的严格要求,基于特殊螺纹密封机理,设计一种由锥面对锥面和柱面对球面组成的双主密封特殊螺纹接头结构。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接头在拉伸、压缩、拉伸和内压、拉伸和内外压4种工况下,双主密封面接触应力、接触长度的变化情况,并对螺纹接头在极限载荷下的密封性能进行研究,得到接头密封能力随不同载荷的变化规律。最后对接头试样进行全尺寸试验,结果表明该双主密封特殊螺纹接头的密封性能满足使用要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VES⁃YF清洁压裂液的构筑及适用性研究
赵健,申金伟,鲍文辉,陈磊,李梦,孙厚台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3): 65-70.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3.011
摘要365)   HTML    PDF (1334KB)(131)    收藏
采用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YF⁃1与助表面活性剂YF⁃2复配,并在KCl作用下得到新型清洁压裂液VES⁃YF,通过测定不同浓度YF⁃1、YF⁃2、KCl对体系黏度的影响,优化出VES⁃YF清洁压裂液最佳配方(质量分数):2.0%YF⁃1+ 1.0%YF⁃2+2.0%KCl,并对体系的构筑机制和适用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VES⁃YF清洁压裂液具有剪切变稀性和良好的黏弹性,流变测量显示体系中存在蠕虫状胶束网络结构,能在剪切破坏后得到恢复。VES⁃YF压裂液在45 ℃、170 s-1条件下剪切2 h后,表观黏度保持在80 mPa·s以上。体系具有携砂能力强、破胶性能良好、岩心伤害率低等优点,在低渗储层压裂改造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RFPA的砾石对砂砾岩破裂影响规律研究
孙元伟,郝勇超,彭国威,王艳丽,董书鑫,程远方,时贤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3): 71-7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3.012
摘要479)   HTML    PDF (2398KB)(168)    收藏
为研究砾石尺寸及强度特征对砂砾岩裂纹扩展模式和力学参数的影响。采用岩石破裂过程模拟系统RFPA,建立了非均质的砂砾岩岩心模型,研究了砾石尺寸及力学性质变化对砂砾岩岩心抗压强度、杨氏模量、泊松比等弹性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砾石尺寸的增加,岩心模型的泊松比与杨氏模量逐渐增加,强度先减小后增大,且不同砾石尺寸的岩心裂纹形态基本一致;随砾石强度的增大,岩石单轴抗压强度逐渐增大,而后基本保持不变,主要由基质强度决定。研究结果真实再现了砂砾岩裂纹萌生、扩展过程,得到了砾石尺寸及强度对岩心破裂的影响规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蒸汽驱精细储层拟合的井网加密调整研究
周润楠, 魏建光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3): 76-8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3.013
摘要244)   HTML    PDF (6544KB)(188)    收藏
S区北部过渡带地区在油田开发中具有含水率高、采油速度低、产量递减快、综合含水率上升速度快、开发效果较差的特点。对北部过渡区的第三和第四条带进行蒸汽驱油加密调整试验,使过渡带地区的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提高。通过建立试验区精细构造模型及储层精细模型,对地质储量及生产情况进行历史拟合及精度分析,以及对试验区进行布井方案调整,从而明确井网加密前后指标的变化规律并进行效果评价,可以有效地解决过渡带地区因储层发育差、原油物性差造成的储量动用程度低的问题,并有效指导后期布井的措施调整及综合方案编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庆油田萨尔图中区西部合理地层压力研究
刘音颂,姚尚空,杨二龙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3): 82-8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3.014
摘要318)   HTML    PDF (1627KB)(147)    收藏
确定合理地层压力,对提高油田采收率、减少油田耗水量、降低套损速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地层压力是否合理关系到油田的稳定生产和经济效益。对于特高含水期的油藏,地层压力研究比较少,已有的方法都未综合考虑不同黏度、采出程度、气油比对合理地层压力的影响。为此,运用了物质平衡法、气油比动态资料分析法、数值模拟法,开展了不同黏度、采出程度、气油比和地层压力变化规律的研究,计算了各区块合理地层压力,考察了溶解气对原油黏度的影响,进而考察对采收率的影响,确定了中区西部合理地层压力。结果表明,中区西部合理地层压力接近饱和压力,萨、葡油层合理地层压力为9.11 MPa;高台子合理地层压力为10.12 MPa,对大庆油田后期注水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山东莱阳赭埠村辛格庄组冲积扇沉积特征研究
陈德坡,乔雨朋,王军,邱隆伟,刘志宏,刘卫,张阳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3): 87-93.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3.015
摘要393)   HTML    PDF (12424KB)(112)    收藏
冲积扇是河(洪)流出山口后形成的典型陆相扇形堆积体。在扇根部位存在牵引流与碎屑流两种沉积机制,在扇中、扇缘两个部位则为牵引流沉积,使冲积扇内部沉积模式复杂。在山东省莱阳市近郊赭埠村发现了现象很好的冲积扇,属白垩统王氏群辛格庄组,通过对该剖面详细地观察与测量,运用沉积学原理对该露头进行解剖,共识别出了混乱堆积砾岩相、平行层理砾岩相、槽状交错层理砂岩相、板状交错层理砂岩相、平行层理砂岩相、水平层理泥岩相以及块状层理泥岩相。划分出了槽流相带、片流相带、辫流相带、径流相带,槽流相带与片流相带出露的最少,主要剖面的最上部多为泥石流沉积。而径流相带、辫流相带出露的最多,呈现出砂泥交互沉积的特征,可以清晰地识别出扇中部分近源辫状河的特征。结合山东莱阳冲积扇露头特征,通过对其不同相带沉积特征的研究,建立了其沉积模式并分析了剖面演化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