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油气储运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基于混合BP神经网络的原油管道电耗预测研究
李雨, 侯磊, 徐磊, 白小众, 刘金海, 孙欣, 谷文渊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2, 35 (2): 68-73.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2.02.011
摘要267)   HTML    PDF (880KB)(104)    收藏

原油管道电耗的准确预测能够用于控制原油管道耗能水平,充分挖掘原油管道输送系统的节能潜力。实际采集到的原油管道运行数据具有波动范围大的特点,且存在严重的噪声干扰和信息冗余,对精确预测管道电耗造成不良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混合神经网络的电耗预测模型。利用自适应噪声的完备集成经验模态分解,对原油管道日运行数据进行分解;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分解后数据做降维处理;利用改进粒子群算法调节神经网络结构参数;使用该模型预测某原油管道电耗,并与常见的几种预测模型展开对比。结果表明,分解算法能够提高模型预测精度;该混合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最高,其测试集的平均绝对误差为5.394%,较使用分解算法前降低39.200%。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浅海天然气管道泄漏扩散过程模拟研究
李延豪, 侯磊, 于巧燕, 柴冲, 肖开喜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2, 35 (2): 74-80.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2.02.012
摘要426)   HTML    PDF (1874KB)(191)    收藏

为评价浅海海底天然气管道泄漏事故后果,根据计算流体力学与多相流动理论,针对国外某天然气管道海峡穿越段,建立浅海海底管道泄漏扩散过程的计算模型。将泄漏孔径、泄漏速率、水流速度3个主要影响因素作为条件变量,模拟不同情况下的气液两相运动过程。结果表明,水下气体扩散分为三个阶段,即泄漏口上方形成气团、气团呈蘑菇状上升、气团由大气泡分裂为小气泡;泄漏孔径和泄漏速率对水下气体扩散到水面的时间具有显著影响,泄漏孔径与泄漏速率越大,气体泄漏量越大;气体泄漏量越大,水下气团体积越大,到达水面的时间越短;水流速度显著影响气体的扩散轨迹,水流速度越大,气体运动轨迹与海底的夹角越小,沿海流方向扩散的距离越远。研究结果可为水下天然气管道泄漏事故应急处理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掺氢天然气管道输送工艺特性
崔兆雪, 田磊, 段鹏飞, 李璐伶, 李玉星, 刘翠伟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6): 81-8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6.013
摘要1116)   HTML    PDF (2515KB)(522)    收藏

将氢气掺入现役天然气管道中混输是实现氢气大规模、长距离、低成本储运的有效方法,但是氢气的掺入会对天然气管道水力特性和安全等方面造成较大影响。为此,采用SPS软件对不同混氢比(均为摩尔分数)的天然气管道输送工况和泄漏工况进行仿真计算,探究掺氢对天然气管道水力特性、离心压缩机运行特性、泄漏后截断阀压降速率及泄漏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氢气会降低天然气管网的输气效率和压缩机性能,可通过增大压降的方式确保管道输气效率不变;在相同天然气需求下,随混氢比的增大,管道动态压力波动减小;掺氢天然气管道泄漏后,随着混氢比的增加,压降速率和泄漏量均增大,管线截断阀压降速率阈值设定值也要相应增大。该研究成果为确定天然气管道最大混氢比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为天然气管道掺氢输送工艺的确定提供了有效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机械密封影响因素分析及展望
丁雪兴, 王竞墨, 王世鹏, 杨小成, 严如奇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6): 89-9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6.014
摘要444)   HTML    PDF (4004KB)(315)    收藏

机械密封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密封方式,已成为流体密封技术重要的动密封形式。随着密封行业标准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工业整体的发展,机械密封设计与制造技术是当前流体传动与控制领域发展的重点对象之一,且对于机械密封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机械密封的影响因素、常见问题进行梳理总结。从解决机械密封问题角度,对机械密封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简要介绍,以促进机械密封技术发展。总结与展望机械密封发展趋势,对于极端工况条件下的密封性能、常规工况下使用寿命、稳定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机械密封可控层面上,机械密封智能化与密封组合会成为未来机械密封的研究重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旅大油田A井液控管线腐蚀分析及管材优选
辛野, 刘志龙, 于晓涛, 邹琦, 吴春元, 肖昌, 苏高申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5): 62-6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5.010
摘要396)   HTML    PDF (1611KB)(172)    收藏

旅大油田A井为稠油热采井,注350 ℃高温高压蒸汽,井下监测设备液控管线腐蚀严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电子能谱分析(EDS)对现场液控管线腐蚀试样进行分析,对采出液水样进行离子及腐蚀性气体成分分析,得出该管线腐蚀主要原因是在高温、高压和高矿化度条件下的H2S腐蚀,并伴有氯离子腐蚀和少量CO2腐蚀。在模拟现场温度、压力和介质条件下,挑选316L、Inconel 625、P110、9Cr1Mo材质的试片,进行动态模拟腐蚀实验,用失重法对4种材料的腐蚀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稠油热采环境中,Inconel 625材料抗温耐蚀效果最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小型储气罐火灾工况数值模拟分析
万宇飞, 陈建玲, 李立婉, 朱睿, 王文光, 刘英雷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5): 68-73.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5.011
摘要413)   HTML    PDF (983KB)(259)    收藏

以某输气管线气液联动执行机构中的储气罐为例,利用Ansys Fluent软件建立同比例三维模型,模拟火灾工况下,外部热量不断输入,罐内压力和罐体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利用Aspen Hysys软件模拟计算该小型储气罐在火灾工况下安全泄放所需的最小安全阀口径。结果表明,当钢制储气罐外部发生火灾时,罐体温度和罐内压力急剧升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达到储气罐坍塌温度和储气罐设计压力;达到钢制储气罐坍塌温度的时间滞后于达到储气罐设计压力的时间;从安全的角度,设置安全阀可安全有效泄放气体,即使储气罐发生坍塌,也有助于降低事故发生的危害程度;确定的安全阀最小口径为0.03 cm2,建议选型的安全阀口径不低于0.05 cm2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表面活性剂/有机碱对辽河稠油乳状液的影响
吴祖庚, 李银燕, 李小玲, 吴玉国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5): 74-7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5.012
摘要305)   HTML    PDF (955KB)(198)    收藏

为了便于辽河稠油的管道输送,以分水率和降黏率为两项重要研究指标,通过稠油乳化降黏实验,分析了表面活性剂类型及质量分数,有机碱的质量分数和Ca2+对辽河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和流变性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在油水界面膜上的作用能力差别较大,导致乳状液的流变性和稳定性发生较大变化;用两性表面活性剂LAO?30配置的辽河稠油O/W型乳状液,其分水率与降黏率均随着LAO?30质量分数的增大而降低;表面活性剂LAO?30分别复配有机碱(TEA、ETA、TEOA)时均具有协同作用,能很好地提高乳状液稳定性;对乳状液降黏率、分水率、绿色环保等方面综合考量,选用质量分数为0.20%的ETA和0.75%的LAO?30复配,经乳化得到的乳状液在抗硬水能力方面有很大提升,在CaCl2质量分数达到0.20%时,乳状液6 h的分水率为24.4%。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CFD⁃PBM模拟水力旋流器油水分离特性研究
贾朋, 陈家庆, 蔡小垒, 孔令真, 王春升, 尚超, 张明, 石熠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4): 58-6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4.010
摘要481)   HTML    PDF (2644KB)(451)    收藏

分析讨论了常规欧拉模型和耦合PBM下水力旋流器的静压力、切向速度及湍流耗散率等流场信息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流场预测方面二者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PBM模型的CFD数值模拟方法,对水力旋流器的分离特性进行研究,并探究了不同入口流量、溢流分流比、油相黏度及密度等因素对油滴粒径分布以及油水分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入口流量的增加,水力旋流器的分离效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处理量为4 m3/h时达到98%的最高分离效率;溢流分流比的增大有利于提升分离效率;随着油相黏度的增大,油滴受到的径向力减小,不易发生聚结,使分离效率明显降低;油相密度的增大导致尾管段平均油滴粒径的增加,使分离效率明显降低。总体而言,利用CFD?PBM数值模拟方法可以获得水力旋流器内部油滴粒径分布及变化特性,有利于从不同尺度揭示水力旋流器的分离机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动式动态混合器掺稀混合性能研究
李悦欣, 赵春立, 张玉柱, 何跃, 杨双春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4): 66-7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4.011
摘要296)   HTML    PDF (1579KB)(308)    收藏

针对稠油掺稀过程中原混合器混合效果不佳的问题,选择满面式螺旋叶片作为混合元件,增加动力叶轮,以增强叶片对流体的剪切能力和转动频率。基于CFD仿真软件,对影响动态混合器混合效果的叶片螺距和动力叶轮两参数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以管内稀油体积分布情况作为评价标准,研究混合过程中混合元件几何结构的变化对混合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叶片螺距过小将阻碍流体在管内流动,导致混合速率降低,过大则会产生流体前窜现象;动力叶轮过少则会降低元件转动频率,过多则会阻碍流体向前流动。最后将优化后的新型随动式动态混合器与原混合器混合性能进行对比,新型随动式动态混合器内稀油体积分布更为均匀,能够更好地增强稠油掺稀混合效果,有利于稠油资源的开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拱脚位移对圆弧形拱管平面外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李雨龙, 孙星, 李小玲, 吴玉国, 王国付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4): 72-7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4.012
摘要248)   HTML    PDF (1556KB)(168)    收藏

平面外失稳为圆弧形拱式跨越管道常见的失稳形式之一,为了解多荷载下圆弧形拱管的稳定性,利用ANSYS软件对正常工况下的圆弧形拱管受风荷载和竖直分布荷载的工况进行模拟,对拱脚位移对极限竖直分布荷载的影响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拱脚水平位移对极限竖直分布荷载影响最大,且存在极限竖直分布荷载随拱脚水平位移增大而迅速下降;相同水平拱脚位移下,极限竖直分布荷载随风荷载的增大线性减小;不同风荷载下拱顶极限出拱平面位移在拱脚水平位移一定范围内分布集中,可结合水平拱脚位移对拱管变形情况进行监测。以上研究为跨越管道的设计和安全运行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考虑乳化水质量分数影响的含蜡原油胶凝特征研究
乐昕朋, 林新宇, 李金玲, 柏晔, 王志华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3): 58-6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3.010
摘要261)   HTML    PDF (2565KB)(129)    收藏
水相存在于含蜡原油体系中时,随着温降过程的发生,非牛顿型油水乳化体系的胶凝行为在具备含蜡原油属性的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性。针对油包水型(W/O)含蜡原油乳状液,考虑乳化水质量分数的影响,基于流变测量方法,识别并表征了不同乳化环境下W/O型含蜡原油乳状液体系的胶凝温度界限及胶凝结构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乳化水含量的增加,以一定速率降温过程中体系的胶凝特征温度升高,相应胶凝过程中形成凝胶体的结构强度增大;在恒应力作用下,温降速率增大,任一乳化水含量W/O型含蜡原油乳状液体系的胶凝特征温度均呈升高趋势,而体系的胶凝结构强度随温降速率的增大逐渐减弱。乳化水对含蜡原油降温胶凝过程特性影响规律的揭示为多相输送流动保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必要数据和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共沸混合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变工况特性研究
董亮, 商丽艳, 韦丽娃, 刘宝玉, 伍帅, 董盟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3): 68-7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3.011
摘要328)   HTML    PDF (2071KB)(104)    收藏
鉴于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燃气轮机负荷波动较大,而目前对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研究更注重相同吸热量及其热力性能随初始参数变化的对比,很少考虑燃气轮机负荷降低时导致烟气温度和质量流量均下降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HYSYS平台构建特性模型,以换热器内窄点温差为约束条件,研究变工况特性ORC工质优选方案。在燃气电厂变负荷工况下,寻求对应系统最大净输出功的最佳运行参数,从热耗率、质量流量和AP值等特性比较,采用不同组分工质的循环性能,经对比发现R152a系统净输出功、热耗率、质量流量在所选工况区间内相比混合工质具有明显优势,而冷凝器AP值及系统热回收率却相反。研究结果为ORC系统二元非共沸混合工质优选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镁合金与Q235钢在罐底水溶液下的电偶腐蚀行为
李卓远, 谢飞, 吴明, 孙东旭, 赵志龙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3): 76-83.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3.012
摘要352)   HTML    PDF (7157KB)(72)    收藏
利用浸泡实验、电化学测试和微观形貌观测研究大榭油库罐底水模拟溶液下镁合金与Q235钢体系的电偶腐蚀行为,对比研究不同Sc/Sa(阴/阳极面积比)对镁合金/Q235钢电偶腐蚀的影响,探明Sc/Sa与腐蚀速率的关系,并拟合成曲线和表达式。结果表明,当电极阴极面积不变时,随着Sc/Sa的增加,镁合金阳极的腐蚀速率大幅度增加,阴极腐蚀速率虽有增长但并不明显。电偶电流图像中,电偶电流随时间变化出现波动和下降趋势,Sc/Sa为1.0、2.0时电偶电流下降明显,但Sc/Sa为0.5时电偶电流无明显下降。通过电偶电流计算腐蚀速率,发现随着Sc/Sa增大,腐蚀程度加重,腐蚀速率随Sc/Sa的增大呈线性增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A3F和X70钢在H2S环境下腐蚀行为研究
贺俊凯, 王丹, 赵猛, 宫克, 李佳航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2): 66-70.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2.011
摘要243)   HTML    PDF (3488KB)(92)    收藏
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与交流阻抗技术,针对辽河油田H2S含量对A3F与X70管线钢的腐蚀情况进行研究,并使用金相显微镜对腐蚀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两种管线钢在电极过程中均呈现典型的活化控制;X70管线钢的耐腐蚀情况要明显优于A3F管线钢,腐蚀形态均为伴随着点蚀的局部腐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含立管段的管道气顶排空实验研究
郭芮, 张伟明, 尤杨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2): 71-7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2.012
摘要162)   HTML    PDF (2230KB)(82)    收藏
对含立管段的管道进行气顶排空实验研究,以空气和水为介质,利用高速摄像仪和数据采集仪对排空过程的气液流动参数进行测量,发现气顶排空过程类似于立管混输系统中严重段塞流的流动过程。对比了不同排气压力下立管出口气液混合物的流型、立管底部压力和立管压降变化特性。结果表明,排气压力较小时,立管出口气液混合物流型为分层流和段塞流;排气压力较大时,仅呈分层流。排气压力越大,气体前锋的运动速度越快,排空经历的时间越短;气体前锋表现出脱离上壁面的趋势,其尖端更加趋近于管道的中心线,气鼻后方液层坡度越大。管底压力变化经历三个过程,分别对应了立管中液体流出、液气喷发、液体震荡三个阶段。随着排气压力升高,立管底部压力增加幅度增大,对应的压力峰值增大,立管压降的开始下降时间缩短,下降速度增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底砂岩水合物生成机理及储量预测研究进展
刘德俊, 亓立鹏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2): 76-84.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2.013
摘要161)   HTML    PDF (1681KB)(88)    收藏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新型能源,90%储存于海洋环境中,其中以海底砂岩水合物储量最高,质量最好,最具开发价值。从海底砂岩水合物生成影响因素及储量预测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在生成影响因素方面,主要阐述了海底砂岩粒径、界面特性、盐的浓度和气体组分对砂岩型水合物形成量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影响原因;在储量预测方面,总结了勘探和数值分析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砂岩水合物储量的预测方案,并提出了海底砂岩水合物的研究方向:一是研究海底砂岩粒径对水合物的影响还没有统一的结论,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学者对于粒径范围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因此把砂岩粒径统一到孔隙度对水合物的影响进行研究,更贴近海底砂岩水合物的实际情况;二是建立盐浓度与海底砂岩深度的函数关系,可以更准确预测水合物储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天然气超音速分离脱水技术研究进展
戴国华, 桑军, 万宇飞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1): 63-71.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1.011
摘要315)   HTML    PDF (1244KB)(199)    收藏
超音速分离技术在国外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成熟,但国内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现已开展了较多的基础性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其中数值模拟研究主要集中在旋流流动过程、内部流动过程和凝结过程等方面,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实验性研究仍然较少,特别是在高压天然气的凝结机理及分离机理方面,未见工业性试验和现场测试试验的报道。在结构设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集中在对比性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未提出实质性的结构设计方法和思路。在液滴凝结方面的基础性研究更为少见,目前该过程主要由CNT模型和Gyamathy模型来表征液滴成核、生长过程,实际需根据各修正模型特点选择合适模型用于计算分析。今后的研究需加大入口温压、过饱和度、旋流器安装位置、超音速喷管结构参数等主要因素对凝结过程的影响性研究及高压天然气超音速分离脱液实验性研究,提高气体凝结和气液分离效率,尽早实现国内自主产权的超音速分离器的工业化应用,为空间有限的海上天然气的脱水、脱酸、脱重烃处理及外输提供有效手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气浮选对含油污水沉降分离流场特性的影响
张菁, 庞艳萍, 黎志敏, 王志华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1): 72-7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1.012
摘要226)   HTML    PDF (2393KB)(86)    收藏
以溶气气浮沉降工艺为对象,基于多相流混合模型数值模拟描述了含油污水气浮选沉降分离过程中的压力场分布、粒子运动迹线特征及除油、除悬浮物效果,并与普通重力沉降分离特性进行对比,揭示了气浮选对含油污水沉降分离流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气气浮沉降能够适应处理量变化而获得更为稳定的压力场分布,能够避免涡流而取得相对稳定有序且在流场空间分布均匀的油珠、悬浮物粒子运动轨迹,模拟条件下的除油率和悬浮物去除率较普通重力沉降分离时提高8%~11%,有效改善了含油污水沉降分离效果,为气浮选工艺适配性构建及含油污水提效处理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中油滴在不同润湿性表面上的铺展行为研究
韩云蕊, 霍富永, 朱国承, 杜鑫, 池坤, 何利民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1): 80-8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1.013
摘要322)   HTML    收藏
通过高速显微实验与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式,从微观角度研究了水中油滴在光滑铜板基底的铺展行为;通过物理和化学修饰,实现了黄铜表面水下超亲油到超疏油的可控调节,观察了油滴浮升到修饰黄铜表面后铺展长度随时间变化的差异。与空气中液滴撞壁铺展不同,水中油滴的铺展需要同时考虑液滴铺展过程中周围流体对液滴铺展的黏性作用,其在基底表面的铺展过程十分复杂。采用能量守恒方法,得到了油滴在水中基底表面上的特征值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了基于能量守恒方法的油滴在不同润湿性固体基底表面的铺展模型,用以指导新型油水分离设备的制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考虑海管各覆盖层蓄热的停输温降与输送方案
万宇飞, 刘春雨, 李立婉, 黄岩, 郝铭, 王文光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1, 34 (1): 88-94.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1.01.014
摘要301)   HTML    PDF (1695KB)(123)    收藏
海底管道停输温降直接决定着海管置换与掺水输送时机,以及停输后能否顺利再启动。为了研究海管各覆盖层的蓄热对停输温降的延缓作用,通过理论分析各层相对流体的蓄能能力大小,模拟计算钢管和土壤蓄热对不同类型管道停输后温降的影响情况,并以渤海两条实际管道为例优化输送方案。结果表明,钢管蓄热总量约为所输原油蓄热总量的一半,所输水量的1/4,所输天然气的4~16倍(根据系统压力的不同);钢管和土壤的蓄热散热对流体停输温降均有一定的延缓作用。对于保温管道,钢管的蓄热散热具有主导作用;不保温管道,土壤的蓄热散热影响很大;对于渤海油田常见的输油海管,考虑钢管的蓄热散热能提高管线出口温度3.5~13.5 ℃;对于混输保温管道,当气油比(GOR)大于10时,钢管蓄热对停输温降的延缓作用尤为明显,有利于安全顺利输送;考虑土壤或钢管的蓄热散热对停输温降的影响可以延缓或取消掺水输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含水旋转湍流场中油滴分散特性的数值模拟
田洋阳, 张春影, 牛振宇, 何利民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6): 56-63.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6.010
摘要251)   HTML    PDF (2242KB)(151)    收藏
旋转湍流场中液滴的分散特性是流体机械设计优化过程中的难题。采用新型同心旋转圆筒装置获得了均匀分布的旋转湍流场,在Hinze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分散相黏度对油滴分散特性的影响,对旋转湍流场和油滴分散特性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获得了雷诺数为5.5×104~2.4×105,相对离心力为21.9~643.3时,流场特性与油滴分散特性的经验关系式,完善了旋转湍流场内油水分散特性的研究,为旋转湍流场内液⁃液分散特性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碳酸钙和SDS协同体系对甲烷水合物生成影响的特性研究
尹斯文, 靳远, 夏彬, 马贵阳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6): 64-70.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6.011
摘要292)   HTML    PDF (1603KB)(123)    收藏
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量决定其潜在的商业开发价值。结合海底沉积物成分及海底环境,在2 ℃和6.08 MPa的条件下研究碳酸钙作为多孔介质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协同体系对甲烷水合物生成情况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协同体系的储气效果和储气速率均优于纯SDS溶液。碳酸钙的粒径变化会改变水合物的生成量和储气效果,其中1 mm碳酸钙的储气效果最优。协同体系极大地缩短了水合物的诱导期,加快了水合物成核速率。协同体系的促进效果体现在SDS的促进效果和碳酸钙表面特性和粒径改变的促进效果及吸附特性,打破了SDS的胶束作用和水合物的“固封”效应,增大了水合物在异相非均质环境中的生成速率,进而促进水合物的生成。因此,多孔介质与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体系可以明显地改善水合物生成速率和储气效果,为水合物快速生成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输热油管道非稳态油温预测
于涛, 展明达, 张文瑄, 胡静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6): 71-7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6.012
摘要468)   HTML    PDF (1842KB)(175)    收藏
热油管道上游站场启停加热炉后,下游进站油温的非稳态变化趋势影响管道清管前启炉热洗、异常停炉应急处置等工作,非稳态油温趋势变化的准确预测可有效提高管道安全运行与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为此,采用深度学习的框架,将上下游油温的非稳态过程看作序列到序列的映射关系,建立基于attention机制的seq2seq非稳态油温预测模型。通过相关性分析选取上游出站非稳态油温、管道流量、地温等参数作为模型影响因子,并计算获得相关度。在HY热油管道的SCADA系统数据库中下载相关参数历史数据,作为样本数据,经数据预处理后,对模型进行训练测试。将训练完成的模型应用于实际生产,获得预测值与真实值误差为±0.2 ℃,启停加热炉过程预测值与真实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6和0.99,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1和0.09,可见模型可有效预测下游站场非稳态油温。该模型基于实际生产数据驱动,为未来管道智能化控制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CFD方法的无限大平板热扩散数值模拟
王博, 陈一鸣, 杜胜男, 王卫强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6): 79-84.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6.013
摘要339)   HTML    PDF (1661KB)(198)    收藏
传统CFD方法在求解不可压缩流动Navier⁃Stokes方程时,压力方程具有椭圆形,无法推进求解,收敛性较差,因此传统CFD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此研究格子玻尔兹曼方法与传统CFD方法的计算效率与准确性,以恒温边界的平板热扩散问题为例,分别运用有限元体积法、有限差分法及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对平板间的温度场进行求解,通过对比求解结果及归一化迭代步数,明确格子玻尔兹曼方法计算的可行性、准确性与高效性。结果表明,相同物理模型条件下,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和有限差分法的求解准确性要略优于有限元体积法;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的求解速度最快,迭代步数最少,有限差分法、有限元体积法求解速度最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段塞流从单管流入并联分离器的分流实验研究
米祥冉, 何利民, 罗小明, 马立辉, 徐一邱, 李清平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5): 59-6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5.011
摘要274)   HTML    PDF (2982KB)(133)    收藏
为了研究油气集输系统中并联分离器出现的气液偏流现象,自主设计并搭建了气液两相流分流实验系统。该实验系统中采用数据采集系统对流量、压力、压降、液位、持液率等多种实验参数进行记录。设计了两种结构的气液分流管路,并在两种管路结构(水平管⁃T型管⁃水平管结构与水平管⁃T型管⁃立管⁃水平管结构)下进行了段塞流分流实验,分别研究了对称管路条件与非对称管路条件下的气液分流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管路结构下,当管路条件对称时,在实验流速范围内,段塞流的气液两相等流量分配到两台并联分离器内;对于实验中的两种管路结构,分离器气相出口管路条件的不对称会引起气、液两相的偏流,且液相的偏流程度均小于气相。基于压降计算建立了非对称条件下气液两相流的分流模型,对气液流速对分流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简单解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田地面集输系统能效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分析方法
成庆林, 常泰, 王雨新, 王爽, 王荣欢, 孟繁琦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5): 67-73.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5.012
摘要332)   HTML    PDF (1393KB)(197)    收藏
引入层次分析法构建集输系统能效指标体系,为进行集输系统的整体能效评价提供有利手段,并结合模糊学中三角模糊数对层次分析的判断矩阵的构建及权重的计算进行了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层次分析法人为主观因素较强且忽略了人对客观事物认知的模型性等缺陷,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和全面,并以某集输区块集中处理站为例,找出其用能薄弱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保温原油实验环道温度场计算及分析
宫克, 孙东旭, 胡志勇, 吴明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5): 67-73.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5.013
摘要265)   HTML    PDF (1321KB)(175)    收藏
通过对保温原油实验环道的传热分析,建立保温含蜡原油实验环道温度场计算模型,计算得到管道内部温度分布,以及管道内壁温度梯度变化规律。对不同环境温度、油流速度和有无结蜡对管道温度场分布的影响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管内油温与套管中的冷却水温差越大,管壁的平均温度梯度越大;管壁的平均温度梯度随油流速度增加而增大;当管壁上有了沉积物,沉积层内表面的温度梯度比初始时刻有所降低,降幅随着距离入口端长度的增加逐步减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LNG绕管式换热器壳程两相降膜换热的数值模拟
董龙飞, 刘坤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5): 80-8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5.014
摘要256)   HTML    PDF (1766KB)(148)    收藏
随着LNG的发展与应用,对绕管式换热器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绕管式换热器换热性能的优劣将严重影响着液化工艺的水平。建立了绕管式换热器壳侧两相对流换热模型,利用FLUENT软件模拟分析了不同结构参数对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换热器壳侧换热系数随质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缠绕角和换热管间距的增大而减小,随换热管管径的增大而增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天然气管式除砂器结构设计与性能评价
任高飞, 何利民, 李清平, 苏建鹏, 韩凤杰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4): 62-6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4.011
摘要334)   HTML    PDF (2462KB)(114)    收藏
海上天然气凝析液井口平台具有空间有限、远离陆地、无人员常驻、设备维护成本高等特点,对除砂设备与工艺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紧凑、体积小的管式除砂设备,并以压降、质量分离效率、粒级分离效率为评价指标对除砂器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分离室直径由D1发展为2D1的过程中,质量分离效率提升较快。继续对分离室扩径,质量分离效率升高趋势减缓,除砂器压降迅速增大;除砂器采用二级分离结构对分离性能的提升较为明显,质量分离效率提升20%以上。将分离后的砂砾粒径与管道携砂临界粒径、井口安全运行临界粒径进行比较,大粒径砂砾的分离效率达到80%以上,管式除砂器可以完成海洋井口平台砂砾预分离任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解烃菌对含蜡原油除蜡降黏的实验分析
鲍天宇, 王卫强, 罗超, 贾宇童, 李阔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4): 70-74.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4.012
摘要381)   HTML    PDF (1394KB)(107)    收藏
为提高含蜡原油流动性,保证输油管道正常运行,以石蜡为唯一碳源,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一株解烃菌。优化该菌生长条件后,研究了该解烃菌代谢产物性能,并考察了其对大庆原油的除蜡降黏作用,从不同实验角度证明了该菌对大庆含蜡原油有乳化、降低油水表面张力性能,具有良好的除蜡降黏作用。结果表明,原油中蜡质量分数降低54%,析蜡点降低2 ℃,反常点降低3 ℃,黏度降低15%,改善了原油的流动性,减少了含蜡原油的管输费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保温型井下隔热油管的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杜明俊, 杨子宁, 滕彧, 马克迪, 焦亚东, 徐乙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4): 75-7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4.013
摘要402)   HTML    PDF (1355KB)(142)    收藏
采用隔热油管作为生产管柱是提高井口油温,降低集输系统能耗的有效措施。通过实验分析,优选二氧化硅气凝胶作为隔热油管的绝热材料,并通过实测数据进一步验证隔热油管的保温效果。以实际生产井为例,建立井下隔热油管流动与传热控制方程,分析数值模拟隔热油管的传热特性及不同隔热结构对管内油流温降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6 mm、10 mm、6 mm+10 mm、3 mm+10 mm四种结构形式,均满足生产要求,为气凝胶纳米绝热材料制作隔热油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保温原油管道蜡沉积速率模型的建立
孙启智, 刘祁, 郎宪明, 胡志勇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4): 80-8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4.014
摘要248)   HTML    PDF (1472KB)(90)    收藏
在管道运行中,时常伴随着蜡沉积现象的发生,这种现象会导致输量减少,严重时还会出现凝管事故。针对输送庆吉混油的松山⁃葫芦岛保温原油管段,自制了室内保温环道实验装置,建立了蜡沉积速率的逐步回归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高于逐步回归模型。应用建立的蜡沉积速率模型对现场管段进行了不同季节的蜡沉积预测,为管道现场最优清蜡周期的确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金属管道内原油流动静电起电速率实验研究
刘宝峰, 吕宇玲, 朱国承, 池坤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3): 67-73.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3.012
摘要385)   HTML    PDF (1766KB)(232)    收藏
油品在非金属管道内流动过程中和管道内壁面发生接触产生大量的电荷,过量电荷聚集放电会产生火花导致管壁的穿孔以及引起火灾,严重影响正常生产。对其静电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知,起电速率受油品流速、温度、含水率、管线材质及粗糙度影响。结果表明,起电速率与油品流速呈正相关;油品温度的升高不利于油品静电的积累;在一定含水率范围内起电速率随着含水率的上升而逐渐增大,超过反向点后呈相反趋势;起电速率与管线粗糙度呈正比;并结合已有实验数据,建立油品流动静电模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上平台热采放喷气扩散数值模拟研究
刘人玮, 杨天宇, 万宇飞, 蒋曙鸿, 黄喆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3): 74-7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3.013
摘要342)   HTML    PDF (1177KB)(174)    收藏
为确保海洋稠油热采平台的安全生产,建立海上平台热采放喷气扩散数学模型,利用ANSYS Fluent软件对蒸汽吞吐热力开采过程中气体的扩散进行模拟计算,量化热采放喷过程对平台的影响,从而指导平台设备设施总体布置。以旅大21⁃2油田为例进行分析,由于放喷后期甲烷含量升高,且放喷气量减小造成扩散速度慢,放喷气容易在蒸汽锅炉等较高的设备间富集造成安全隐患。通过优化放空系统参数和设备布置方案,最大限度降低了热采放喷和冷放空对安全操作的影响,并减小平台面积5.9%。建立的模型考虑了平台主要设备结构、气体组分、风速、湍流脉动等因素的影响,满足工程精度要求,研究结果为热采平台的安全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平管气液段塞流流动特征模拟
吴晓, 王兆婷, 史瑶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3): 80-8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3.014
摘要593)   HTML    PDF (1938KB)(266)    收藏
基于OpenFoam开源软件建立VOF方法下的三维流动模型。对内径0.05 m,长16 m的水平管气液两相下不同气液速的分层流、波浪流、气泡流、塞状流、段塞流进行模拟,并与Mandhane流型图进行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与理论、实验相一致,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重点通过该模型对段塞流的起塞、液塞的成长和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得到起塞时界面波的变化特点和不同气液速度差的液塞流动特征,发现了液塞运动时液塞头具有抛出现象及液塞的类波运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相混输管道常温集输半径确定与应用研究
成庆林, 黄作男, 孙巍, 段志刚, 甘亦凡, 常泰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2): 76-8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2.013
摘要498)   HTML    PDF (3116KB)(310)    收藏
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集油能耗迅速上升,如果开展常温集输可节约成本,带来一定的企业效益。为判断管道能否进行常温集输,根据现场实测数据,构建并修正水力热力计算模型,进行水力热力耦合计算,确定了管道的常温集输半径,并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对常温集输半径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进行排序,在此基础上研制常温集输半径图版,为地面常温集输工作提供指导。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水力热力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该管道的压降、温降,其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9.42%、5.31%;对常温集输半径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为起点温度、起点压力、产液量;利用以上三个因素绘制的图版为管道能否实施常温集输提供了依据,当不能常温集输时,可以通过查询图版确定管道起点所需的温度压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湿天然气管道积液处理方案设计与分析
刘建武, 何利民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2): 83-8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2.014
摘要497)   HTML    PDF (1515KB)(176)    收藏
积液得到必要的处理是湿天然气集气管道日常运行管理中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减少集气管道中积液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基于OLGA软件的清管工艺瞬态仿真方法,建立了积液在湿气管道中的发展过程预测模型,开展了湿气管道积液沉积以及发展规律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湿气管道积液处理方案设计和模拟仿真,对所设计积液处理方案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指出在集气管道间增设分离装置可以明显降低集气管道中的积液量和延长管道积液发展直至稳定的持续时间,为减小管道清管频次以及优化末端处理装置容积提供参考;在同等输量以及管道末端压力约束不变条件下,管间增设分离装置可以有效降低管道起点的动力需求,有利于整体工艺流程的节能降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后台阶流动特性的研究
乔振轩, 王树青, 王淑彦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2): 88-94.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2.015
摘要329)   HTML    PDF (2310KB)(205)    收藏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BM)是近几十年来发展的一种介观尺度的数值模拟方法,具有良好的处理复杂边界的能力和并行计算能力。利用LBM对后台阶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雷诺数下后台阶流动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低雷诺数情况下,台阶后再附着点与分离点的距离随着雷诺数的增加而变大;在高雷诺数情况下,台阶后再附着点与分离点的距离随着雷诺数的增加而增加,增长幅度逐渐降低,当Re=8 000时,再附着点与分离点之间的距离趋于稳定,并达到峰值;随着雷诺数的继续增大,这个距离开始减小,最终趋于一个定值。对于高雷诺数下的后台阶流动,采用LES⁃LBM的方法进行模拟,与前人的实验数据吻合得很好,表明LBM⁃LES模型对高雷诺数后台阶流动进行模拟具有较高的精确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管道腐蚀缺陷生长预测模型
孙东旭, 吴明, 谢飞, 王阳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1): 81-87.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1.014
摘要447)   HTML    PDF (2440KB)(286)    收藏
由于服役环境的影响,管线钢表面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腐蚀缺陷,腐蚀处会产生应力集中,促进裂纹形核。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用于预测腐蚀缺陷形貌发展的应力和电化学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在模型中采用了变形几何和动态网格技术,用以研究X70管线钢在海泥模拟溶液中的应力腐蚀行为和腐蚀形貌随时间发展情况。结果表明,机械⁃电化学效应对应力腐蚀裂纹的形核具有重要作用;较小的腐蚀缺陷宽度使应力集中程度加大,电极电位负移,腐蚀速率增大;随着操作压力增大,腐蚀缺陷底部的管壁出现大面积的高应力集中区域,因腐蚀导致的金属损失面积增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改进CEEMDAN⁃熵方法的管道泄漏工况识别
李传宪, 逯雯雯, 石亚男, 杜世聪, 郑琬郁, 李鹏宇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 33 (1): 88-9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20.01.015
摘要465)   HTML    PDF (2266KB)(195)    收藏
负压波信号的去噪效果和特征向量的提取是影响输油管道泄漏检测准确性的关键因素。针对当前管道泄漏检测准确性较低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添加成对白噪声的完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算法(改进的CEEMDAN)对负压波信号进行预处理,将管道上下游压力传感器测得的负压波信号进行CEEMDAN分解,得到多个固有模态函数(IMF),并根据双通道传感器的相关系数原则筛选有效IMF分量,提出基于熵的特征向量,计算有效IMF分量的能量熵、峭度熵以及排列熵,并输入支持向量机(SVM)对不同工况进行分类。通过现场数据验证,改进的CEEMDAN⁃熵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输油管道泄漏检测的准确性,具有一定的现场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水两相绝热和冷却流型与换热特性研究
郝常利,王鑫,何君,张淦,毕仁军,汪太阳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6): 71-76.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6.012
摘要388)   HTML    PDF (1509KB)(125)    收藏
通过自制热电偶、自制双平行电导探针、Labview编程系统和IMP温度采集系统等测量手段获取油水两相流内部的相分布特征,分析流型种类和流动参数与换热系数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管外冷却换热会影响流型分布,管外冷却换热过程中水包油、混合界面分层流以及油包水这三种流型所占的范围变小,但分层流、油包水&水包油以及水包油&水流型在流型图上所占范围变大,相邻流型之间的转化分界线偏上,向更大油速和水速趋势发展,并且换热系数与流型和流速密切相关,低流速下主要受流速的影响,而高流速下主要受流型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管道表面特性对流动摩阻系数的影响研究进展
矫捷,吕宇玲,朱正南,牛振宇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6): 77-83.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6.013
摘要521)   HTML    PDF (973KB)(245)    收藏
非金属管道因性能优异可广泛应用于集输工艺及输油管路中,但对其沿程摩阻系数的工艺计算还尚在探索阶段。从输油管道内壁面的表面粗糙度和表面润湿性对流体在其中的沿程摩阻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并对表面润湿性发生改变所带来的表面滑移效应进行了介绍,简单论述了液体与管道内壁面的润湿性及因其所产生的表面滑移效应对沿程摩阻系数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管道沿程摩阻系数受内表面粗糙度,流体与管道内表面的润湿性,由润湿性引起的表面滑移效应及液体的表面张力等因素共同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蒸气对甲烷燃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单天翔,崔淦,李自力,王顺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5): 62-68.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5.011
摘要593)   HTML    PDF (1762KB)(150)    收藏
为了研究水蒸气对于甲烷燃烧微观反应进程的影响,利用Chemkin 17.0研究了水蒸气对甲烷燃烧的绝热火焰温度、预混火焰温度和层流预混火焰燃烧速度的作用规律,研究了水蒸气对甲烷燃烧过程中链式反应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蒸气摩尔分数的增加,甲烷燃烧火焰温度降低,预混火焰传播速度下降,且火焰中的H、O、OH自由基浓度均下降,但是OH自由基所占的比例增加,导致由OH自由基所传递的反应占主导地位。水蒸气的加入强化了CH3➝CH2(s)➝CH2➝CH➝CH2O过程,同时强化了CH3➝CH3O➝CH2O过程,改变了甲烷燃烧的链式反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溶气原油乳状液的溶气特性与稳定性研究
李传宪,李桐宇,杨爽,由佳,李晓腾,杨飞,孙广宇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5): 69-75.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5.012
摘要421)   HTML    PDF (11198KB)(85)    收藏
利用带压溶气原油乳化装置在不同溶气环境(CO2、CH4、N2)下对长庆原油进行带压乳化,并通过溶解度测定装置、溶气原油乳液稳定性分析装置、界面张力仪、高压流变仪测得不同气体的溶解度Rs、分水率fv、界面张力γ、界面膜弹性模量εd、溶气原油黏度μ,溶气原油乳状液表观黏度μap。结果表明,油水界面膜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气体从外相向内相的迁移,使溶气原油乳状液的溶解度小于内外相各自的溶解度之和;在溶CO2的环境下,由于其油/水界面张力最小,使其乳化效果最好,形成的带压W/O型乳状液乳滴最为细密,同时由于其油水界面弹性模量最大,形成的带压乳液体系最为稳定,乳液体系较原油体系的增黏率最明显;与之相反,在溶N2的环境下,带压乳液体系的稳定性较差,易于破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钢在油田采出液中的腐蚀行为研究
寇杰,王德华,王冰冰,丛轶颖,马超然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5): 76-8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5.013
摘要444)   HTML    PDF (5874KB)(137)    收藏
采用腐蚀失重法、丝束电极技术和电化学测量技术研究了20#钢在油田采出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实验周期内可将腐蚀发展过程分为腐蚀初期、腐蚀发展期和腐蚀稳定期,腐蚀初期对应腐蚀情况最为严重;金属同一位置随实验时间延长发生阴阳极极性反转现象,并且随着温度升高,反转周期变短;通过对腐蚀金属整体和局部进行电化学测量研究发现,不同温度、不同位置腐蚀发生类型有所差别。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CO2预处理对含蜡原油胶凝屈服特性影响
李庆一,庞帅,杨爽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5): 83-89.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5.014
摘要365)   HTML    PDF (4949KB)(151)    收藏
利用自主研发的CO2⁃原油PVT装置,在模拟地层条件下对含蜡原油进行CO2预处理,并通过气相色谱分析、DSC热分析、流变测量、显微观察等手段研究了不同压力CO2预处理对含蜡原油的物性及胶凝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CO2预处理后,含蜡原油中的轻烃含量减少,使原油对蜡晶的溶解能力降低,含蜡原油的析蜡点和析蜡量升高;CO2预处理使原油析出蜡晶尺寸更加细小,结构更加致密,导致含蜡原油胶凝结构的弹性增加,屈服值增大,低温流变性恶化;随着CO2预处理压力的增大,含蜡原油胶凝屈服特性变化越来越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离心泵H-Q出厂性能曲线拟合与校正
成庆林,马妍欣,杨金威,冯云,甘亦凡,黄作男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4): 78-84.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4.013
摘要610)   HTML    PDF (873KB)(174)    收藏
泵的出厂性能曲线一般以图或数据的形式给出,与实际性能曲线存在一定偏差。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利用编程软件对离心泵的H-Q曲线进行幂函数、多项式以及指数函数拟合,运用出厂性能曲线数据对拟合曲线进行误差分析,结果显示多项式拟合的精确性更高。运用实际工程数据对性能曲线进行校正,并对校正后的曲线方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没有校正的计算扬程为60 m,校正后为94 m,假设一台泵能提供60 m的扬程,若采用没有校正的进行开泵方案设计,只开一台泵即可,但实际上一台泵远远达不到要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含聚污水压力式深度过滤工艺模式构建及优化
张宏奇,娄玉华,王志华,于雪莹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4): 85-9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4.014
摘要485)   HTML    PDF (4098KB)(182)    收藏
以对含聚污水进行深度处理、满足回注为思路,数值模拟研究含聚污水经普通处理后进一步开展深度过滤处理的可行性及潜力。通过分析比较过滤流场的油珠及悬浮物粒子聚集分布、过滤出水水质含油与悬浮物质量浓度变化,以及除油率和悬浮物去除率的定量,构建并优化了适合于含聚污水压力式深度过滤的工艺模式。结果表明,“双层级配滤料+三层级配滤料”两级深度过滤工艺模式可依靠水力、界面效应实现进一步截污,再现出稳定的过滤性能,综合除油率和悬浮物去除率分别达到87.78%和87.11%,滤后水质的含油、悬浮物指标均可控制在深度处理水源要求的5 mg/L以内,是含聚污水深度处理的一种潜在过滤工艺模式,为有效应对油田化学驱三次采油开发中的水质问题提供了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含蜡原油管道停输降温的数值计算
李传宪, 纪冰, 魏国庆<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3): 95-102.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3.01
摘要295)   HTML    PDF (2765KB)(212)    收藏
埋地热含蜡原油管道停输后,当管内原油温度降至析蜡点以下时,原油中的蜡晶将逐渐析出。根据含蜡原油降温过程中黏弹性随温度的变化特点,利用温降过程中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和损耗角的变化与温度的关系提出了划分管道停输温降阶段的方法,即以析蜡点和储能模量与损耗模量相等时(损耗角等于45°)的温度点为临界点,将温降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以花格管道为例利用FLUENT软件对原油降温过程进行数学描述和计算求解。另外还选取不同性质的原油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得到含蜡原油管道停输温降规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HCO〖_(3)^-〗对X100管线钢在海洋环境中电化学腐蚀行为影响
刘广鑫,吴明,谢飞,宫克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9, 32 (2): 66-70.   DOI: 10.3969/j.issn.1006-396X.2019.02.011
摘要397)   HTML    PDF (3372KB)(161)    收藏
海洋环境中油气管线钢腐蚀是破坏油气管线完整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模拟海洋溶液中,采用动电位极化和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不同HCO〖_(3)^-〗浓度对X100钢的电化学腐蚀行为影响。结果表明,HCO〖_(3)^-〗浓度在2.5×10-3~0.5 mol/L,随HCO〖_(3)^-〗浓度的升高,X100钢腐蚀电流密度随之增大,且金属表面腐蚀坑的数量和面积不断增加;此外,当HCO〖_(3)^-〗浓度为0.1、0.5 mol/L时,X100钢阳极极化曲线出现了过渡钝化区,金属表面形成了不稳定产物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